补缸呵,补甏嘞……

旧社会不仅制度陈旧,连居家过日子常用的器具也在坚守着破旧。因破旧而贫穷,因贫穷而破旧,这是那时农村无奈的轮回。农村贫穷的表现之一是,许多用具破了,舍不得扔掉,而是小心地藏着,等待修理师傅上门修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补缸,补甏,补碗,补伞,补鞋,补衣服……补,成为贯穿历史的一根线。

在所有修东修西的吆喝声中,“补缸呵,补甏嘞”是叫得最宽阔豪气的。如同给孩子取名图响亮,一“缸”一“甏”两个音节,都需嘴巴大张,且发自肺腑。这种爆炸式的喊声,砸在村庄里,可以赶走村庄的沉寂,而砸进耳膜里,可在庄户人家内心产生强烈的回音。

我出生在江南鱼米之乡,童年时代,不仅使用过家里补过的旧缸旧甏,而且耳闻目睹了其时补缸补甏的吆喝及现在已难得一见的修补场面。由我的年龄推溯,补缸补甏这门行当,当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意最为兴旺。因为那年代,人民生活很穷苦,买只新缸新甏不容易,能补的还是要补。补一只,是买一只新的价格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缸和甏,现在还报得上名的有:水缸、酒缸,酒坛、米缸、米甏、菜缸、菜甏、钵头、七石缸等等。那时候,每户人家都有大大小小的缸、坛、甏,它们区别在于,缸的开口一般总比底部大,用来盛水浸谷种填腌菜;坛的的模样现在依然可见,主要用来放干菜装米酒,原来生产队时多用于盛装氨水;甏比坛长得肥胖,只在顶端留一口,且配有盖子,(俗语“十甏九盖”说明了甏是有盖的)用来贮存粮食。钵头的规格,大大小小,花样百出,用途广泛,盛饭盛菜盛盐,以至用它来当洗面盆。它们常年都要派上用场,是农家的值钱“家私”,裂了缝缺了口当然不会一扔了之。那时,看一户人家是不是生活富足,只要看看他家的缸和甏的数量即可,因为那是贮备的标志。

旧时,补缸补甏也算一个冷门。但是,跟所有的手艺活一样,其实都不过是为混口饭吃而已,在贫穷里走村串户,是断然发不了什么大财的。做这行当的人,大都是外地人,特别是绍兴人,想必绍兴集中了酒缸、染缸、酱缸的缘故,缸多,补缸的人就多。民间的手工艺都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这话一点也不虚。

秋末冬初收获后的农闲季节,是补缸人的忙时。补缸补甏的人一到村上,就提高嗓音喊道:“补缸呵,补甏嘞!补缸补甏哟!”后面还跟着一群顽皮的孩子,学着补缸人喊的腔调,边喊边笑。

补缸补甏人的行为最轻巧,大都是分不清颜色的一个小布袋,随意搭在肩胛上。这个行当全靠手艺,成本很低,只要买几支钨钢“洋冲头”、一只钢铸小榔头、几斤生铁末子、半斤盐就成了。

小时候一看到有补东西的人进村,就会觉得很新鲜,所以都会围着看。补缸补甏时,先看损坏程度,面谈价格,然后接受修理。补缸师傅一手握“洋冲头”,一手拿小榔头。“笃!笃!笃!”轻轻敲击在那条裂缝的旁边,目的在于把裂缝周边凿得毛糙。然后将拌好的生铁末子嵌进缝里,这就修补完成,过三五天启用,保证滴水不漏。但在敲击榔头时,要掌握好落手的重量。补大缸落手重,补小缸落手轻,一旦颠倒了重量,把罐罐坛坛敲碎了,前功尽弃,尽显手艺之臭了。

最费时间的地方就是上铜襻,必须小心地用专用工具在缸上凿洞,而这种用凿子凿的工作,是最具技术性的,也最费时间。补缸师傅将一根扁铁条两头弯出扎钩,在缸体上裂缝两边小心翼翼凿出小孔,将铁搭子嵌入,扣紧,压平。按在缸上的铁搭子有一个形象的叫法,叫“蚂蟥襻”,因为补过的缸看上去,总有一支支蚂蟥似的铜襻叮在缸体表面。

补缸与补碗,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大件,一个是小件,都需要非常精细。其明显的区别在于,补缸师傅可以用榔头敲,而补碗师傅则使用专用的钻子。碗是陶瓷做的,比用泥土烧制的缸和甏更坚硬,用钻头钻时,补碗师傅会用水或唾沫去降温,这样的细节,很难忘掉。而补缸师傅围着一只大缸转来转去,甚至钻进缸里的模样,也着实滑稽可笑。

那些曾经制作缸、甏、坛的窑场,已在历史中退场,补缸补甏这一行业,从此被科学发达的先进社会所淘汰。现在,农村尚可一见古董似的缸和甏,但繁华都市已与它们格格不入。我们过日子,菜放进冰箱,酒灌在瓶子,水流在水管,米盛在塑料桶……但我们的记忆,却始终萦绕在那些曾经朝夕与共的缸里、甏里、坛里。

(0)

相关推荐

  • 【回帖有奖】嘭!涪陵街头重现老式爆米花,引爆了几代人的记忆!

    【回帖有奖】嘭!涪陵街头重现老式爆米花,引爆了几代人的记忆!

  • 【散文】‖ 张连起:两段师徒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张连起 张连起,天津散文研究会员.撰写<消失了的黄家花园老店铺>,在<天津老年时报><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祝忠建 盆缸瓮长相相似,用途相近.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农村人还可能见过,有些记忆.城市的年轻人,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物了. 盆缸瓮都是陶土制作 ...

  • 『我醉乡土』第101期:这师傅手艺真不赖,做好了拿根铁棍直接削上去

    前序: 大家好,我们是博野乡音团队老行当拍摄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行当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我们拍摄的目的,就是希望留下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今天有幸见到了一位来自山东的打铁师傅,请大家跟随我们的 ...

  • 台州那些逐渐消失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吗?

    内容来源魅力台州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 那时,我们还很小,穿着开裆裤四处撒野: 那时,炎夏里舔一根五分钱的冰棍儿就是极致享受: 那时,拥有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三大件"就是 ...

  • 老行当 作者:范美【散文】

    老行当 文/范美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曾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老行当"正渐行渐远. 捡拾昔日的记忆,就象回到了那已经逝去的华年. 记忆中,磨刀匠"磨剪 ...

  • 消失的行当

    锜缸锜碣,锜缸锜碣--幼年在村子里常常有这样短促艰涩的声音挤进家门,随后一师一徒把一路风尘带进来. 开篇四个字不是佶屈聱牙的经文或偈语之类.缸,就是水缸酱缸之缸:碣,指瓮,即酒坛子:锜,其实就是锔.碣 ...

  • 成都消失的那些老行当,你还记得几样?

    从前车马慢 东西坏了得拿去修 看书看报的人还很多 生活虽苦,但快乐来得很简单 而今科技与电商发达 一切都那么唾手可得 却总让人心里觉得少了些味道 "磨菜刀嘞,锵剪子..." &qu ...

  • 【行走在乾县】消失的老行当——(一)修理钢笔

    (一)修理钢笔 祝忠建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真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许多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失传了,有些行业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手 ...

  • 李家晔:理发与打棉被【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真是物是人非,我长大了,理发能自己做主了,理发师却还在为别人的头脸忙碌着.  作者 | 李家晔   "宁可吃穿受穷,不可头脸捂虚". ...

  • 【宁海之声】"蝴蝶飞花"和“破碗重圆”

    空白 小包车譀大话 宁海之声 输入 擒  碗 小包车 前两天,小外孙愣头愣脑地把小碗摔成几瓣,饭菜撒在地上,女儿不假思索把碎碗扔到垃圾桶里,我捡起碗片感慨万千,思绪一下子回到五十年前的孩提时光. 碎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