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公益讲座:带上思考前行,做一个不再瞎忙的教师!①

带上思考前行,做一个不再瞎忙的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交流的题目是:带上思考前行,做一个不再瞎忙的教师!

首先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交流几个话题: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你还有刚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份激情吗?你是否还在坚守最初的教育梦想?你有多久没有在课堂上对着孩子们笑了?你还在为了各种荣誉评选和职称晋升而纠结吗?你每天做了多少无用的工作?……

以上话题其实大家都会遇到过,并且一直在自己的内心无比纠结,至今无法得到一个圆满的解答。自己这几年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可以概括为:大爱之情怀,思考之精神,独立之行动。

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是如何不再瞎忙,从而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把教育当做虔诚的信仰

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阅读写作是种生活方式

经营好自己的业余时间

教育困境中要自我救赎

把教育当做虔诚的信仰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再来谈教育情怀并非是哗众取宠,而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民族的复兴需要优质的教育,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可是目前由于评级机制的过于单一化,让一些人突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过度的追名逐利已经忘记了教育最初的出发点——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

目前各种形式的培训可谓名目繁多,五花八门,那么培训的效果究竟如何?为何我们很多老师的专业成长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其实目前很多培训还是停留在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指导引领,还是在“育分”的层面徘徊,最终还是为了考试分数,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教学手段的“高科技化”,让人越来越感觉有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应试教育做到极致的担忧。

1.做教育要有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

其实最应该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就是加强师德修养,因为高尚的师德修养是一名合格教师最基本的素养。可是这方面的培训基本上是在流于形式,无非是听听专家报告,写写笔记而已。高尚的师德修养很多时候并不是培训出来的,也不是各种评选打造的,而是来自教师自身天生的素质。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值得深思的话:选拔教师比培训教师更重要!的确,不是任何人都能做教育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配拥有“教师”这个光荣称号的。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呼吁:让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家来办教育。何谓有教育情怀,就是要有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大爱之心,有大爱的人才会有大智慧。为何有此强烈的呼声,就是在于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在目前教育界的关键位置上,存在着一些根本不懂教育的行政官员,不作为甚至瞎作为,已经把我们的教育领入了歧途,导致大家对于目前的教育现状非常不满意。

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我们期盼有真正懂教育的、有大爱情怀的教育家来办学,引领我们一起做真教育,不过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普通的教师所能左右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职业境界层次。目前教师的职业境界基本上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中规中矩、认认真真。

这样的教师占据整个教师群体的绝大多数,他们将教育只是当做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每天只是在完成各种行政指令,所以他们的成长是被动的,每天的工作只是为生活和完成教学任务,每天辛苦地忙碌而很少有快乐的时光,唯一的期盼就是学期之初就在计算(寒暑)假期何时到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退休就成了他们唯一解脱的方式。

这是教师群体中最可怜的一部分——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第二个层次——忘我奉献、师德模范。

这种层次的教师就是我们眼里的“优秀教师”,他们是可敬但同时也是可怕的,因为他(她)们忘我的投入,甚至因为工作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幸福。这些模范教师,常常将自己的业绩建立在牺牲学生的快乐和自己的休息时间,换来的也仅仅是那所谓的考试分数。这样的成长不应该成为教师的目标,因为他们很多时候的“勤奋”是在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这是教师群体中最愚蠢的一部分——透支身体,空留遗憾。

第三个层次——充满幸福,激情永驻。

这种层次的教师在整个教师群体中是少之又少,他工作的热情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他不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一种内心需求,已经将做教育当做了一种信仰,把和孩子在一起学习成长当做了一种乐趣,总能从工作中得到满满的幸福的回报,哪里还会有什么职业倦怠,因为工作的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充实快乐的。

这是教师群体中最聪明的一部分——大爱无疆,智者情怀。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思考:如何才会达到教师职业境界的第三个层次呢?

下面结合自己的成长感悟,谈谈切身的体会:

案例1:做教育要有大爱的情怀

作为教育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而不仅仅当做自己谋生的手段。只有心中大爱,才会去用心做教育,去真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这就需要不仅仅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而是当做一种信仰,一种宗教。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曾经拜读过傅东缨先生撰写的一本书——《从教师到教育家——洪宗礼评传》,东缨先生用生命写出的这部著作,述评了洪宗礼老师近半个世纪以来,突破种种艰难困苦,在教书育人、教材编写和教育科研三大领域里执着求索,持续超越,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奋斗历程与心路历程。

在拜读本书的时候,自己一直在不断思考一个问题,为何洪宗礼老师能够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我国有一千多万的中小学教师,为何绝大多数教师只能成为合格的、称职的教师,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能够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要想成为教育大师,又为何是少有又少?

从洪宗礼老师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当中,其实可以找到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可以很好地发展自己,成长自己。

洪宗礼老师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就在于他已经不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而是当做一种信仰,一种宗教,对于教育事业已经达到了痴迷着魔的状态,回顾历史教育星空中的每一位大师,何尝不是对于教育的热爱已经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状态,就像一个苦行僧、清教徒,虔诚地用自己的生命来做教育,这是一种何等的宗教情怀,又是一种怎样地超凡脱俗、执着追求精神世界的情怀。

再来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大情怀、大智慧,我们很多人最大的困惑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感觉慢慢进入了职业倦怠期,已经没有最初的那份激情和活力,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会平庸地当一辈子教书匠,或许把教育当作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甚至自己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晋升职称,就是为了各种名利而来。佛都要先修自身才能普渡众生,只有学会放下,放下那些制约你前行的各种荣誉和职称,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成长,才会让自己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要达到一种“无欲则刚”的境界。

2.教师职业幸福就在孩子们的温馨记忆里

刚才我们谈到教师职业境界中的三个层次问题,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层次的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承受来自外部的压力,被动地成长,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更多时候是在接受各种行政指令,有时还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甚至是违背良心的事情(例如:为了迎接各种检查,让自己和孩子一起造假。),可为了那些各种荣誉和职称晋升,不得不委曲求全,从而导致自己身心疲惫,所以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这就是一种“跪着教书”的姿态。

其实从内向外才叫做成长,当一个人有了发自内心的成长渴望,在把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作为自己一种内心的喜悦,也就是把有限的生命用在做美好的事情上,立功、立德、立言,从而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师益友。

记得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形容教师的职业幸福:教师不着靠一张张堆叠的荣誉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你的全部光荣与尊严,已经印刻在历届学生温馨的记忆里……

对于李老师的这句话最初并不理解,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任教的学生越来越多,才深深感悟到:被孩子们记住才会你最大的幸福。

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温馨的画面:

案例2:来自毕业之后孩子的一条短信

笔者曾经拜读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就是在倡导大家“做有幸福感的教师”,可是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其实即使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有些人也在绞尽脑汁,甚至违背教学规律,将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工具。有些人不惜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师道尊严,不再站着教书,而是跪着甚至趴着教书,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这一切都源于不懂得新课改的真谛,自己教的很累很苦,学生也不会感激你,甚至会敌视你,哪来幸福感可言。

中考结束以后,不断收到学生感激的短信,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的确,能够感受学生的这份真情,足够了。学生的肯定和家长的认可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学生的话语是发自肺腑的,下面把一段学生的短信摘录一下:

谢谢老师啊,有你这个老师真幸福。从来没遇到过你这样的老师,太亲切了。教了我两年,虽然我学的不太好,但是很感谢你的,因为您,我都喜欢上物理了,嘿嘿,以后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看见你了,希望老师身体健康啊。”(郭晓鲁)

反思:看着这段文字,我的眼睛湿润了。自己知道此时的我是幸福的,因为学生的一段真情足可以说明自己为人师的成功之处。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对于成人的教育。记得自己常常给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掉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学会的只有正确的做人原则,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学习态度、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这句话我还会说下去,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只会做几道题而已,让他们健康成长,只有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征服他们。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让学生学会,但我们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其次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目前一直在进行的远程研修就让我们大家如何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会做那几道中考题上。

记得以前曾经拜读过张志勇厅长的文章——“把考试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心中感慨万千。看看我们教的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自古以来,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才是那些科学文化知识。这浅显的道理谁人不懂。可如今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学科知识,即使学到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为了考试,为了获取高分。在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已经演变成了考试的工具。

我们一直在困惑: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为何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什么学生出现极端行为(例如自杀)已不是个例?等等诸多问题摆在面前,其实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那就是我们教育者还没有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我们每天是否一直和学生一样,每天为了考试而拼搏。

一想到这些,就不难解释为何学生害怕学校生活。且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尤其那些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优秀学生真的“优秀”吗?撇开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说,但看他们的日常表现就可以了。为了获取高分,有的优秀生之间互相封锁,互相猜忌,学习经验、学习方法那是自己的专利。为了获取一个好成绩,可谓是煞费苦心。我们有时常常抱怨,有些自己曾经当做“掌中宝”的好学生,为何一毕业就不再理会我们这些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了?寒心之至。

于漪老师曾说过:我当一辈子教师,最忧心的是只看到技能技巧,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这是对孩子的坑害。

鉴于此,还是要“用心育人”。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只会做几道题而已,让他们健康成长,只有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征服他们。

案例3:一片枫叶寄深情!

潘书朋:@多懂事的孩子!

潘书朋:昨天因为工作关系,不能再给9班的孩子上物理课了,自己难受了很长时间,孩子们反而来安慰我!这就是教师的职责幸福感所在,真爱孩子,挚爱教育,你就会幸福满满!

张志勇:潘老师你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这种幸福啊,孩子们对你这么热爱真让人羡慕也祝贺你。

潘书朋:@张志勇谢谢张厅的鼓励,昨天我一直在偷偷流泪,想念我的孩子们,原本我应该去安慰孩子,没有想到孩子比我还懂事,反而写信安慰我,那一刻,我的心灵无比震撼!老师们,爱我们的孩子吧,这份爱是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感恩我们的孩子吧,是孩子们才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

管锡基:感恩张厅对一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持续关注

管锡基:感念潘老师对学生对教育对自我的恒久大爱和严格要求

程宪勇:@潘书朋 幸福其实很简单,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来自学生的理解与支持。

潘书朋:@烟台管锡基 感恩管院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心中有大爱,方感教育之幸福感!

程宪勇:潘老师执着的爱,转化为师生之间的真情。

琴声(家长):孩子们的心是最朴实最纯洁的,他们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他们的心声。潘老师您应该高兴您的付出是得到了回报,您拥有了一批真心爱您的孩子们。

侯月阳:

你,潘哥,

在实验中学搞实验,

将近一年。

离别的这天,

你和学生,

分舍两难。

一年何其短暂。

你用家庭实验,

开启了学生的

动能,势能,

一片小小的枫叶啊,

承载了难忘的三百天。

莫感伤,莫彷徨,

栽大木,柱长天。

潘,攀登教育境界,

书,书写师生故事,

朋,你是学生朋友。

崔洪文:向潘书朋老师学习、致敬!为师至此,幸福满满。

潘书朋:@崔洪文做一个幸福的追梦者,用生命做真教育!

解典:在我们国家,受体制的制约和影响,在诸如“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还有观众……”等问题上,不可避免地犯了错误,走了弯道!

教育也在其中!

潘老师体会到的幸福,实质就是我们教育的幸福、教师的幸福、事业的幸福、国人的幸福!……真实而简单!……标准而长久!

侯月阳:@解典  众乐教育您谈到了评价的问题,用户体验评价是最真实的。红红的枫叶,是对老师最好的褒奖和祝愿。

解典:@侯月阳(济南稼轩学校)用户体验评价是最真实的!我们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太忽视学生的感受了!

王树成:@潘书朋 心中有孩子,孩子们心中自然就会有教师——这是双赢的选择。感念潘老师对待孩子的一片真心,赞一个。

 潘书朋:@王树成(招远) 谢谢您的鼓励。用心走进孩子的心灵,彼此感悟成长的快乐!

案例4:潘老师,我们不说再见! 

今天(2016年7月17日)我收到了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带着无尽的不舍和满满的祝福,离开了“支教”一年的实验中学。孩子们,难忘我们一年的愉快学习生活,这将是我最美好的一段回忆,感谢你们带给我的这份幸福和快乐,我会永远想念你们的: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现在我想将这句话修改一下: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每每看着孩子们这一份份祝福,心中涌起那份幸福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让幸福的泪水尽情飞洒……

其实像这样温馨的画面还有很多,有的时候自己就在想,何为成功的教育?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如果你能够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只有在做教育教学的时候,能将自己也当做孩子,你就会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才会听懂孩子内心的声音,你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才会真正为了孩子考虑。

如果你能够理解到这个层次,你也就叩开了教育幸福的大门,也就懂得了: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老顽童的心态,和孩子一起快乐地学习、生活,仅此而已。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