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 | 漫谈2020年产品经理的定位、现状、发展与未来
产品经理的岗位特征
1925年,来自宝洁的名为Neil McElroy的年轻人被称作为第一名“产品经理”诞生以来,至今已经快95年了。产品经理作为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岗位,历经星移斗转,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但直至今日,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依然在被很多人错误理解。
在很多人的眼里,产品经理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位,薪水多、发展好、前途一片光明。来自艾瑞咨询的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至2019 年,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职位期望值从 12.2%增加到了 39.4%,成为互联网期望职位中提升最高的一个职位。
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布的《2019年产品经理生存报告》中同时指出,有40.7%的人选择产品经理岗位是因为“热爱产品经理这个岗位”,“43.9%的人选择产品经理岗位是因为“朋友推荐入行”,有42.2%的人是“机缘巧合下入行”。
通过数据可以呈现一部分现实,除去少部分对自己个人生涯有着明确规划,对产品经理岗位有着清晰认识的人之外,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进入产品经理这一行,是盲目且偶然的。近年来,确实有很多人对于产品经理抱着懵懂的看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毅然决然投身到了产品经理这一岗位,仓促入行。
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各大互联网公司花开千树万树。事实上,不同公司不同业务的产品经理,工作内容相差可能会非常巨大。有的公司的产品经理每天忙于协调沟通,与开发运营游走于产品生产线上的每一个流程。
有的公司的产品经理每天忙于做调研,做用户分析做行业研究做竞品对标,洞悉需求与痛点致力于打磨产品。而更多的产品经理,每天需要处理非常多的杂事,甚至有时还要去接替客服、美工、销售的工作。但无论从事哪种工作内容,加班是非常普遍且常见的现象。
进入产品岗位动机的随机不确定性,加上不同公司不同业务的工作内容差异性与反差,同时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多维的野蛮生产的特征,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与催化,带来了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如图1-1所示。
图1-1 人、行业、公司的不确定性,三者之间互相影响
这种不确定性对于行业及公司而言,某种层面上是一件好事。因为往往这种不确定性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蕴藏在行业内的市场机会,找到蓝海。对于行业而言,这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动荡的市场环境筛选出可以经受考验的高价值企业,进一步加速行业发展。但这种不确定性对于个人而言,弊大于利。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大多数对于工作缺乏理性认知的人,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无效的重复性工作及加班中,让个人价值没有得到高效率的提升甚至退步。
对于有一定理性认知,但处于动荡的业务领域中的人来说,又会因为缺乏科学高效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法,让自己的时间消耗在大量的随机性的实验中,踩坑无数。
虽收获了一部分工作经验,面对以后跳槽时的面试官时,可以夸夸其谈的讲述自己的“经验”。但因为缺乏基础的顶层思考与复盘,以及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再通过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导致所谓的这些经验,往往只停留在“我做了A,又做了B,还做了C”,但究其本质,大多数人面对“为什么做A,为什么又做B,做C是否是基于对做B之后结果的理性复盘决策”等一系列问题时,往往又会哑口无言。
我个人比较喜欢阅读哲学类书籍,锻炼自己的哲学思维。傅佩荣先生在其所著的《哲学与人生》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判断自己是否在进行哲学思考有三个标准:1.澄清概念;2.设定标准;3.建构系统”,如图1-2所示。
图1-2 哲学思考的三个标准
我在看到这句话之后,顿觉头皮发麻,大呼过瘾。因为这三句话,恰恰解决了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产品经理这一岗位,以及产品经理如何进行工作这两大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本书的绝对重点,是全书围绕的两个核心关键。
先解决正确认识产品经理这一岗位的问题,找出它的核心本质,即“澄清概念”;
再解决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产品经理必备思维模型,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作与思考的标尺,即“设定标准”;
最后通过多个思维模型的整合以及自我认知建立自身的内部处理系统,加上实际工作中源源不断的外部业务信息输入,持续调整参数优化模型与系统,最后发挥个人的最大性能,即“建构系统”。
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感到一丝头皮发麻的感觉?有没有觉得复杂的问题变得尤为简单?先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我们先进入“澄清概念”阶段,闭上眼睛思索一个问题:产品经理,究竟是做什么的,如何来定义这样一个岗位?我们通过三个维度去重新定位产品经理的角色,如图1-3所示。
图1-3 产品经理的三重定义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具备顶层思维的能力。从上帝视角,理性的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情抽象成几个科学的模型架构,极致简化的去思考任何复杂的问题。从顶层视角来看,我们从社会维度、行业维度、公司维度去由上到下,纵深的去思考,产品经理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社会维度下,我们再将产品经理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考角度去做定义。其中一层为逼格定义,可以理解为理想状态下,我们的思考角度。朴素定义,则为在实际的现实情况中的思考角度。逼格定义下,我们可以把产品经理定义为——
“闭环系统的规则定义者与秩序维护者”。
何为闭环系统?常规的定义来看,闭环系统亦称“反馈系统”、“开环系统”的对称。系统的输入影响输出同时又受输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
该类系统有若干个闭合的回路结构。例如,汽车和驾驶员即构成一个闭环系统。驾驶员根据车辆速度和位置,调节方向盘及油门、刹车,保证汽车行驶在正确的路线上。
各种社会、经济、管理等系统都是闭环系统。闭环是自然界一切生命过程和人类的社会经济过程的基本模式。在一个闭环系统中,反馈信息取自系统状态,是作出决策的依据;通过决策控制改变系统状态,而这个状态又影响到未来的决策。这个作用过程是连续的、循环的,很难准确说出这个闭环作用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闭环系统。
闭环系统的理解并不复杂,读者只需要记住这一层定义:系统的输入影响输出同时又受输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闭环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动力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等等。但是在此,我们主要的分析重点在于互联网行业中的闭环,即“互联网闭环”,如图1-4所示。
图1-4 “互联网闭环”
当消费者通过你设定的渠道,宣传的内容,看到了定制的价格和产品信息,并进一步使用产品,与消费者预设的心理机制进行交互,便形成了体验。
形成了体验,不管是否满足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都将通过各种方式将体验传递出去,这就是反馈。
人们接受到反馈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接触点上,形成二次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消费者之间的价值传播闭环,而且对于企业来说也同样形成了产品信息的闭环。消费者可以对其所接触到的任何接触点品头论足。或评论产品的好坏,或吐槽价格的高低,或对渠道的投放,宣传内容的优劣都可以生发议论。
互联网的很多形态中,都是在打造闭环。闭环也是互联网产品最重要的核心模型:
O2O是闭环:它在线上引流,导入下线体验,再将体验反馈,让商家掌控消费的全过程,对其他消费者进行二次传播;
淘宝店是闭环:它通过线上、线下广告宣传,引导消费者进行购物,通过物流送货完成对产品的完整体验,或评论或告之身边亲友;
微博是闭环:用户编辑生产内容,通过他人的评论转发,形成多次传播。
既然我们把分析角度放在了社会层面上,其实你会发现,除了互联网闭环,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是打造闭环系统,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经常光顾星巴克和麦当劳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星巴克在购物时,是横着排队的,而麦当劳排队时,是竖着排队的。这是为什么呢?
星巴克制定的横着排队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降低劳动成本:星巴克充分利用横排队的展示空间,用以陈列产品。也便于自助服务,从此大大降低了劳动以及宣传成本。
(2)提升工作流程:星巴克工作的地方是横向的,而工作人员也会横向移动,点单的工作人员会挪到中间做咖啡以及拿一些配料再往一边走。以此避免了客流量打的时候造成内部工作流水线混乱。而且这样一来不但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
(3)优化购物体验:这个优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星巴克的横向排队很大方面可以缓解焦虑感,因为顾客站在站台前可以看到上方的商品价格单,而且挑选时可以打发时间,有效压抑排队等候的烦躁。反之,影响视野的排队加深顾客的焦虑感。
另外,还给客户带去了仪式代观感,看到咖啡师操作的全过程。观看饮品制作过程,增加仪式感和体验感。另外还可以避免走道拥堵。
而麦当劳制定的竖着排队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提醒顾客尽早作出决策:麦当劳的店面往往会在显眼的地方贴出当日推荐的套餐组合以及优惠组合,并且会在室内摆放主打产品。营造快速产品的气氛。这不但提高了点餐的效率,还能提高服务效率,避免顾客在台前犹豫不决。
(2)提高双方效率:麦当劳把点餐流和等餐流分开。取餐区独立减少了“点餐”区的人群堆积以及“点餐”、“取餐”人流重合混乱的情况。而配餐员的移动也更有效率,实际上取餐区也就变成了配餐台。顾客在等餐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后面点餐人的时间。由此节约下的时间”,积少成多便会产生更高的服务效率。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如此微小的一个细节,背后隐藏的却是如此精妙的原因。但同时你也会发现,单纯制定这套规则,但如何没有工作人员对店铺内环境进行运营、维护与管理,监督消费者遵守规则落地执行的话,那这套规则即使再精妙也没有意义,因为它并没有有效的被执行。这也正是我们上文所说的,产品经理是闭环系统中的规则定义者与秩序维护者。
在星巴克或者麦当劳的例子中,店长承担的角色就可以抽象为产品经理。他既要去根据店铺特点,用户特性去制定相应的操作规则,还是指导店铺内的工作人员去对这套规则进行有效的执行,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维护与运营计划。
产品经理的生存现状
来自2019年艾瑞咨询《2019产品经理生存报告》中的数据,产品经理从业人群主要年龄在 22-30 岁之间,占据整个行业从业者的七成。而 90 后的比例比 2018 年上升了 7.3% ,如图1-5所示,大波95后也即将袭来。
图1-5 2019年产品经理年龄分布占比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发现,产品经理的寿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一方面是所有职业都会面临的中年危机问题(产品经理的中年危机压力会更大),另外一方面是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本身,25-30岁的年轻人,都是绝对的核心,占比最大。
很多人在今年突然发现,就业市场上,30岁以上的产品已经很难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了。为什么30岁以上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就找不到自己期望的工作了?
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原因,很多行业都在萎缩,需求减少,另外一方面就是客观现状,互联网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经过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到如今几乎所有公司都会对产品经理的筛选有了非常客观清晰的标准,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已经有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同时随着互联网行业业务类别的逐渐细化,现在的产品经理职位已经可以细化到非常小的颗粒度,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产品载体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鸿沟,如图1-6所示。
图1-6 产品经理分类图:随着工作内容和行业的逐渐延伸,分类也会逐渐增多
现在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在招聘产品时,都希望招到具备相当的行业经验,可以即插即用的产品经理;除了以BAT为代表的一批大公司,还会培养校招产品新人外,已经没有几家公司肯去培养产品经理了。
同时,产品经理越来越细化,不管是在业务层面:医疗、教育、金融这几个行业的产品经理,绝大部分都要求拥有本行业的工作经验;还是在工作领域层面:除了早期的后台产品、移动端产品的划分之外,现在又增加了运营职能,如社区产品、产品运营、用户增长产品等新增产品职位,甚至已经产生了用户留存产品经理,用户促活产品经理。
这在产品经理诞生的早期,是绝对无法想象的;对公司而言个人的工作内容最会越来越细化,螺丝钉化,以便企业可以高度工业化流程化的推进产品开发工作,提升产能及效率。但对个人而言,这也造成了产品经理只能在某些特定领域内就职,一旦行业、业务、工作性质出现整体性问题,那么跨行业、跨职能跳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产品经理来说,如果有机会可以进入BAT等大厂,一定要进入更大一点的平台。即使眼前的实际收入有所降低,或者是更加偏传统行业的大厂、或者偏传统业务的工作岗位,它的抗风险能力要强很多。实事求是单就风险防控来说,传统行业、传统业务的公司,还是要比从事新兴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更加稳定一些。
同时如果行业出现整体性问题,或者大环境太差,一定要记得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特别是,相对技术岗位的能力模型,产品经理相对选择面真的难以具象。所以作为产品经理如果有机会可以结合自身的特长,谋划职业外收入,一定要大胆尝试,寻求突破个人能力圈的方法。甚至简单点,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深入研究工作外的另一个行业,这本来也是产品经理所擅长的。将来,还可以作为备用的跳板。
如果做了好些年产品经理,都没有做出过数据表现不错的产品(比如没有负责过月活1500W-2000W左右的C端产品),且一直在各种不靠谱的公司打转的话,我建议你一定要重新审视一下自身,思索自己在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上的前景。
看不到未来的话,尝试其他职能或寻求其他职业方向也未尝不可。产品经理这种岗位,并不是完全依靠别人总结的方法和工作的年限,就能够脱颖而出的。大多数时候,还是很需要悟性和灵性的。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不是要劝退大家,而是希望大家理性的审时度势的认识自己的职业生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需要持续精进,个人的提升速度、产品的迭代速度要迎合行业的发展速度,一旦掉队就很难赶上。
同时,产品经理因为要直面挑战,为产品上线后的各项指标负责,可以说是一个压力较大的职业。所以对于大部分产品经理,还要注意身心健康,平时要放松心情,加强锻炼。
最好尽早注意并避免职场变化带来的焦虑,结合实际适当的排解压力,不要让职业,成为压死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产品经理的发展路径
对于一款互联网产品来说,产品经理是该产品在市场、用户、商业层面表现的第一责任人,因此也是公司内矛盾的聚焦点。如果产品的业务表现出现问题,用户量下降,用户活跃度下降,产品经理将首当其冲,扛起所有问题的责任。特别是在这种行业寒冬的特殊时期,产品经理将背负更严峻的KPI挑战。
对于产品经理,如果没有做过比较成熟的产品,没有比较知名的公司背景,也没有含金量较高的项目背书时,很多时候是非常难以评估产品经理的能力的。那些所谓的产品经理的技能,其实都是难以量化的。即使很多大公司给出了他们在筛选产品经理或评估晋升时,所参考的个人能力模型,如图1-7、图1-8所示。
图1-7 腾讯产品经理能力评估模型框架,年份不详仅作参考
图1-8 百度产品经理能力评估模型框架,年份不详仅作参考
但其实仔细研究会发现,很多指标依然是抽象的,难以量化的,比如数据分析能力,业务理解能力,项目风险管控能力。但是,真正具备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能为产品带来价值最大化的人,是极少部分人,却又是公司最需要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公司会以候选人过去的履历和经验,参与或负责过的项目含金量,来评价产品经理的能力,这本身无可厚非。用多个维度的指标建立评估模型,通过提问的方式或候选人个人陈述的方式将问题输入给候选人,再通过候选人的答案输出判断该产品经理是否具备并达到各项指标所要求的水平,给出面试得分并通过个人的相关硬件条件评估,比如学历、大厂背景、项目量级、跳槽次数等等,综合后给出是否录取的最终决策。
通过上面的例子你会发现,公司面试产品经理,本身就是通过给候选人通过输入问题集,判断该候选人针对相关产品问题的问题处理模型,是否足够优化。简单来说,就是判断该候选人是否具备匹配该岗位所需的个人能力模型。但同时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公司面试官通过对候选人给出的对应问题的解答,判断该问题本身是否存在偏差或者噪声,来对问题本身进行优化,进一步对公司内整体的产品经理能力评估模型框架进行升级。
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两个闭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会互相制约与影响,如图1-9所示。这也体现出,产品经理掌握具备面对产品及业务领域相关问题解答的个人思维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图1-9 个人能力模型与公司产品经理能力评估模型的相互制约与影响
上文我们提到产品经理的分类逐渐细化,大部分产品经理都处于垂直的行业及业务中,比如:社交、云计算、短视频、CRM、社交、工具等。产品经理在做好自身所负责产品的本职工作以后,更需要深入自身所负责产品的所在行业,累积相应的行业经验,行业经验能成为产品经理的护城河,但却又会反过来制约产品经理的职业选择面。
这不是一个悖论,而是所有产品经理都需要认识到的职场发展的矛盾性,是成为专才,还是全才。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可以凭借行业经验快速跳槽。但反过来,如果该行业萎靡不振时,产品经理如果想要选择进入其它行业,又是较为困难的。直白一些,就是产品经理的职场选择受所负责的业务制约,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业务时,一定要非常慎重。
这里我有两个标准,供大家参考:
最好是选择发展相对成熟的行业,或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业务。比如互联网广告业务,以及短视频业务。前者相对成熟但供需关系持续存在,可保证近十年不会有大的行业衰退期;后者处于快速成长期且虽然业务份额被巨头瓜分,但中小企业仍有机会,个人能力可以得到快速的锻炼能在较短时间成为行业专家。
产品经理在工作中,需要协调参与人员,对项目推进与落地负责,但是产品经理,空有经理二字,不能对他人进行任何业绩上的考核和直接管理。这就导致,产品经理很难处理团队中的沟通问题,只能作为团队的调和剂。这又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带来的第二个矛盾。
行业一旦进入寒冬,会深刻影响产品经理的工作方式,行业变化甚至会带来产品状态的剧变。产品经理应该时刻思考在资源可能短缺、人员变动频繁、市场萎靡等情景下,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残酷而又充满未知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产品能力。建立自己的能力模型,明确自己的优势技能,用结构化、系统化、流程化的思维去解决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内容下的同类问题,这是最重要的“武器”,同时也是本书要教给大家的核心内容。
另一方面,也要将自己的能力沉淀成抢手的“产品”。产品经理要沉淀好经验,包装好作品。经验不仅仅是做产品工作的时间经验,更具价值的是沉淀的行业经验。特别建议,产品经理要整理好自己工作内容的产出文档。
其实,建议平时就多做一些产品相关的总结与分享,最好能写成文章。这样做,可以帮助自我提升,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沉淀下来。通过文章分享经验,也是一种很好交朋友,建立自身品牌的途径。
总结来说,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如图1-10所示:
图1-10 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
1、向上生长,成为高级产品经理、产品总监,乃至产品VP,进入管理层;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长自己的职业生命;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最大的问题是管理职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坑就那么少,可萝卜却很多;而且产品管理职位位于产品经理的金字塔塔尖部分,绝大多数产品经理是无法在职业生涯中成为产品总监的;除非选择小型创业公司,拼一拼机会,可在目前的创业环境当中,BAT等寡头,不断压缩中小型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很多创业公司都在面临着不是被收购就是被快速复制,成功概率较低。同时,大量的30岁以上的,拥有BAT等大厂工作经历的产品不断流出到社会招聘市场上,他们的存在使得竞争加剧,上位的几率进一步的缩小。
2、向下生长,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同时抓住行业窗口期,沉淀自身成为某个方向的产品专家;
但成为产品专家对产品经理本身有着极高的要求,成功概率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为产品总监更低;而且对于大部分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来说,更多只会利用产品专家的背景去背书,很难真正的听取产品专家的意见。因为产品经理的工作性质,大多数还是以实操性的经验为主,产品专家必须具备大厂的项目实操背景,而非单纯的纸上谈兵空谈方法论。
3、向内生长,利用技术和经验,寻找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位;
转向互联网行业的其他职位:售前,售后,实施顾问等;做这些职业需要沟通能力和销售能力。产品经理沟通能力不是问题,但一方面需要销售能力,一方面需要背负相应的业务指标;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以转行成功的。
4、向外生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彻底转行或创业;
向外生长这部分对于不同个人来说变量很大,在此不做赘述。从我身边朋友的例子来说,主要有视频创作者、专栏作家、产品咨询顾问、个人品牌商铺等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没有任何一条规定强迫我们要一辈子只从事一家公司,一个职位,个人职业生涯的选择应该是开放且自由的。但一旦你决定退出产品圈向外生长,需要首先考虑清楚几个关键问题,首先,转行穷三年,对于转行之后要面对的收入降低,自己要有心理准备;其次,转行能否成功?如果失败了,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清楚并提前制定相应计划。
个人职业发展不像做产品,可以A/B test,可以反复的小流量灰度测试。一旦出现了重大的决策失误,将会是对个人发展系统性的打击。
· end ·
关注我,星标我,置顶我❤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