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居文化」临帖心得:《曹全碑》基本笔画特征及动图演示之一

《曹全碑》点、横的特征和写法


《曹全碑》是汉隶中的精品,字形扁平,笔画秀丽舒展,尤其是长横波折和撇捺横向大开大合,飘逸动感,姿态万千。

汉隶经过了“六分”发展演变到“八分”的过程,东汉是一个分水岭。西汉及以前的隶书叫做“古隶”,笔画多带篆书笔意,长横还没有波折,字形也相对呈长方形。东汉以后的隶书开始出现横画的波折,由原来的“六分”变为“八分”,字形开始变得扁方。《曹全碑》成碑于东汉时期,这也是汉隶发展的成熟时期,此碑极具代表性。

《曹全碑》的笔画既不同于西汉时期有古隶,也不同于同时期的“八分”隶,它的字形随单字的结构或方或扁,自然率性。笔画个性强烈,线条优美柔韧。要写好《曹全碑》必须首先在其基本笔画上下功夫。

本篇重点介绍点画和横画的写法。

【方圆居文化】---01

——《曹全碑》的“点”——

《曹全碑》中的“点”一般写得很含蓄,没有很夸张的情况。但其姿态表现也很丰富,并不呆板。概括起来说,《曹全碑》中的点大致有以下五种:

1、豆点

这种“点”在《曹全碑》中很多见,因其形状、大小似黄豆,故将其命名为“豆点”。豆点在写法上一般是:藏锋起笔,顺势向右下方尖出,但动作不要太大,其姿势稍向左侧倾斜。有时会顺势连带左边的下一个笔画

2、竖点

《曹全碑》中的竖点多出现在“宝盖”和“广字头”上,其形状如竖画的起笔部分,有的用方笔,如上图中的“乾”字,有的用圆笔,如上图中的“室”。但笔势一般向向左连带,稍向右倾斜。其基本写法是:藏锋起笔,稍向下顿,顺势向左收笔,笔势上连带左侧笔画

3、八字点

八字点,也可以称为羊角点。在《曹全碑》中很多八字点被直接写成“八”字。作为点处理时,则有的就是两个并列的竖点,有的是两个左右平出的“八字”。其基本写法是:左点藏锋起笔,向左下尖出;右点藏锋起笔,向右下尖出。此点在字的上部时,一般向左右平出。

4、小字点

《曹全碑》中的“小”字一般被写作三个点,有的只将中竖写成小尖竖,两边的点则写作“八字点”,其基本写法:中间写作竖点,一般保持中立,左右点同八字点写法

5、火字点

《曹全碑》中“火字点”出现了多次,尤其是“廉”字,一般下部的两竖也写作竖点,变成“火字点”。这个点在《曹全碑》中没有多少变化,大多写成四个小竖点,有的只是将左侧两点稍向左倾,右边两点稍向右斜罢了。

6、之字点

《曹全碑》的“之”字,一般将第一、二两笔写作小点,不同于其他汉隶碑写法,很有特色。这两个点,有时都向右出锋收笔,如上图左边之字;有时向左右八分,如右边之字。基本写法:同豆点。

【方圆居文化】---02

——《曹全碑》的“横”——

《曹全碑》中的横画大致分为四种,即:右尖横、平横、细腰横和一波三折横。

1、右尖横

右尖横是《曹全碑》的典型笔画,很多见。这种笔画,无论在长横,还是短横中都有,而且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就是一个从左到右逐渐变细的横弧。

基本写法是:藏锋起笔,调锋后铺毫,中锋向右偏上行笔,至中间位置再稍向下行笔,写出轻微的上弧。并边行边提笔,到结束时尖锋收笔。但尾部出尖不能太锐,要有回锋收笔的动作。

2、平横

平横写法上同右尖横差不多,只是没有了向右行笔时的提笔动作。有的笔画甚至出现向右行笔按笔的情况,但不多见。这种横画,大多还保持中间向上凸起,还能够看出向上的弧度。

3、一波三折横

一波三折横是《曹全碑》的代表性笔画,也是这个碑的笔画中最具神采的笔画。一般写得神采飞扬,左右开张,飘逸灵动,姿态万千。碑中,这个笔画一般把蚕头写得很重,有的甚至向下垂得很大,上图中的“西”字就是这样的情况;而雁尾部分有时用方笔出尾,有时用圆笔出尾,两种情况都写得很夸张,出尖很大。

基本写法:藏锋起笔向左下方顿笔,回锋向右上方转笔,调整笔锋,保持中锋向右上稍偏行笔,边行边提,写出右上弧度。至中间位置再稍向右下按笔,中锋行笔,至尾部用侧锋出尾。可以出尖向外收笔,也可以虚空回锋,出尖收笔。

4、细腰横

细腰横一般作为长横出现,大多还是作为一个字的主笔,但因为不能写为一波三折,所以就隐去了最后的波折,其他其实同一波三折横是一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