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鬼手”吴考槃:我有止痒方,治冬天皮肤干燥瘙痒,献于世人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中医皮肤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中医如何应对冬天常见的皮肤干燥、瘙痒。

说起这个事儿,我不由得想起一个人,这就是吴考槃(音盘)。

这个人啊,生于1903年,卒于1993年,活了90岁。这个人的学问特别大,而且悟性极高。据说,他20多岁就开始著书立说,并担任中医教学讲师,30多岁开办中医专科学校,任校长。在参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的过程中,先后担任过金匮教研室顾问、医经教研组组长。吴考槃在医经医史方面的造诣颇深,被称为中医文献学领域的奠基人和“活字典”。

总之,这个人的学问,非常渊博,临床治验颇丰,号称国医鬼手。

就是这位泰山北斗一般的中医老前辈,有一张业内颇负盛名的止痒方。我跟你共同领略一下吧。

有一次,吴师接待一个患者。这个人是男性,大概65岁。什么毛病呢?就是浑身皮肤干燥、瘙痒,每年冬春二季的时候发作,转眼已经好多年了。

此人找了不少医家来看,大多治了就好,药停了就犯。几经辗转,他找到了吴考槃。

吴师对患者仔细查看一下,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浮萍草9克,薄荷叶3克,菊花6克,白蒺藜6克,山栀9克,益母草6克,连翘6克,忍冬藤9克,白鲜皮9克,玉竹9克,新鲜生地3克,甘草3克。一共是5剂。

结果,5剂药喝下去,患者瘙痒之感大减,而且皮肤不似以往那么干燥了。这个时候,原方加入青蒿梗9克,再用5剂。最终,患者诸证悉平,逢冬春二季也不再复发了。

这个,就是我精心收藏的吴考槃先生的止痒方。迄今为止,我,以及我周边的同事,利用此法,帮助过不少人了。

我讲一下这里头的道理。

读者朋友,你记住,冬天的时候皮肤干燥瘙痒,范围广泛而且程度较重,这个时候考虑两个字,这就是“风”和“燥”。

所谓燥,指的是血燥。此类人,往往阴津不足,使得血分有了燥热之性。血燥不养肌肤,于是肌肤就会生风。风邪又会加剧燥邪。于是,患者就瘙痒不已。冬春二季,气候干燥,加剧了风燥之性,故而病情会加重、反复。

这个时候怎么办?很简单,有风就治风,有燥就治燥。

现在,你来看看吴考槃老师的配伍——

浮萍草9克,薄荷叶3克,菊花6克,白蒺藜6克,山栀9克,益母草6克,连翘6克,忍冬藤9克,白鲜皮9克,玉竹9克,新鲜生地3克,甘草3克。

这里头,有专门祛风的,比如菊花、白蒺藜、薄荷、白鲜皮、浮萍草。也有专门清血分燥热的,比如栀子、连翘、忍冬藤、益母草。由于风燥之邪,完全都是因为阴津不足所致,所以,用玉竹和生地两味药来滋养阴血。这就是基本思路,由清热、祛风、养津三部分组成。

我个人认为,这个配伍思路很周正,而且在选药方面比较轻灵,是有借鉴意义的。所以,我写出来,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尤其是中医从业者,不妨适当借鉴,日后为更多人造福。非专业读者,不妨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

必须指出,这里头的药,用量很轻。现在的很多中医人,往往都会加大用量,增加药味。这个,自有道理。因为说实话,中医药材的药性,在今天来看,比以往有了较大退步,药性药力不足的问题,很常见。所以说,我们常会发现,老一辈中医人的用药,往往量不多。这不是医术高低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和药材质量的变化,以及患者体质变化有关系。

说起来,吴师的验案,我手头还有很多。大部分,是关于疑难杂症。个别医案,含义隽永,值得认真阅读、反复琢磨。这就容日后,我有时间,拿出来和你慢慢分享吧。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