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米山水画问世!林良丰历时9年创作厦门版“千里江山图”
不久前,厦门知名画家林良丰,创作完成了他迄今为止人生中最长的一幅山水画作——《喜马拉雅颂》。
日前,林良丰接受采访,讲述了他创作这件作品的过程。
林良丰对西部的山水一直怀有深刻情结。
1995年,林良丰第一次进藏,为当地辽阔壮美的山川吸引。2003年起,他开始频繁踏进西部,足迹遍及川、滇、黔、桂、甘、陕、青海、西藏、新疆,尼泊尔、不丹、柬埔寨、印尼……
有人说,他像一位云游四方的行脚僧,也像一朵没有羁绊、自由自在的云,不断地行走,不断地画。行走途中,他笔下的山水气势也越发雄浑壮阔,色彩的运用更加绮丽绚烂。或许,西部的大山大水,那种苍茫深邃,那种厚重辽远、瑰丽绚烂,让他寻找到了真正契合内心表达的对象。
2011年,林良丰再次踏入西藏,去了海拔58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到了观景台,他就被眼前的雄浑现象吸引住了,显得特别兴奋,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册页,开始现场写生起来。
“那次的状态特别好,没有高原反应,下笔也很顺,在那里一坐就是2个多小时,记录了不少素材。”林良丰说,从西藏回厦门后,他依然保持着那股兴奋的劲头,脑海中不时回想起在西藏时的场景,常常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他想要把这股冲动呈现出来,画一个长卷。
那段时间,他下笔如有神,画得飞快。经常是一边画,一边裁纸,裁纸的速度跟不上画画,才十几天就画了30多米。那是一种久违的创作激情,正在林良丰心中、手中燃烧,让他无法停止。后来,因为生活的一些琐事,林良丰一度暂停了这次创作。但他心里一直记挂着这幅尚未完成的作品。
有一次,他和友人谈起这事,对方直言“赶紧继续创作,放下了太可惜”。于是,他拿出作品,开始为样稿上色,再继续构思着接下来的创作。如此,又过去了数年。他后来也曾数次拿出画稿,一直觉得很多未尽之处,又跟着增补、创作。
2017年、2018年,他多次外出写生,去了一些之前没有走过的地方,就陆续将这些元素也加上去。
一直到2020年。这一年,疫情汹涌,林良丰被困在家里,无法外出。但这也给他带来了充足的创作时间。这一年里,他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给了这幅作品。从2020年4月开始,他重新拿出这部画稿,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创作,不断延伸,如有神助般,画到了180米,将他心中对西藏山水的所有情感与感悟倾泻而出。
而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林良丰笔下的这件作品,就显得尤为不同。
他的《喜马拉雅颂》,墨色并重,以色为主,以墨为辅,并借用西方艺术语言,和谐、融洽地表现含蓄的东方艺术意境。这件画作既抒情,又有张力;既有丰富色彩,又有生动墨韵;既有西方绘画强劲的视觉冲击力,又有东方绘画宁静的文化内蕴,创造了一个幽寂典雅、诗情禅境的山水世界。
“在西藏,有着虔诚信仰的藏民,会将转山视为来世的今世修行。”林良丰说,作为画家,他用画笔替代了转经筒,追寻的是个体和造化、艺术之间的化境,同样是一世的修行。
林良丰平时比较少画长卷。最早是在1985年,他画过闽江题材的水墨长卷,那件作品长达42米。后来,他又陆续画过长达6、7米的山水作品。
有人将林良丰的这件《喜马拉雅颂》比作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后者长度是11米,在中国山水画史留名千年。但在当今的中国画坛,尚未有展现西藏题材的山水长卷,其长度能超过《喜马拉雅颂》的。
对于林良丰来说,创作《喜马拉雅颂》,是他对西藏山水的由衷表达,创作过程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抒写着带给人非比寻常的感染力量。
“山水画的真谛,在于造化与心源之间,在于踏遍无数青山,淌过无数河流清溪,体验过百般人生况味之后的激荡交融。”林良丰说,在《喜马拉雅颂》之后,他对于西部的山水画的探索仍在进行。未来若有机会,他还会继续进入西部,持续行走,感悟,将更多新的思考付诸画中。
画家简介——林良丰
林良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会长
厦门美协中国山水画专业委员会会长
厦门书画院画师
福州画院特聘画师
厦门市漫画协会会长
林良丰,别号圆明,福建厦门人。生于一九六二年,一九八一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一九八一至二00三年执教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张晓寒先生,擅长中国山水画、道释人物画。
一九九四年协同妙湛大和尚创办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一九九八年协同画家邱祥锐先生创办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曾先后于南平、福州、厦门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 《林良丰水墨画》、《林良丰画集》、《佛教名胜写生集》、《中国美协艺术家图册-美术家林良丰》 及《新世纪水墨时态-林良丰》、《林良丰十八罗汉图册》、《心月妙相-观音菩萨法相》、《觉园纪事》等画集。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画展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