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相声博士:一定要加“科普”二字的作品,本身就失败了

■ 本期特邀毒叔 

李宏烨

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四味毒叔》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上海新语相声的李宏烨,今天我们来讲讲“科普相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我上次做客《四味毒叔》的时候,我给大家推荐了一个我当时的作品,当时的上海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我们就做了一个垃圾分类主题的材料科普亲子剧《我才不要乱扔》。主演是我女儿,当时刚好8岁。很多人都知道我一直在上海交大读书,包括本科、硕士、博士,觉得学霸做科普那是理所应当的。
其实不然,真正提到跟科学有关的是在2015年,我当时博士毕业创业开始之后,我们想做一台新语相声粉丝专属的春晚。当时我们主创人员坐在一起,开会讨论这个选题,每人写几个选题,我们的郭敏郭老师就提出一个主题,叫做工业4.0。我们当时就在想这工业4.0,有什么好笑的?我当时就想说他傻。后来转念一想,连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工业4.0,如果把它说得好笑了,就会让更多人知道,这不是很有意义吗?
于是我们就上网查各种资料,发现工业4.0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意思,也就是智能制造的意思,所以写了一段相声叫《智能制造》。这段相声还没演出的时候,《中国科学报》的记者给我打电话,因为当时在相声界出了一件事儿,董建春和李丁两名演员演了一个相声,用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来展开。名字我想不起来了,因为这是相声历史上最长的名字之一。当时那记者就问我这相声怎么样?我正好看过一段,我就跟他提出了我的观点。我说我觉得这个相声是假借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名义,真正的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的科学知识不是这样的。用这个噱头是挺好的,但是你说它是一段科学的相声,可能谈不上。然后那个记者就急了,因为他是《中国科学报》的记者,他们领导让他做这个选题,如果说这个相声跟科学关系不大,那他就没有办法去写这个报道。
我就跟他说,我们最近刚写了一段有关科学的相声,叫《智能制造》,我们把这个工业1.0、2.0、3.0,都给大家讲了讲,做了一个科普。他说这个好。我当时就把稿子发给他了,发给他之后我们还没演呢,我们演完之后第一时间我就把整个的录音,发给他做参考。
从此我们就开始了“科普相声”的道路。那之后不久我就加入了上海市的科普作家协会,在疫情开始爆发之前,我们科普作家协会开了一次年会,做了很多总结报告。当时我记得秘书长就说,我们中国今年的科普事业做的成果非常多,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影《流浪地球》,做了很多很多的科普。
回到我们之前说的那段相声《智能制造》,不久之后就参加了上海市《谁是王牌诠释者》的科普比赛,打进了决赛。在决赛现场,我待在旁边录像,我们的这段相声应该说是12个节目中唯一一个让现场的小朋友们,中学生、小学生们抬起头,放下手机,认真看、认真笑的一个节目。可这个节目最后只获得了第11名,倒数第二名的成绩。
很多的科普专家对它的评价就是,你只讲了几个点,你没讲清楚它科学里面的内容,如果你花时间去把内容讲清楚的话,这个作品就会更加有科普效果。
可事实是这样吗?我们所谓的科普到底是要占用大家的课上时间,还是课余时间呢?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比如你和一个小朋友说过来,我跟你讲一个科普的东西,咱们一块看看科普视频。看完了吗?看完了。懂了吗?懂了。他说爸爸,我现在可以去看哔哩哔哩了吧?你们看,这个科普视频占用了他的课上时间,可是文艺作品大部分都是给大家用来消耗时间的。如果你占用的都是课上的时间,那么这个文艺作品的量级,它的宣传程度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后来我们又参加了两次《谁是王牌诠释者》的活动,我发现这个观点,有所松动。这两次比赛,一般都是三个评委评奖。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评委给了全场最高分,一个评委给了全场最低分,很显然,给最高分的那个评委认为我们的传播效果最好,而给最低分的那个评委认为我们科学讲的不够细致。科普科普,既要科,又要普嘛。
2019年,我去参加了一次中国曲艺家协会所举办的相声作者的培训班,在那个培训班上,每个组会留一些作业,当时有一个选题就是给大家讲讲量子力学。我想这机会好呀,我就主动申请,把这个活儿接了下来。回到上海交大,我找了我们当时赫赫有名的袁祖平老师,他就是专门讲量子力学的,讲了好几十年。我把他邀请过来,给我讲了五个小时的量子力学,重温了一下大学物理的课程。我学会了之后又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写了一段相声,叫《薛定谔的猫》。在交大的校园里面演出,效果很不错。
前段时间,我偶然间点开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黑猫警长》,特别惊讶的是我发现《黑猫警长》上面赫然地写着科普文艺。一想也是,里面讲述了螳螂的交配方式,就是母螳螂把公螳螂给吃掉,然后才生了小螳螂,这个科学点到现在我都记得,它能不是一个科普作品吗?如果一定要加上科普两个字才能叫科普作品的作品,它本身就已经失败了。
一段好的科普相声,首先得是一段好的相声。就像后来我们又写过一段相声叫做《我不知道》,讲的是老年人阿尔兹海默症的故事,这段相声,获得了“马季杯”的“风采才俊奖”。其实就是三等奖,决赛中比较弱的一个奖,但即便如此,在整个评奖过程中没有人提过科普两个字,它不需要提,因为这段相声本身就足够好了。我以后要继续做好科普这件事儿,出更多的科普作品,让它们能和那些普通的文艺作品一样,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希望更多的人参与科普事业,让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具有更加多的科学知识,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