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看盛京城墙的变化

作为一个沈阳历史的爱好者和宣传沈阳历史的文保志愿者,出于对沈阳城历史的喜欢和热爱,为了便于研究和发现沈阳的历史遗迹我会经常在网上收集一些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的沈阳老照片或者是明信片,闲暇无事的时候就看看这些老图片,来回忆一下当年盛京城的样子,通过这些图片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就是沈阳古城的历史变化。

沈阳有城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从战国时代到明清各时期在沈阳都有城市的痕迹,由于漫长的历史很多古城遗址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无从看到他们当年的样子,但是明清城墙的历史遗迹现在还有一部分保留下来,另外就是还有很多老图片记录下了当年盛京城的模样。

天命十年(1625),后金汗努尔哈赤把国都从辽阳迁都到沈阳,他就在明代的镇边门里选址建筑了自己的寝宫---汗王宫,直到次年八月他离世他一直住在这里,由于后金时期战事不断,努尔哈赤在沈阳只是修建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大政殿和十王亭等建筑并没有对沈阳城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真正改造沈阳城的人是努尔哈赤的继任者清代第一个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根据明朝时辽东地方史志的记载,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城墙周长9里30步(1里相当于360步,1步相当于5尺),高2丈5尺,城墙外有两道护城河,均为3丈宽、8尺深,共有四座城门,东为永宁门,南为保安门,西为永昌门,北为安定门(万历年间改为镇边门)。据《沈阳县志》记载“天聪五年增拓其制”,从天聪二年开始经过三年的改造,沈阳城有了很大的变化改造后的沈阳城城市街道由十字形变成丼字型街道,改四门为八门,八门外设有瓮城,瓮城上各开两座城门,改建完的城墙比明代的时候增高了1丈,厚度也相应增加为1丈8尺,而且内外表面都用砖石砌筑,与以前比更结实高大,且整齐美观。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盛京城)
新城墙周长9里332步,四面设了651个防御垛口,城外原有的两道护城河合为一道,加宽至14丈5尺,周长10里204步。在城墙的4个转弯处,还各建有一座角楼。八座城门分别为德盛(大南门)、福胜(大北门)、天佑(小南门)、地载(小北门)、抚近(大东门)、怀远(大西门)、内治(小东门)、外攘(小西门)。这些名称分别用砖石雕刻成满文和汉文的门额,镶嵌在城门内外和瓮城券洞的上方。沈阳城具有了都城的规模和形制。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尊沈阳城为“天眷盛京”,此时沈阳又有一个新的名字---盛京。在清朝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由于盛京城是大清陪都,历朝皇帝对盛京城的的修缮非常重视,康熙二十一年、三十二年、五十四年、乾隆四年、十八年、二十八年、三十七年、四十一年、四十三年多次重修盛京城。使得盛京城变得更加宏伟壮观,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清政府已经无力顾及盛京城的维护修缮了,盛京古城的城墙开始慢慢的破败。
(清代盛京城阙图)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了解了盛京城的来龙去脉,盛京城是什么时候开始慢慢的消失呢?盛京城真的是从民国年间开始消失的吗?我们通过一些图片可以了解到,其实从清末盛京城的部分就已经开始消失了,这个观点也仅是我从图片上看到的一些现象和一些地方志书中的记载自己的分析,如有不实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包涵原谅,首先我们看一张图片。
(盛京城东北角楼  摄于1884年)

盛京城从1884年左右就开始有图片的记载了,那个时候的盛京城还是保存完好的,但是到了光绪末年,由于战争的原因盛京城开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拍摄的内治门角度是从内向外拍摄的一张图片

(图一)
我为什么说这张图片是内治门呢?可以通过一些老照片来进行比对
(图二)
这两张图片一个是在地面拍摄一个是在城墙上拍摄,图一左侧的建筑在图二右下角能够看到,做一下对比就是知道了这条街道就是现在的中街小东门附近,也就是内治门附近。在图一这张图片中我们看不到高大的城门和城楼,只是看见一堵城墙,城门和城楼哪里去了?通过查阅史料我发现在《沈阳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光绪末年抚近门、内治门、关门皆摧圮,今仅存瓮城”(《沈阳县志》卷一 二十七)
通过这段文字的描述,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这张图片中没有了城门和城楼,原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俄两国为争夺东北的利益在辽南地区发生一场战争,史称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战火蔓延到了盛京城,“日军攻城前先用排炮猛轰城垣,轰毁了几座城楼、角楼将西南城炸开大豁口成为攻城的突击点”(《沈阳通史》近代卷117页)盛京城的城门开始消失了,也拉开了盛京城慢慢消失的帷幕,资料没有记载内治门这些城门何时又复建了,在1925年的图片中我们又看到了内治门
(疑似日俄战争之前的内治门)
(盛京内治门摄于1925年)
城楼从三层变成了一层,我觉得民国政府不一定会修复内治等城门,应该是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出资修建的,但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资料记载,到了民国年间,由于人口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变化,城门和一些历史建筑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大西门于1929年2月改造辟宽,拆除了大西门的城门楼和部分瓮城城墙”《盛京古城影像》21页,除了文字的描述,我们也可以通过通篇来证明历史,这是一张九一八事变以后的图片,日军通过城门的图片
(大西城门拆除后的图片,对比路灯的判断为大西门)
从图片中看这里也没有城门和城楼了红框处就是缺失的城门,再用图片中路灯进行对比,初步判断应该是大西门,这也就证明了1927年大西门拆除以后只剩下瓮城,由于大西门是城里通往奉天商埠地和满铁奉天附属地的必经之地,很多汽车不便通过,所以政府率先拆除大西城门,(有的资料记载拆除大西城门的同时大东城门也被拆除了,这个有待于考证),1931年经省政府同意拆除位于四平街两端的钟鼓楼,
(盛京鼓楼)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日伪当局在1936年拆毁大西门剩余的瓮圈,
(盛京时报1936年9月26日)
(拆除瓮城之前所做的仪式)
(拆除瓮城的怀远门)
在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又从1941年起部分实施了“奉天城墙拆除五年计划”
《盛京时报》报道

盛京城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消失了,其实一直到建国初期沈阳城并没有完全消失,1950年12月政府开始拆除城门,当时一共拆除五座城门,大南门、小南门、大北门、小东门、小西门,1957年拆除小北门(资料来源《沈河区志》历史大事记2页)

盛京城的这八座城门在建国初的几年间彻底消失了,城墙在这以后也开始拆除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沈阳城城墙也基本消失,只保留城北东北角西北角和小北门附近一段城墙,上世纪九十年代,沈阳城东北角城墙遗址拆除,2000年左右小北门地区改造,这段墙体只保留一面残墙,2001年西北角楼遗址修缮工作完成。
三百多年的盛京城最后只保留下一段残墙和一座复原的角楼,现在这段残墙和角楼被沈阳市文物局定为沈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曾经的盛京城留下了一些痕迹。
感谢荆绍福老师提供的资料部分
图片来源于《盛京古城影像》一书、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图片以及网络
文字资料:《沈河区志》、《沈阳县志》、《沈阳影像》、《沈阳通史》、《沈河区胜迹荟踪》等资料
(0)

相关推荐

  • 【德州史志】古城墙位置

    附: 德州古城墙示意图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德州的老城墙①在几十年前,就逐步地都被拆了.今天它的遗迹旧址绝大多数也消失了,故它逐渐地在人们的脑海中失去了记 ...

  • 【沈阳老建筑:盛京城墙西北角楼】

    盛京城墙西北角楼遗址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路顺垣巷12号,于1626-1631年间在明代的城墙根基础上复建.1985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早先,沈阳古城外,环绕着城墙有条护城河.在 ...

  • 【沈阳老建筑:盛京城墙遗址】

    盛京城墙遗址位于沈河区正阳街路顺垣巷26号,即正阳街与顺垣巷交汇处的西北角西走二三十米处.建于1631-1636年间.2017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资料记载,1936年9月,开 ...

  • 近200年历史的沈阳大东副食外立面改城墙造型,为盛京皇城添彩!

    和众多古都一样,沈阳现存的古城遗迹已经不是那么完整了,有一些还是后来复建的,但是因为年头的关系,复建的这些建筑到了现在也都成了"古迹"了,曾经沈阳有九个城门,但是都早被拆除了,复建 ...

  • 【每天老照片】-1万-137- 大清最早的都城盛京,当年什么样?

    盛京1625-1644年为后金 (清)都城,即今辽宁 省沈阳 市.明 洪武二十年(1387),曾在此置沈阳中卫 ,属辽东 都指挥使司管辖.天命 六年三月,努尔哈赤 占沈阳.四月,由兴京 (辽宁新宾)迁 ...

  • 当代画家卢劲松盛京皇城画传承|造化心源佛道仙 万法归一写人生

    当代画家卢劲松 笔者近期专门探访了为艺术传承大业砥砺前行.精耕笔墨的画家卢劲松老师. 卢老师在盛京沈阳有多处创作基地,为了寻找文化根基甚至多次在故宫皇城内院挥毫泼墨.他常说:"偏得一隅足以, ...

  • 盛京老城四个角楼下边曾是既热闹又神秘的地方

    皇太极修建盛京城墙时,在城墙四个角分别建有角楼.角楼下边过去是既热闹又神秘的地方. 我们先来说一说这里为什么热闹. 沈阳曾有老民谣:"早菜行,晚胡同,不早不晚仙人洞",就是说,早晨 ...

  • 盛京疆域考卷六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通州楊同桂 黃縣孫宗翰輯 明 ○明 [ 地理志國朝張廷玉等奉敕撰 勝朝之經畫關外幅員與昭代略同然不置行省而僅領之以指揮戍之以衞所控扼兩關屏蔽三衞至於昌圖海龍等城明 ...

  • 盛京疆域考卷五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通州楊同桂 黃縣孫宗翰輯 金 元 ○金 [ 地理志元托克托等撰 女真起混同江外破黃龍府建大號屬遼東京有高永昌之亂亦攘其地而有之尋滅遼破宋幅員半中土而榆關以東官守多 ...

  • 盛京疆域考卷四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通州楊同桂 黃縣孫宗翰輯 遼 ○遼 [ 地理志元托克托等修 隋唐以來奚與契丹並稱後併奚而有其地遼太祖天贊三年征渤海圍扶餘府天顯元年拔之遂圍輝罕降渤海王大諲譔以次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