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因为我“不接受”

原来是因为我“不接受”

作者
一颗蛋

写作就是再过一遍 过一遍自己 过一遍他人 把栏杆拍遍 把心再伤一遍。

前阵子读《皮囊》,有一句话在序里这么写:“写作就是再过一遍 过一遍自己 过一遍他人 把栏杆拍遍 把心再伤一遍。”

说到我的心坎里,再过一遍的想法其实也是主观的,有些是为了记录,有些是为了解脱。

有一阵子觉得生活苦,不愿意读那些愈贴近生活之苦和生活之无奈的东西,记得在北京的咖啡馆,一个人,把《皮囊》捧来,愣是没读下去。

直到如今读完,感慨万千,我觉得也是因为缘分到了。包括读《向死而生》,并没有刻意的寻求排解或者是答案。最后契合自己的感触越堆越多,越堆越深。

很多答案,要在生活里找,有时候是大相径庭的。

打小,我就有一种“美化”的能力,从经历的一切中寻找甜头,不遗余力的减少遗憾。后来发现自己控制欲强,不断的告诫自己做减法。

自我反思自我释义,毋宁说是怎么用自己的一套理论说服自己然后有所挑拣的舒服的活着。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努力,谁也不例外。

活下去这件事,是主观支配的。

在不断的破立过程中,有时候觉得稳定难能可贵,但是在绵长的平静里,又有一股子挑战和不甘。

大概生命,就是在如此曲折中成长的。

几年前的北京小馆子里,和朋友吃小吃聊天,当年他把心理学的一些方法用在我身上,我第一次审视那些我美化的东西在我身上的真实影响。

他说我已经做得很好了,至少在努力的压制和稀释,甚至都让自己无比信服了。自我欺骗有些难听,我觉得是在特定处境之下的一种过于成熟的应激反应。

这么些年,面对自己有了一些小心得和小方法。从不断逼迫自己到接受自己,从只会拿得起到怎么一步步放得下,从我可以的我能到怀疑能者多劳的合理性,从不假思索的为别人到觉得懂事其实不是好事情。

我一直觉得本质上我面临的问题永远都是自己和自己的,于是我很严苛,这份严苛多数情况下是令我舒服畅快的,这几年有了些拧巴的趋势,于是整个人也温和多了。

一切似乎都被我拨乱反正了,和自己我上了很多课,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然后觉得好像发生什么也不会碍事了。

这是接受自己。

但是我最近又变得很急切,有点怪自己的急脾气,害得嘴上的泡消了长,长了消,让身体扛着心理的苦果。

我确实生气,有时候是气规则,有时候是气身边人面对事情的苛责和不大度,有时候是气一个成年人对事物的理解力和态度如此不合格,有时候气我为什么因此有一个不完美的纪念日。

我确实不喜欢给别人擦屁股,所以尽可能的事无巨细,事前规避。

但是别人终归是别人,老戴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不要期待别人像你一样。我听是听了,但是具体到做上,我还是继续乐此不疲的抱有期待,对不断的事后更正气急败坏。

松说别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看得很表象,觉得这是情绪的自主合理宣泄,没太当回事。

我自以为看破了行政工作的套路,不断地告诉自己别急,却还是做不到佛系工作,我也一度认为是自己的责任感作祟。

直到昨天,被另一个心理测试征服。

我还是在情绪怪圈里,因为上午交表计划被强行拖至下午等而烦躁不堪,因为莫须有的压力而无法和今天要去检察院实习的戴先生共情而烦恼,因为不完美,因为又因为。

戴先生说从沙盘开始,我就挑选的全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觉得好看的美好的东西,以此定义未来。

当时他只是说我简单而美好,为了让我开心罢。

慢慢他发现我根本不能接受很多事情不按照自己的意思来,不允许不喜欢的事物的阻挠。

我当下没有讲话。想来确实是这样,接受自己终究是私密可控的过程,而接受别人却并不容易。我选择了一份需要接受不喜欢和不满意的工作,选择了一份需要面对很多不是自我选择的别人的工作。

就得学会心平气和的面对别人,接受别人。这么说来这份工作确实又敲选了我太多短处。倘若一份完美需要别人来成全,确是需要极其警惕的。

这是接受别人。

虽然老姚说心理学方法只能是参考,但是应用在生活里,我觉得它确实给了我一些答案。

早午安,最近想吃肯德基的早餐,想在接受和事前规避的基础上学会心平气和的“擦屁股”,想读读陈兴良的案例书,想其中一条线路是心无旁路,有所区隔。

好了,去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