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勤奋更能决定人生的,是复利思维!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赢乐期权时代”服务号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时间和复利。在我看来,基于时间产生的复利效应,拥有着最强大的力量。
网上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每天多做0.01和每天少做0.01 一年后会有什么差别?答案是,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而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结果惊人。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要小看任何看似微小的进步,积累后都会成为庞然大物。
我认为,让人实现复利的思维方式,是持续向上学习的动力,只有拥有复利的基础思维,大脑的认知才能不断被迭代,才能让人生在各个方面实现跃迁。
成长的第一策略——复利思维
一提到复利,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财富。从事物本质的角度来说,复利不单是指财富。
在我看来,复利的内在核心其实是思维方式,是对知识的认知。
▋如何拥有复利思维?
拥有复利思维最重要的是建立知识体系。决定思维是否持续成长,知识体系的输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体系可以分为底层、中层、应用层三个层面。
① 底层
底层是思维进化的过程。
从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每天都在更新大脑,通过新知识的输入,不断为大脑下一次思考积累素材,从而让知识能够不断以复利的方式迭代,最后达到自我认知的提高。大脑学习的过程是外界信息经过短期记忆(思考)后,进入长期记忆的过程。短期记忆过程中会把外界信息和长期记忆的信息放到一起进行加工,然后储存到长期记忆中。
这时,如果大脑里没有相关内容的基础概念和认知,就无法对新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呈现的形态便是“难以理解”。
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死记硬背的文章、复杂的物理公式等。如果我们有很多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和思考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学习新东西的速度也会更快,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正面反馈。
② 中层
中层带来能力圈的放大。知识体系就像一张蜘蛛网,在网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知识点的串联和它们所起的作用。
而自己知识体系的扩张能让碎片化知识不再成为孤岛,可以在大脑中进行更多的排列组合,这一系类的过程就像是打地基,一旦基础打牢,后面的认知升级就不再是线性级的增加,而是指数级的发展,从而构建起你的中层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越广,能力圈就越大,所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当自己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升级到“知道自己知道”的时候,自己的认知能力便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③ 应用层
应用层带来知识的变现。能力圈背后是知识的储备,在知识结构中,学习的底层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在此划等号的是时间。
举个例子。你有一个投资理财的规划,每年赚10%左右,年底就会有一个利润分配的问题,通常你会拿出一部分花掉,然后再拿出一本分继续进行投资。而花掉的就是应用层的知识,再投资的部分就是你的底层知识,这个比例在你人生不同的阶段中属性也是不同的。
随着时间的拉长,你的底层知识可能是不变的,但应用层知识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在工作中你学会了怎么做运营、怎么做营销、怎么搞定客户,但这些只能作为你能力的表现。
那么,如何让你能力的表现变成底层知识呢?答案就是打造高效的体系,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同一个领域,新手和专家的知识区别其实很大,新手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特征,专家看到的是本质能力。
所谓的专家,就是学习事物背后的基本逻辑,然后归纳体系进行输出,最后达到放大的效果,同时应用层的知识变成了底层知识,能力圈也就增加了。随着能力圈的增加,再回归到应用层,其变现的方式也就多样化了。
比如:
从原本只能靠“单一贩卖时间”的形式,发展到可以多元化“贩卖时间”,比如顾问、咨询、培训等。有的人则是通过更多的收益,进行资金的再分配,比如买股票、基金、开店等。
这一切的原理其实就是“底层+应用层知识”分配的机制。
2.构建牢固的底层认知。底层知识不扎实,靠努力给自己带来复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所有的事物都如此。那如何打好基本功,让基础能力更扎实呢?先了解每个领域知识的分层,找到有效的知识进行学习。每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知识。一般由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博士、学者所掌握。这类知识还正在被研究、被验证,是新鲜的思考。有的甚至还没有加工完成,但新鲜度很高。
第二层知识。一般含金量较高,是第一层知识的转述。比如,一些底层逻辑的图书,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一些经过系统整理、提炼后的培训教材等。
第三层知识。往往是为传播而简化或极端化观点的陈述。比如,一些领域内的权威理论,被改编为方便公众理解并传播的书籍,但因为被简化并加入了一些案例、故事,可能在表达层面上就会出现不精准的问题。
举个例子。在市场营销圈内,多数人都看过一本叫《定位》的书,主要讲的是满足顾客需求、抢占用户心智。这本书是“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的成名作。市面上除了这本书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的书籍,本质内容都很相似,这些书往往是为了让大众更容易理解营销。
第四层知识。各种充满个人情绪的表达,比如你经常看到的碎片化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很多名人解读的“一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功等。
其实任何一种信息都是有效的,核心在于利用的方式。若从底层复利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掌握第一层知识,这样加上应用层的知识实践,基本功才会更加扎实。但第一层知识比较难以读懂,所以建议你选择第二层知识去学习,这样会更有效。
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学习复利
▋用“知识树”打造高效系统的方法论
知识是有结构的,工作内容也是有体系的,学习应当先掌握“主干框架”,然后再将内容补充到大框架中。
知识树就是这样一种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理清知识体系、掌握底层逻辑。
①关于定义
(1)知识树:本质上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它表达了为实现目标所相关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者从属关系。
(2)知识体系:作为“知识树”上的一个枝干,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或组织的变化而变化。
(3)知识结构:是由多个知识点组成的体系化的方法论。将不同维度体系化的方法论储存在大脑中,就形成了一个人大脑思考问题的方式。你掌握的知识点越多,结构分类越系统,遇到问题时,大脑可以搜索和链接知识点也会越多,从而备选方案也就越全面,而且效率也会越高。
(4)知识点:是构成所学技能的最小化单元。比如“我今天学习了如何演讲”,这不是一个知识点,而是一个知识面,别人并不知道你具体学习了哪些模块。如果我说“我今天学习演讲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不要小动作太多,不要随意晃动”。那么这就是一个知识点。
② 用“知识树”结构去思考
我个人一直推崇的学习核心不是精通,而是先掌握基础。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变化得非常快,每个行业本质上在赚取的是认知差,如果想要对很多事情都精通,就要大量的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我们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找到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也会把大量的精力用到钻研上面,其实这是不对的,更好的方案是找到岗位匹配的人才。我尊崇的一个理念叫作“专人做专事”。
自己只需要精通自身领域就够了,其他领域肯定有学者、专家等不同维度的人在做。向这些人请教比自己钻研更有效,是最节省成本的方式。所以有效学习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了解本质,应该从体系化掌握到挖掘背后的逻辑。
(1)学习与思考的2种方式孤立式。
每天打开社交媒体,面对各种文章笔记,看一篇收藏一篇,看一篇觉得属于“干货”,就马上记录,像这些属于“孤立式学习”。
结网式。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有体系的,但体系分为两种:别人的体系和自己的体系。
当学习别人体系中的某个知识模块的时候,我们结合自己当下所需,然后通过定向的学习和提炼,让这个模块的知识成为自己体系化当中的一部分,这就是“结网式学习”。结网式学习的好处是不会让自己陷入知识陷阱中。每个人的学习其实就是让旧知识和新知识串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然后和旧的知识进行类比、提炼,最后让其成为自己的体系。
“知识树”的思考模式就是让我们懂得学习别人体系化的东西,寻找方法论背后相通的本质模型,融合成为自己的方法论,然后梳理打包成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这样思维才能足够清晰。
③ 构建“知识树”的方法论
归纳法和演绎法告诉我们,经验是用来归纳的,通过归纳的方式,总结出本质层面的东西,然后通过演绎寻找出新的赛道,这整个的环节就是创新。创新是基于原有的知识之上的。所谓原有的知识,也称为方法论。
(1)静态学习VS动态学习 什么是静态学习?
举个例子:你去考驾照,在考试前需要学习驾驶的基本理论知识,教练也会教你怎么打方向盘、侧方停车需要看哪里、坡起什么时候拉手刹等,这就属于静态学习。
静态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论背后的逻辑,先让自己知道逻辑如何,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静态学习要求自己寻找领域内的精英视角,然后将别人分享的见解、认知转化成为自己的视角。其实这种学习场景就在身边,只是多数情况下自己没有意识到。
比如,你假期开车去张北大草原参加音乐节,这时车载导航一般都会给你指出好几条不同的路线。有走高速节省时间的,有走小路避免高速收费的,而这两个视角都是别人走出来的经验。如果完全靠自己去摸索,你可能就会走弯路;如果按照导航的指引,你可能节省一半的车程和时间。
什么是动态学习?动态学习的本质是要求自己刻意练习,比如化妆、打篮球、做市场营销、进行社群运营管理、进行用户管理等。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验证才能得出真理、提炼出自身方法论的东西,所以称之为动态学习。
(2)动静结合
构建自己的方法论大多数方法论的学习都是动静结合的,先理论后实践是最容易掌握一门学科的。很多人为什么会越学习越焦虑呢?
他们往往缺少的就是动态的刻意练习。你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付费课程,比如“社群运营50节精选”、“产品运营从0到1”等。
你听完这些课程之后,大脑中的理论知识增加了,但理论始终是别人的,自己没有通过动态的方式去提炼这些理论中的核心内容,所以最后就会造成眼高手低。总之,动静要结合,多数人以为读完书就懂了很多,其实这是错误的,要提炼、刻意练习、执行打磨,最后总结出来的方法论才是自己的。
2. 学习力就是刺激大脑
① 脑(CPU)的反馈原理
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是在训练我们的大脑。准确来说,你传递给大脑什么,大脑就接受什么,你每天越刷各种视频信息流,越喂它懒惰无趣的事情,它就越不想思考。
你每天传递给它复杂的东西,需要各种推敲、反复琢磨的内容,它就会调整处理速度,尝试改变,直到能满足你的各种需求。
大脑不仅能处理外界信息,同时也能处理属于自己本身不依赖外界产生的信息,它会在进化的压力下,不断演变信息的处理,从而与我们的身体和其他部分密切配合,让自己可以适应新环境,产生合适的行为。
所以终其一生,大脑都在做一件事,即通过不同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信息输入,经过处理和解读,转化成行为的输出。这一切的过程叫脑的反馈机制。那如何让反馈机制变强呢?从底层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人变强大的核心在于自己的心智与现实的磨合。
只有改变了固有的系统结构,对我们的内心进行不断的探索、追求,才能实现对社会、世界进行认知-吸收-接受反馈-内心演变-使用环境,这一切的过程就是人变强大的过程。
② 重新设计大脑操作系统
PDCA是一个管理学中的闭环模型,包括策划(Planning)、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或改进(Action)四个部分。大脑也一样,怎么让大脑深度思考呢,我认为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训练它接受困难的事情。
你需要做的是先“训练它(CPU)”,即PDCA的第一步,重新设计这个系统。当你让它实施(Do)的时候,读那些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就是在疯狂的摄入,思考就像齿轮一样,急速地发生了变化,若通过外界环境的刺激,再给它来个“油门”,它的转速就会不断地上升。
第二步,设计思考模式。深度是建立在思考之上,怎么算是思考,答案依然是反馈机制。
我把它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行念型思考。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平时的念头型思考,属于比较浅薄、随机的想法,不加依据的分析,是大脑的节能模式。
第二种:认知型思考。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我们一般认为是大脑在主动思考,其实不过是过去信息累积加上逻辑的结果。
第三种:观照型思考。简单来说,就是走出去,拥抱世界,以自然规律、人性、人道为核心,审视自己的底层理念(过去信息积累所得)、使命,停止局限式的思考方式,形成“无我状态”。
有句话说:拆掉你思维的墙。即人们所说的一切我都会采纳,我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所有的信息在我这里不分好坏,只有是否有用,能否迭代认知,能否摘掉它的遮蔽性。
第三步,改善处理“自由能”方式。
有意训练“动脑”的运作方式后,给它摄入新的认知思考方式,那么下一步便是建立新的“自由能最小原理”的处理方式,最后用迭代的习惯、方式刺激上述过程。
让人生价值最大化——成长复利
1.马蝇效应——给自己一个竞争对手
自然界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而竞争则让你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正是在竞争的推动下,世界才会不断发展。
① 个人需要马蝇效应
马奔跑的速度从慢到快是由于马蝇的叮咬,我们个人的发展由弱变强也需要叮咬。这些叮咬的来源,一是社会环境的压力,二是团队组织内部的压力,三是竞争对手和同伴的努力。对于个人而言,如果想要达到某个目标,就要学会给自己阶段性地施压,并且找到一个核心竞争对手,这样才会有“比学赶帮超”的精神。
大量实验证明,在阶段性的施压或者利益诱惑下,人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你看到别人不停地奋斗就会莫名地感到焦虑,就会保持旺盛的势头加速前进。这是一个70%靠能力、20%靠人脉、10%靠运气的时代,三者缺一不可。
打铁还需自身硬,把专业能力做足才是生存之本。年轻时要不断地给自己施压,除了工作以外,还要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某个高度。适当的压力可以让自己快速成长,但是也要注意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否则容易变得焦虑,让自己失去信心。
② 团队需要马蝇
马蝇效应说明,环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合理地制造冲突是非常重要的。而做管理,就是要挖掘员工的核心诉求,寻找正向的激发条件,最大化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世界上没有懒惰的员工,只有不懂激发的领导者。
一个企业或者团队如果长时间风平浪静、一片和谐,实际上孕育着的是一潭死水,会使员工失去激情和战斗力。因此,管理者通常会关注员工的情绪状态,通过改变环境来激发员工的斗志和潜能,比如扩大工作内容、树立标杆、举办内部竞赛或者让两个人最相同的工作来PK。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人,要对症下药。
第一,主观角度较为通用的鼓励方式,即员工在工作中做得好就点名表扬,这样能让他获得荣誉感,但起不到核心激励作用。
第二,如果有些员工工作表现很平庸,但并不畏惧更高的目标,那么可以交给他们有难度的任务,等他们完成后提出表扬,以便他们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
另外,还有找员工谈心,做思想工作;给员工找一个标杆示范;对于好胜自负、进取心强的人,在分配任务时用简单有效、能刺激他的话来引导,比如:“这个任务对你来说有那么难吗?”
③ 化压力为动力
企业与企业有竞争,才会出现巨头;个人与个人有竞争,才能显出能力高低。如果公司没有竞争对手,就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如果个人没有竞争对手,绝对不会干劲十足。
从社会主体角度而言,竞争能激发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资源角度来看,竞争比合作能更有效地促进资源配置。没有对手的生活,会让我们慢慢变得懈怠。不要对对手感到愤怒,也不要觉得他们碍眼,坦然地面对他们、接纳他们,才能让自己取得进步。
2.内驱能力——找到内在成长的动力
内驱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长久地坚持下去,最终都离不开内驱力的推动。
那什么是内驱力呢?内驱力就是我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一件事,为此我们会调动一切时间、精力和资源,这种为了达到结果而努力的能力,就是内驱力。与之对应的是外驱力,外驱力是我们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不得不付出的努力。
相比之下,内驱力是我们心甘情愿去努力,而外驱力则是我们被迫去努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反思是一面镜子,可以把我们的错误清楚地照射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通过内驱能力,进行日常思考,会让一个人在工作中快速进步。反之,没有内驱力,就不可能拥有高效的执行力。
① 内驱力是成长的根本
内驱力好比“小马达”能够自发运作,外部驱动力是受外部压迫或者某件事物牵引的力量。内驱力和外驱力是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事物发展史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不足,那么他的外在驱动力也不会太强。
举个例子:你肯定知道坚持一个月不吃辣椒和油腻的食物,脸上的痘痘会消失,但是某一天如果没有做到,前期的付出就可能会前功尽弃。
我想你会愿意坚持到最后一天,这就是驱动的力量。通过“大脑幻想的结果”,自己脑补吃到“丰硕的果实”,然后来倒逼自己通过“外驱”强迫自己,制定可行的计划,直到坚持事情有自己想要的答案为止。
外部动力很难长期稳定地存在,随时可能消失。
例如: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需要每天7点起床,你可能就会其起来,但如果你不去这家公司上班了,可能就会睡到8点。
假设没有内在动机,当外在动机消失时,人们就很容易陷入无精打采的状态。如果有内在的驱动力,内心就像充满能量的发动机,驱动着自己前进。
内驱动力要靠自己不断从心里改变和锻炼,而外驱动力则是来自领导、工作压迫等,这些压迫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内在驱动力也是可以慢慢地训练和培养的,与其依赖他人,不如靠自己,训练自己的内在驱动才是正道。
② 内驱力培养的六个方面
网上曾经有一句很火的话:我看不出来混一天和认真工作一天有什么不同,三天可能也是差不多,但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后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差距。
努力和混日子的差距在于是否拥有“内驱力”。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对内驱力的管理,事实上,它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有效地管理我们的大脑,当我们把想改变的东西变成享受和喜爱,让享受和喜爱成为驱动力时,事情可能就会变得容易多了。培养强大的内驱力,我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内心求知的欲望。锻炼自己求知欲的方法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并制定有效合理的计划;让自己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关爱的欲望。锻炼自己关爱欲望的方法有:关心别人的前提是关心自己,比如让自己保持充足的睡眠,身体、饮食健康,注意劳逸结合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允许自己接受来自外界的关心;要更多地关注在时下对别人说的事情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在乎别人的状态。
第三,人际交往的欲望。每个人都需要社交,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活力,增强生活的幸福感。
锻炼自己社交欲望的方法有:重新定义自己的社交圈,设计自己理想的人脉关系;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寻找并培养自己的“合作伙伴”,并且成就彼此。第四,改变现状的欲望。
每个人都需要有改变现状的欲望,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对新事物的认知。每个人要清晰地知道改变才是通往梦想、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唯一途径。
锻炼自己改变现状欲望的方法有:未获得而改变,而不是为了失去而改变;尽可能制定详细的目标,勇敢行动;每天逼迫自己进步一点点。
第五,挑战事情的欲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调动内在的潜力,这也是我们身心成长的最重要的源泉。锻炼自己挑战事情欲望的方法有:尽可能选择一些有成就感的挑战;专注于挑战的过程;尝试“七天计划”等。
第六,成就贡献的欲望。贡献自身价值是获得生活目标和人生意义的源泉。我们做出贡献,会让我们感觉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和存在感。
锻炼自己成就贡献欲望的方法有:分享自己的方法,并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帮助别人;有目的地为重要事情做贡献,发挥自己的价值;发自内心地帮助并指导别人,也能调动自己的贡献欲望。
结语
在这个充满着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思维可以不断进步,核心方法论便是掌握大脑最重要的东西——思维方式。
让大脑中的思维模型持续增加,并刻意练习,让自己拥有匠心的精神,专注于当下每一件小事,相信假以时日,我们都能收获复利人生。愿我们都能拥有真知灼见。
来源:《复利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