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玄武门“绝地反击”:我真希望是他们先出手,我再讨伐他们 2024-07-31 05:08:43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正与众大臣在太极宫的海池里划船,忽然,李渊看见尉迟敬德身披血迹斑斑的铠甲闯了过来,他极为震惊,经过一番询问这才得知,太子李建成与四子李元吉“作乱”,双双已被次子李世民诛杀在玄武门!李渊吓得不轻,同时不得不面对现实:仅仅一天,大唐王朝就变了天,当朝太子在内的12名皇室成员陨落在这场宫廷政变中!事后,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这便是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尽管史书似乎将这一场政变描述得比较清晰,但是后世不少人对此存疑,尤其是在翻阅现存的史籍后,大量记载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欲如何谋害李世民,却没有李世民谋害他们的记载,这一点实在有些不合理,李世民看起来像是个坐以待毙的人吗?今天我们就追踪一下史书中的“蛛丝马迹”,尽可能地还原“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以及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个儿子之间微妙的关系。 父亲的选择 李渊出身于北周贵族世家陇西李氏,其祖父李虎被称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时期被追封为唐国公,再往前追溯,先祖是自称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的西凉开国国君李暠,有着这样显赫家世的李渊,娶了周武帝姐姐的女儿窦氏为妻,成了周武帝的外甥女婿。窦氏自小便被送进宫中由舅父宇文邕抚养,这也是位奇女子,当她得知小皇帝的外公杨坚篡周即位时,还一度痛哭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能解救北周之难,但她却嫁给了独孤伽罗的外甥——李渊,并先后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早死)、李元吉四子以及一女,后于大业九年去世,其实她是幸运的,没有经历亲兄弟相残的场面。隋炀帝大业十二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次子李世民随父亲前往晋阳。这一年,天下早已大乱,具有冒险精神的李世民坐不住了,他想趁这形势大干一番,暗地里开始招兵买马,但他却又不知道如何跟父亲李渊开口,毕竟这可是“大逆不道”的想法,思来想去,他把目标放在父亲的好友裴寂身上,这位裴叔经常与父亲一起宴饮、下棋,由他探口风最为合适。于是,经过一番“讨好式”的安排,裴寂趁着李渊心情好,提到:你二儿子如今准备起义,你怎么想?老谋深算的李渊,很“痛快地”表示支持,可见心中也早有打算。于是,这年夏天,李渊起兵反隋,老友裴寂利用职务之便,为李渊提供了军资:九万斛粮草、五万段彩锦、四十万领甲胄。在起兵之前,李渊派人去通知还在河东郡居住的儿子李建成,让他带着家人赶紧逃到晋阳。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李建成丢下了庶出的弟弟李智云,导致他被隋朝官吏阴世师抓捕并杀害,除了这一点,李建成还是有所作为的,他在河东郡也招募了不少义军,还平定了西河高德儒,被李渊封为陇西公,最终,李渊带领儿子们顺利攻取了长安城,并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后来得知隋炀帝被诛杀,在傀儡隋恭帝“主动”禅位后,李渊坐上了皇位,建立了大唐。而后,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四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这看似很正常的安排,为啥最终走向了悲剧?其实从上面可以看出,长子李建成的性格偏向于“听爸爸的话”,而李世民则是野心勃勃,这件事很微妙,并不是说“立贤”就一定不可以,客观上来说,李渊的成功,离不开父子齐心,也离不开裴寂的支持,若仅仅以李世民作战更勇猛来作为“立贤”的理由,恐怕还是不够的。此时的李渊,还未适应“皇帝”这一角色,他对儿子们的安排完全出于一个父亲的心态,无论是按照嫡长制原则,还是从儿子们的性格来说,次子李世民虽然是起义的“发起人”,战功赫赫,但李渊必然会立李建成为太子。但他忘了,前朝刚发生过杨广夺位之事,长子李建成能不能坐稳这个太子之位,还是个未知数。 别出心裁的官号——“天策上将” 唐初,天下还未平定,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各势力割据的状态,李渊成为皇帝,李建成已成为太子要留守培养,领兵出战的自然是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也没让李渊失望,此后数年东征西讨,荡平群雄,一次又一次立下大功,威望日增。到了武德四年,李世民带着俘虏王世充、窦建德返回了长安城,至此,唐王朝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毋容置疑,大唐江山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的功劳已经盖过了所有人,包括太子李建成。李渊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秦王的声誉过旺,对于一个只站着道德至高点的太子李建成来说,是很不利的。此时的李渊,早已进入“皇帝”视角,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父子、兄弟的问题了,抛开血缘关系,这就是功臣与皇权面临的问题。想来想去,李渊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个好办法来安置这个功劳巨大的儿子——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职位,高于亲王和三公,仅次于李渊本人和太子李建成,其实李渊这是对李世民的一种补偿,又或许,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将来这两个儿子手足相残。但显然,并没有什么用处。此时天下已经安定了,李世民也不需要出征了,也会整日呆在长安城内,太子李建成有何感想?经历了几年风雨的李世民,又怎么甘愿屈居一个将军之位? 兄弟暗斗,杨文干事件有啥隐情? 李世民借口天下平定了,自己在府中设立了个“文学馆”,说是文学馆,但看里面的人,哪里是学士,明明是“谋士”,比如房玄龄、杜如晦,后来可都做了宰相,李世民网罗这些人才做什么?意图很明显,此时的李世民绝不是个安心当个“天策将军”之人,他早有了夺取太子之位的打算,再加上多年征战累积的财富,秦王府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而太子李建成也不是庸才,早年也显露出自己卓越的才能,他身边也有不少人才聚集,比如魏征和王圭,他不是感受不到来自李世民的压力。而到了武德五年,双方的势力对决愈发明显。这一年,河北刘黑闼叛乱,魏征劝说李建成主动请命平叛,毕竟太子之位是靠他年长才得到的,应该建立一些功绩,日后多一些保障。李建成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带上弟弟李元吉,一起率军出征后凯旋而归,虽说仍然比不上李世民的战绩,但总归向天下证明自己这个太子也不是草包。齐王李元吉,面对这两个哥哥,为什么会偏向太子一端,说起来,这也是个单纯的孩子,因为长兄李建成许诺他“皇太弟”之位,对于这种虚无缥缈的口头承诺,李元吉信以为真,就这样加入了太子阵营,李元吉此前一直随着长兄居住在河西郡,从情感上来说,这也是个因素。但是,从各方面来说,他在两个兄长的争斗中,根本起不到什么重要的作用,还曾试图刺杀李世民,在李建成的阻拦之下才作罢,行事作风到符合他的“弟弟”身份。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谋害李世民,也不是不合理,但若说李世民很被动和无辜,却是不可能的。 武德七年,李渊带着李世民和李元吉到陕西仁智宫避暑,让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李建成认为这是个好的时机,他嘱咐李元吉趁机除掉李世民,同时,又调用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的盔甲,让他们给庆州都督杨文干送去,杨文干曾在东宫任职,李建成还让他私下里募集勇士送往长安。但是,尔朱焕和桥公山二人直接告发了此事,除此之外,还有个叫杜风举的人也前往仁智宫告发,说太子想谋反。果然,李渊气得够呛,直接下旨把李建成喊到了仁智宫问罪。李建成只带了十几名侍卫,旋即就被李渊骂得狗血淋头,李建成觉得自己很冤,还一头撞向墙面为自己叫屈,但是李渊不为所动,派人将他关押起来,又下令召杨文干来问罪,杨文干从使者那得知这一情况后,觉得自己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索性直接反了。不用想,平叛的是李世民,临行前李渊还承诺他:还,立汝为太子。这件事诡异得很,就是史书记载,都无法自圆其说。李建成身为太子,他都没有处理掉李世民,怎么会愚蠢到用这点人马仓促夺位?他和皇位之间,隔着的并不是李渊,而是李世民,所以杨文干为李建成招募勇士,那也是为了对付李世民的,可见,这一情报被李世民获悉,利用李建成私下里的小动作诬陷他意图谋反,成功了,他就除掉了李建成;失败了,得利的也是他,毕竟私下招兵买马这事难免让李渊不去多想,还有告发的“证人”,居然有三个!手段高明!不过,事后李元吉和不少嫔妃为太子李建成说话,李渊也反应过来了,明白根由在于这两个儿子暗地里的斗争,随后把李建成放回了长安,同时为了警告这两个儿子,他将东宫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驱逐出府,一边给了一棒子。看似是老父亲一碗水端平,但实际上他已经做出了选择——放弃李世民。至少,在两个儿子争夺的问题上,李渊也站在了太子一边,对他来说,李世民这个儿子威胁的岂止是太子之位?还有他的皇权和皇位! 来自父兄的打压 李建成经历了这次劫难,反而“因祸得福”,李渊并没有兑现对李世民“立太子”的承诺,他通过这件事开始逐步纵容太子采取手段巩固地位:先是李世民的臂膀尉迟敬德被李元吉诬陷,李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其被定为死罪,多亏李世民的态度十分强硬,尉迟敬德这才幸免于难;后是秦王府智囊团的房玄龄、杜如晦二人,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告发,说他们在挑拨兄弟三人的关系,于是李渊下令,让他们离开秦王府;突厥骚扰边境,李建成提议由李元吉带兵去驱敌,目的很明显是为了夺取李世民的兵权,李渊不仅同意了这一请求,还同意了李元吉提出的要带着秦王府的兵将出战的请求......对李世民来说,当时是很可悲的,兄弟之间相争尚且还能理解,但是亲生父亲偏向自己另一个儿子的时候,李世民那一刻是多么孤独!这还不够,据《资治通鉴》记载,一次李建成与李世民夜间饮酒,之后李世民便吐出好多血,当然,本作者觉得这段比较含糊,李建成有必要这么明显的下毒吗,但无论是不是喝了毒酒,重头戏其实在这之后,也就是李渊对李世民说的一番话:我看你们兄弟似乎难以相容,你们一起住在京城里面,肯定要发生纷争,你还是留居洛阳吧,陕州以东的广大地区都由你主持。我还要让你设置天子的旌旗,一如汉梁孝王开创的先例......这看似以父亲的身份来调和儿子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李世民还没动身,李建成和李元吉担心他到了洛阳反而无法控制,集结一批人指出李世民去洛阳的利弊,来劝说李渊,李渊竟也改了主意!甚至李元吉暗中请求杀掉李世民时,李渊居然说:他立下了平定天下的功劳,而他犯罪的事实并不显著,用什么作借口呢?可见,无论是李渊不是没有除掉李世民的心思。 玄武门之变——一场布局 按照正史的记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是得到密报李建成与李元吉欲刺杀自己。这完全是谎言,但是不可否认当时李世民的处境很被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或许李世民早已有所防范,近些年出土的“常何墓志”,(常何是玄武门的守将),提到他自己被李世民“收买”,时间刚好是玄武门之变的前两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隐晦的事,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他成为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的眼中钉是必然的,前面说了,这是一场无关血缘的争斗,是功臣和皇权的斗争,从这一点来说,要么成为刀俎,要么成为鱼肉,只不过从道德层面上,李世民不占理,但若是李世民被反杀,历史又该如何记载?庆贺太子终于除掉居心不良的弟弟?而玄武门也只是个很冒险的布局,一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胆的局!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秦王府议事厅中的烛光几度彻夜不灭,众人劝说着李世民先动手,李世民叹气说: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乐乎!可见,李世民已是下定了决心,迟迟不动手是希望他们先动手,自己再以正义的名义讨伐他们。所以,没有必要争议李世民是不是改了史书,他就没否认自己有过这个打算,只不过一直希望是对方先动手,至少名声上会说得过去,但在父亲和兄弟们的打压之下,显然他要损失名声了!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也就是六月初三,金星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太史令傅奕秘密上奏说:“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傅奕是个极力排斥佛教的人,精通天文,微妙的是,此人身份比较“谜”,推崇的是儒家和道家学说,要知道,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支持的可是李世民,不知道傅奕扮演着什么角色,李渊喊来了李世民,还把傅奕的密状交给了他,或许,这一密状正中李渊的下怀,他正缺个“罪名”处置李世民,现在好了,上天都昭示这个儿子要“拥天下”,还能说他自己没有反心吗?但令李渊没想到的是,李世民不仅没搭理这个话题,似乎“有备而来”,反而指控李建成与李元吉淫乱后宫嫔妃!当然,另一种猜想可能是李世民临时找了个“挡箭牌”,把李渊的注意力从自己要坐拥天下,转移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身上。任谁听说自己被“绿”都难以忍受,李渊也不免开始怀疑是不是真有其事,于是决定第二天把三个儿子都叫来审问此事。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那一天本该发生的事是:李世民拿出证据证明太子淫乱后宫,但这种事除非现场捉奸,又怎么能拿得出证据?李世民的下场可想而知,很可能又为自己添加一道“罪状”!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绝地反击”行动,六月初四那一天,李世民带上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李建成、李元吉进宫。这二人到了玄武门,感觉有些怪异,正迟疑的时候,李世民现身,李元吉本想开弓射杀李世民,不知怎地,这弓就是拉不开,也不知道是不是李世民事先派人做了手脚,李世民出手却是很快,一箭射杀了李建成,而尉迟敬德随后也射杀了李元吉。还在泛舟的李渊得知这一消息,也无能为力了,他若不点头认可这一结果,说不好尉迟敬德接下来会不会除掉他。但他必然是不甘心的,只不过畏于形势不得不委屈求全。从道德上讲,“玄武门之变”是不算正义的,但对于一个开创“贞观之治”的旷世明君来说,我们只能换—个标准,李世民登基之后,能够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玄武门之变,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赞 (0) 相关推荐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会迅速交出兵权?与尉迟恭有极大关系 说起唐朝,大家都喜欢说盛世唐朝,而这盛世唐朝与一个人密不可分,那便是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唐高祖与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按照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如果不奋力一搏,他终其一生也只能是 ... 唐朝二十四开国功臣:杜如晦 刀笔之吏杜如晦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在唐太宗李世民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杜如晦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人和房玄龄齐名,且有房谋杜断的美称.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和房玄龄相似,杜如晦也出自于官宦世家.杜如 ... 你告我谋反我说你私通 实力较弱的他却反转登上了皇位 公元626年的六月初三,精通天文历法的傅奕,向唐高祖李渊上了一道密折,皇帝李渊看后立马将秦王李世民召入宫中,李世民在看了写有"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的密折后,并没有立马为自己 ... 黄色周五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先与自己和解,才能成就孩子 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 | 第2098期 今日豆瓣评分8.8分,695人评价 内容简介 xxxxxxxxx 这是一个从业20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的畅销儿童心理学巨著,在英国掀起巨大轰动,全英家长热烈讨论 ... 真希望自己20岁时就明白的10个人生道理——第一弹 如果文章有启发,可以把我星标哦~ 总有些道理是要经历过才懂得,总有些教训要体会过才记得住. 人生只能活一次,很多事只能经历一次.但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以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走得更顺畅. 分享给大 ... 真希望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这些 今天在读书群收集了一批关于读书的提问: 我发现其中的问题都很典型,应该不少人都遇到过,干脆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要是在我刚读书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这些就好了. 1.在各种阅读方法中不知道何去何从 书 ... 张卫健“不再拍剧”只是乌龙,真希望看他多演几部TVB剧! 今年TVB的3部台庆剧各有特色,但要说到人气,还是压轴出场的<大帅哥>更火一些,毕竟张卫健回巢作! 而近日张卫健接受采访时说到"拍一部剧会死很多脑细胞",让许多观众误以 ... 你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嘿 不 同 的 城 市 相 同 的 你 GOODNIGHT ☽ 有些喜欢,就像麦田里曾降临过的风 只有当时人明了,而这个世界假装没发生 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 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 这个世界就像 ... 真希望自己20岁时就明白的10个人生道理——第二弹 如果文章有启发,可以把我星标哦~ 接上一篇文章,多么希望自己20岁就明白的10个人生道理,后5个: 六.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不要对别人负你不应该负的责任 对自己负责任 比如说,你最近手头有些闲钱,想 ... 真希望,你曾麻烦过我 [故事总在菜谱后] 用黑全麦粉做了一个香蕉派,为照顾不吃小麦的朋友们,要换成别的食材. 全麦粉以开水和面,擀成薄皮,把香蕉泥放进去,四边向内折成长条状,两面烙熟,就可以得到一个香蕉派. 糯高梁粉以同样 ... 真希望刚工作时,就有人告诉我! 你是否还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你是否想利用下班/下课后的 2 小时学习提升? 你是否想在别人玩王者吃鸡的时候弯道超车? --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今天推荐的 12 门官方出品的免费系列 ... 温度舒服到跺脚的春天,真希望一抬头你就在对面 我也曾有花一样的年纪 暮春是你,四月是你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正与众大臣在太极宫的海池里划船,忽然,李渊看见尉迟敬德身披血迹斑斑的铠甲闯了过来,他极为震惊,经过一番询问这才得知,太子李建成与四子李元吉“作乱”,双双已被次子李世民诛杀在玄武门!李渊吓得不轻,同时不得不面对现实:仅仅一天,大唐王朝就变了天,当朝太子在内的12名皇室成员陨落在这场宫廷政变中!事后,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这便是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尽管史书似乎将这一场政变描述得比较清晰,但是后世不少人对此存疑,尤其是在翻阅现存的史籍后,大量记载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欲如何谋害李世民,却没有李世民谋害他们的记载,这一点实在有些不合理,李世民看起来像是个坐以待毙的人吗?今天我们就追踪一下史书中的“蛛丝马迹”,尽可能地还原“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以及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个儿子之间微妙的关系。 父亲的选择 李渊出身于北周贵族世家陇西李氏,其祖父李虎被称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时期被追封为唐国公,再往前追溯,先祖是自称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的西凉开国国君李暠,有着这样显赫家世的李渊,娶了周武帝姐姐的女儿窦氏为妻,成了周武帝的外甥女婿。窦氏自小便被送进宫中由舅父宇文邕抚养,这也是位奇女子,当她得知小皇帝的外公杨坚篡周即位时,还一度痛哭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能解救北周之难,但她却嫁给了独孤伽罗的外甥——李渊,并先后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早死)、李元吉四子以及一女,后于大业九年去世,其实她是幸运的,没有经历亲兄弟相残的场面。隋炀帝大业十二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次子李世民随父亲前往晋阳。这一年,天下早已大乱,具有冒险精神的李世民坐不住了,他想趁这形势大干一番,暗地里开始招兵买马,但他却又不知道如何跟父亲李渊开口,毕竟这可是“大逆不道”的想法,思来想去,他把目标放在父亲的好友裴寂身上,这位裴叔经常与父亲一起宴饮、下棋,由他探口风最为合适。于是,经过一番“讨好式”的安排,裴寂趁着李渊心情好,提到:你二儿子如今准备起义,你怎么想?老谋深算的李渊,很“痛快地”表示支持,可见心中也早有打算。于是,这年夏天,李渊起兵反隋,老友裴寂利用职务之便,为李渊提供了军资:九万斛粮草、五万段彩锦、四十万领甲胄。在起兵之前,李渊派人去通知还在河东郡居住的儿子李建成,让他带着家人赶紧逃到晋阳。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李建成丢下了庶出的弟弟李智云,导致他被隋朝官吏阴世师抓捕并杀害,除了这一点,李建成还是有所作为的,他在河东郡也招募了不少义军,还平定了西河高德儒,被李渊封为陇西公,最终,李渊带领儿子们顺利攻取了长安城,并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后来得知隋炀帝被诛杀,在傀儡隋恭帝“主动”禅位后,李渊坐上了皇位,建立了大唐。而后,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四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这看似很正常的安排,为啥最终走向了悲剧?其实从上面可以看出,长子李建成的性格偏向于“听爸爸的话”,而李世民则是野心勃勃,这件事很微妙,并不是说“立贤”就一定不可以,客观上来说,李渊的成功,离不开父子齐心,也离不开裴寂的支持,若仅仅以李世民作战更勇猛来作为“立贤”的理由,恐怕还是不够的。此时的李渊,还未适应“皇帝”这一角色,他对儿子们的安排完全出于一个父亲的心态,无论是按照嫡长制原则,还是从儿子们的性格来说,次子李世民虽然是起义的“发起人”,战功赫赫,但李渊必然会立李建成为太子。但他忘了,前朝刚发生过杨广夺位之事,长子李建成能不能坐稳这个太子之位,还是个未知数。 别出心裁的官号——“天策上将” 唐初,天下还未平定,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各势力割据的状态,李渊成为皇帝,李建成已成为太子要留守培养,领兵出战的自然是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也没让李渊失望,此后数年东征西讨,荡平群雄,一次又一次立下大功,威望日增。到了武德四年,李世民带着俘虏王世充、窦建德返回了长安城,至此,唐王朝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毋容置疑,大唐江山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的功劳已经盖过了所有人,包括太子李建成。李渊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秦王的声誉过旺,对于一个只站着道德至高点的太子李建成来说,是很不利的。此时的李渊,早已进入“皇帝”视角,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父子、兄弟的问题了,抛开血缘关系,这就是功臣与皇权面临的问题。想来想去,李渊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个好办法来安置这个功劳巨大的儿子——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职位,高于亲王和三公,仅次于李渊本人和太子李建成,其实李渊这是对李世民的一种补偿,又或许,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将来这两个儿子手足相残。但显然,并没有什么用处。此时天下已经安定了,李世民也不需要出征了,也会整日呆在长安城内,太子李建成有何感想?经历了几年风雨的李世民,又怎么甘愿屈居一个将军之位? 兄弟暗斗,杨文干事件有啥隐情? 李世民借口天下平定了,自己在府中设立了个“文学馆”,说是文学馆,但看里面的人,哪里是学士,明明是“谋士”,比如房玄龄、杜如晦,后来可都做了宰相,李世民网罗这些人才做什么?意图很明显,此时的李世民绝不是个安心当个“天策将军”之人,他早有了夺取太子之位的打算,再加上多年征战累积的财富,秦王府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而太子李建成也不是庸才,早年也显露出自己卓越的才能,他身边也有不少人才聚集,比如魏征和王圭,他不是感受不到来自李世民的压力。而到了武德五年,双方的势力对决愈发明显。这一年,河北刘黑闼叛乱,魏征劝说李建成主动请命平叛,毕竟太子之位是靠他年长才得到的,应该建立一些功绩,日后多一些保障。李建成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带上弟弟李元吉,一起率军出征后凯旋而归,虽说仍然比不上李世民的战绩,但总归向天下证明自己这个太子也不是草包。齐王李元吉,面对这两个哥哥,为什么会偏向太子一端,说起来,这也是个单纯的孩子,因为长兄李建成许诺他“皇太弟”之位,对于这种虚无缥缈的口头承诺,李元吉信以为真,就这样加入了太子阵营,李元吉此前一直随着长兄居住在河西郡,从情感上来说,这也是个因素。但是,从各方面来说,他在两个兄长的争斗中,根本起不到什么重要的作用,还曾试图刺杀李世民,在李建成的阻拦之下才作罢,行事作风到符合他的“弟弟”身份。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谋害李世民,也不是不合理,但若说李世民很被动和无辜,却是不可能的。 武德七年,李渊带着李世民和李元吉到陕西仁智宫避暑,让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李建成认为这是个好的时机,他嘱咐李元吉趁机除掉李世民,同时,又调用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的盔甲,让他们给庆州都督杨文干送去,杨文干曾在东宫任职,李建成还让他私下里募集勇士送往长安。但是,尔朱焕和桥公山二人直接告发了此事,除此之外,还有个叫杜风举的人也前往仁智宫告发,说太子想谋反。果然,李渊气得够呛,直接下旨把李建成喊到了仁智宫问罪。李建成只带了十几名侍卫,旋即就被李渊骂得狗血淋头,李建成觉得自己很冤,还一头撞向墙面为自己叫屈,但是李渊不为所动,派人将他关押起来,又下令召杨文干来问罪,杨文干从使者那得知这一情况后,觉得自己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索性直接反了。不用想,平叛的是李世民,临行前李渊还承诺他:还,立汝为太子。这件事诡异得很,就是史书记载,都无法自圆其说。李建成身为太子,他都没有处理掉李世民,怎么会愚蠢到用这点人马仓促夺位?他和皇位之间,隔着的并不是李渊,而是李世民,所以杨文干为李建成招募勇士,那也是为了对付李世民的,可见,这一情报被李世民获悉,利用李建成私下里的小动作诬陷他意图谋反,成功了,他就除掉了李建成;失败了,得利的也是他,毕竟私下招兵买马这事难免让李渊不去多想,还有告发的“证人”,居然有三个!手段高明!不过,事后李元吉和不少嫔妃为太子李建成说话,李渊也反应过来了,明白根由在于这两个儿子暗地里的斗争,随后把李建成放回了长安,同时为了警告这两个儿子,他将东宫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驱逐出府,一边给了一棒子。看似是老父亲一碗水端平,但实际上他已经做出了选择——放弃李世民。至少,在两个儿子争夺的问题上,李渊也站在了太子一边,对他来说,李世民这个儿子威胁的岂止是太子之位?还有他的皇权和皇位! 来自父兄的打压 李建成经历了这次劫难,反而“因祸得福”,李渊并没有兑现对李世民“立太子”的承诺,他通过这件事开始逐步纵容太子采取手段巩固地位:先是李世民的臂膀尉迟敬德被李元吉诬陷,李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其被定为死罪,多亏李世民的态度十分强硬,尉迟敬德这才幸免于难;后是秦王府智囊团的房玄龄、杜如晦二人,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告发,说他们在挑拨兄弟三人的关系,于是李渊下令,让他们离开秦王府;突厥骚扰边境,李建成提议由李元吉带兵去驱敌,目的很明显是为了夺取李世民的兵权,李渊不仅同意了这一请求,还同意了李元吉提出的要带着秦王府的兵将出战的请求......对李世民来说,当时是很可悲的,兄弟之间相争尚且还能理解,但是亲生父亲偏向自己另一个儿子的时候,李世民那一刻是多么孤独!这还不够,据《资治通鉴》记载,一次李建成与李世民夜间饮酒,之后李世民便吐出好多血,当然,本作者觉得这段比较含糊,李建成有必要这么明显的下毒吗,但无论是不是喝了毒酒,重头戏其实在这之后,也就是李渊对李世民说的一番话:我看你们兄弟似乎难以相容,你们一起住在京城里面,肯定要发生纷争,你还是留居洛阳吧,陕州以东的广大地区都由你主持。我还要让你设置天子的旌旗,一如汉梁孝王开创的先例......这看似以父亲的身份来调和儿子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李世民还没动身,李建成和李元吉担心他到了洛阳反而无法控制,集结一批人指出李世民去洛阳的利弊,来劝说李渊,李渊竟也改了主意!甚至李元吉暗中请求杀掉李世民时,李渊居然说:他立下了平定天下的功劳,而他犯罪的事实并不显著,用什么作借口呢?可见,无论是李渊不是没有除掉李世民的心思。 玄武门之变——一场布局 按照正史的记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是得到密报李建成与李元吉欲刺杀自己。这完全是谎言,但是不可否认当时李世民的处境很被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或许李世民早已有所防范,近些年出土的“常何墓志”,(常何是玄武门的守将),提到他自己被李世民“收买”,时间刚好是玄武门之变的前两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隐晦的事,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他成为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的眼中钉是必然的,前面说了,这是一场无关血缘的争斗,是功臣和皇权的斗争,从这一点来说,要么成为刀俎,要么成为鱼肉,只不过从道德层面上,李世民不占理,但若是李世民被反杀,历史又该如何记载?庆贺太子终于除掉居心不良的弟弟?而玄武门也只是个很冒险的布局,一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胆的局!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秦王府议事厅中的烛光几度彻夜不灭,众人劝说着李世民先动手,李世民叹气说: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乐乎!可见,李世民已是下定了决心,迟迟不动手是希望他们先动手,自己再以正义的名义讨伐他们。所以,没有必要争议李世民是不是改了史书,他就没否认自己有过这个打算,只不过一直希望是对方先动手,至少名声上会说得过去,但在父亲和兄弟们的打压之下,显然他要损失名声了!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也就是六月初三,金星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太史令傅奕秘密上奏说:“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傅奕是个极力排斥佛教的人,精通天文,微妙的是,此人身份比较“谜”,推崇的是儒家和道家学说,要知道,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支持的可是李世民,不知道傅奕扮演着什么角色,李渊喊来了李世民,还把傅奕的密状交给了他,或许,这一密状正中李渊的下怀,他正缺个“罪名”处置李世民,现在好了,上天都昭示这个儿子要“拥天下”,还能说他自己没有反心吗?但令李渊没想到的是,李世民不仅没搭理这个话题,似乎“有备而来”,反而指控李建成与李元吉淫乱后宫嫔妃!当然,另一种猜想可能是李世民临时找了个“挡箭牌”,把李渊的注意力从自己要坐拥天下,转移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身上。任谁听说自己被“绿”都难以忍受,李渊也不免开始怀疑是不是真有其事,于是决定第二天把三个儿子都叫来审问此事。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那一天本该发生的事是:李世民拿出证据证明太子淫乱后宫,但这种事除非现场捉奸,又怎么能拿得出证据?李世民的下场可想而知,很可能又为自己添加一道“罪状”!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绝地反击”行动,六月初四那一天,李世民带上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李建成、李元吉进宫。这二人到了玄武门,感觉有些怪异,正迟疑的时候,李世民现身,李元吉本想开弓射杀李世民,不知怎地,这弓就是拉不开,也不知道是不是李世民事先派人做了手脚,李世民出手却是很快,一箭射杀了李建成,而尉迟敬德随后也射杀了李元吉。还在泛舟的李渊得知这一消息,也无能为力了,他若不点头认可这一结果,说不好尉迟敬德接下来会不会除掉他。但他必然是不甘心的,只不过畏于形势不得不委屈求全。从道德上讲,“玄武门之变”是不算正义的,但对于一个开创“贞观之治”的旷世明君来说,我们只能换—个标准,李世民登基之后,能够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玄武门之变,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