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孩子”的背后:不过是选对了教育方式

前段时间,一则「4岁孩子英语词汇量1500,在美国够用,海淀却不够用」的段子在社交平台爆火。看似是段子,却道出了我国低幼儿童家长在教育上的“焦虑”——希望孩子通过超前学习掌握更多知识,试图让孩子摆脱平庸,甚至摆脱“阶层遗传”。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因教育打破阶层的Nick

01
词汇量,真能改变阶层固化吗?

“填鸭式”的知识获取,真的能让孩子脱颖而出吗?

当然不能。

儿童早期教育鼻祖卡尔·H.G.威特曾证实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提出“儿童才能递减法则”,即:抓住0-6岁黄金期,多给孩子思维刺激与干预,才能塑造孩子更强的脑力。

儿童才能递减法则

儿童才能递减法则中,卡尔·H.G.威特强调的是孩子的“能力”与“素质”,而非知识的灌输。他甚至赞同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爱尔维修“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将成为不平凡的人”的观点。
不论教育改变命运的论调是否正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们都从未停止。2010年后,多个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聚焦儿童执行功能,这也引得了全球精英家庭的聚焦。
2011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这样描述它: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灵活应变、自我控制和规则遵守等能力,而这些便是执行功能。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刊发的论文更证实,3-11岁时,执行功能较好的个体,在30年后(33-41岁),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更好的经济收入,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更低的犯罪率。
顶级期刊的佐证,让向来重视孩子能力及水平提升的精英家庭认识到了执行功能的关键指数,也让儿童执行功能训练走进了儿童“培优”课程阵营。
01
精英家庭都在提升执行功能?
作为执行功能领域科研专家,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吉宁博士表示,“执行功能包括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工作记忆能力、元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注意力持续能力等。作为大脑的指挥官,执行功能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思维认知。”

“同时,它也具有一大特征——可塑性,即执行功能可通过刺激、干预等训练手段得到提升,且12岁前为最佳年龄。根据科学依据,执行功能的根本影响因素是神经元,它控制着孩子处理信息、情绪、行为等外在表现能力,而神经元是可再造的。”吉宁老师提到。

训练对于神经元的可塑性的演示
为直观证实执行功能的可塑性,学术界进行了训练对于神经元可塑性的演示,如上图所示,在持续的正向刺激与干预下,控制执行功能的神经元关联度不断增加,神经网络随时间推移逐步建立,执行功能提升;配以专业的技术强化,孩子对执行功能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

儿童执行功能提升方程式

吉宁老师也强调到,其实孩子执行功能的训练效果与个体情况、年龄、科学方法、干预时长、家庭协同性都有关系,因此针对性训练更重要。以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的执行功能课程为例,在训练前,中心均会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专业评估并与家长访谈,了解孩子的能力优势和劣势分布,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案和指导手册,强化孩子的优势能力,培养孩子的劣势能力;手把手地教会家长如何积极管理孩子,制定科学有效的家教模式。同时,也会教会孩子和家长诸多提高执行功能训练技巧和技术,从而让孩子在校、在家都能得到技能、技巧的强化。
简而言之,执行功能的训练就是素质教育,是一个不断塑造孩子各项能力、建立孩子基础素质模型的过程。这与卡尔·H.G.威特“儿童才能递减法则”倡导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
因此,面对孩子的教育,如果说知识灌输式的“应试教育”让孩子站在了起跑线上,那么以执行功能训练为首的“能力培养”就是帮孩子选对了跑道,让孩子能跑的更远、更顺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