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丨追忆游香龙(魏盛发)
今年留厦过年,偶然间看到一部纪录片《故乡的风景》,画面中农村春节游香龙的场景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闽西老家。
儿时的故乡,物资较为匮乏,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年,不仅可以大快朵颐,还有各种玩乐,其中就包括元宵游香龙。
游香龙也叫香火龙、迎香龙,为稻草龙灯,即在龙身插满点燃的线香,巡游大街小巷,接受民众烧香燃炮祈福。据传,舞稻草龙灯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香火龙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秋收后留存的稻草。龙身制作较为简单,将预先备好的稻草固定在约1米高的竹竿上,再用绳索串联而成。工艺最复杂的当属龙头,需经除杂、切割、捆扎、出样、上色、装饰等6道工序,“龙珠”往往就地取材,一般使用本地老芋头,也有用柚子代替的。游香龙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晚上开始,点上线香的香火龙犹如一条“耀武扬威”的金龙,在夜色中串村过寨遨游,接受族人的祈福。元宵夜,村民点燃香火龙,投入溪中,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大制作的香火龙,我们这些小孩只有看的份,迷你型的香火龙,我们却可以一试。带头的堂哥是个不安分又敢想敢干的顽皮孩子,在他的倡议下,我们迅速行动起来。找来随处可见的稻草和一块木板,木板上绑好两捆稻草,把前面上半部分的稻草略微上翘,形成龙张嘴的模样,龙头就算完成了。龙身制作更为简单,几捆绑扎结实的稻草插上竹竿,用稻绳串联,一条迷你型的香火龙就“横空出世”了。
农历正月初十,在大制作的香火龙巡游街巷之前,我们这些孩童制作的迷你型香火龙出发了。虽然小了点,但点上线香的香火龙也挺像那么回事。几个年龄稍大的堂哥负责龙头龙尾,年纪小点的我们走在中间。大家抬着香火龙在村子里游走,每遇有放鞭炮迎接的人家,我们就进屋煞有其事地绕三圈,嘴里念念有词,说着一些诸如“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祝福话。遇到慷慨的主人,一般会给个小红包,金额从几角到几元不等。一个晚上下来,大家玩得很开心,还能有数额不算太低的红包收入,可谓是一箭双雕、尽兴而归。
如今,游香龙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那些一起游香龙的小伙伴们也早已拼搏在外、聚少离多。今年大家响应倡议就地过年,只能在记忆里回味儿时游香龙的童年趣事,期待春暖花开日再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