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我的心酸读博史
博士毕业照镇楼,2014年的7月份参加的毕业典礼,在利兹大学的化学楼
上次写完 我坎坷的留学生涯后,很多人都希望我再写写读博的经历。其实我早就想动笔,但每个晚上躺到床上想整理下思路,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失眠。回想起来那几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辛苦吗,但也算熬过来了;后悔吗,可就是这几年的经历才带给了我现在的生活;充实吗,我读博的几年,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微博上经常有朋友说,“毛毛姐,你现在的生活正是我所向往的,你真的活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当然留言中也不乏刺耳的声音,“怎么英国的博士很好读吗?天天出去玩!”“你看你还有心思做科研吗?”“出去拍照就带个帽子,就知道凹造型。”
对于这两类留言,我只能苦笑以对。你们只是看到现在网上看似光鲜的我,并不了解以前的我和私下的我。更不知道那个资质平庸,内向胆怯的小姑娘是如何一步步做到现在的。虽然我现在也没有多优秀,但是从出国读研,读博,做博士后,移民到澳洲,努力健身,辛苦带娃,每一个阶段都不轻松,但是却不知不觉走出很远。我不想熬鸡汤,但是如果再不给自己打鸡血,很多时候真的坚持不下来。
那么,先给大家解释下一直以来的疑问。我读博的时候真的很轻松吗?
大家开始关注我的时候是2014年初,这个时候我博士论文已经写完了,就在等毕业典礼。我2010年初开始读博,马不停蹄的做实验,到了2012年后半年,实验基本已经完成了70-80%,也发了3,4篇一作的sci,我知道我肯定能顺利毕业,才稍稍喘了口气。在此之前,我连英国都没有出过。对,在拔腿一个小时就能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欧洲,在出国的前三四年,我只是在网上看着周围的同学晒照片。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整天旅游,后来回忆起,大厨和我一样,在读硕期间,只去过做火车不到一小时的曼城,连伦敦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第一次离开英国去荷兰,还是博二快结束的时候,去合作的学校做实验。后来两次去美国,也都是趁着开会的机会玩一下。
因为之前积累的结果很多,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负担,就出去玩了两次。之后准备在本组做博士后,当时也没有就业的压力。所以交完毕业论文后又跑出去玩了两个星期,算是个毕业旅行吧。所以,不要以为读博就是玩玩玩,辛苦忙碌的时候谁会拍照发微博和朋友圈呢?要先把该做的做完,该学的学会。然后再踏踏实实的放松。
读博后才第一次去伦敦,大概是在2010年,当时青春年少啊
每个人读博的经历,都是一段血泪史,我也不例外。
就申请上来说,我着手就已经晚了好久。记得当时班里的大牛,读硕士的第一个学期快结束时就开始申请博士了。可我那个时候,我还在提心吊胆的和考试和作业死磕。听周围人热烈的讨论PhD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读博到底是什么。
一直到9月份提交了毕业论文,我才回过神来。努力了这么久,我之前考试成绩也不差,是不是也可以试试?不过这个时候再申请,已经错过了奖学金发放的最佳时机 (想读博的要提前申请,比如大厨就是4月份申请的,6月份左右就陆续收到消息。9月份一交完硕士论文,立刻就开始博士,一点时间都不耽误。)。别人10月份都已经开始去新学校读博了,我还在吭吭哧哧的海投,修改简历,收到无数的据信。
这里推荐个申请英国奖学金的网站www.findaphd.com 虽说也有其他国家的信息,但英国的学校占大部分。
那段时间压力真的超级大,一个人躲在出租屋里,孤零零的。室友答辩完后就高高兴兴的收拾行李回国工作了。到了12月份,周围的同学不是已经开始读博了,就是早就找好国内的工作了,生活都步入了正轨。只有我还在不上不下,前途没有着落。从10月初到12月底,两个半月的时间,我不出门不见人,不拉开窗帘也不洗脸,每天就是坐在电脑前。一吃饭就恶心,一睡觉就惊醒。在惶惶不可终日的这段时间,我分别去Reading,Cambridge,Leeds还有Newcastle大学面试。
Reading的面试是我第一次正式的面试经历,总结为两个字,“失败”!
问啥啥不知,说啥啥都错。
最让我受刺激的是对面导师那紧缩的眉头,扭曲的脸,以至于后来的十分钟英语都说不利索,开始磕磕巴巴的不知所云。
这次对我打击还挺大的,之后的一个月我更加自闭,也不想和任何人联系,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厌食,失眠,焦虑,不知道这算不算抑郁症。当时没有心思去想这些,不过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时间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完全都是靠自己硬撑着。当时一遍申请,我会一边听点音乐,没有歌词的古典音乐或者轻音乐,这种焦虑紧张的情绪会舒缓很多。现在想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想的多,做的少,人就容易抑郁。相反,这种音乐会帮助你放空大脑,如果你再勤奋一点,多做一点,自然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之后Cambridge,Leeds还有Newcastle的大学面试就逐渐有了经验,之前紧张的准备也见到了成效,三个大学都拿到了offer。只是剑桥的学费实在挺贵,一年要2万6千磅,我还只是减免了英国学生那部分的学费,还不到全部学费的一半,也没有生活补助。要知道大部分中国父母为了孩子上学,都舍得砸锅卖铁。当时我爸妈也犹豫,虽然学费贵,但那是剑桥啊。不过我倒是一点都没有心动,因为我清楚自己的水平。这个博士都不一定能读下来,如果没有全奖+生活费,我肯定不读,不然压力太大太大了。
大部分读博的压力,除了学业方面,无非来自于两处,年龄和经济状况。就算你没有遇到一个变态导师,博士毕业最快也要将近三十岁,如果国内3年读研,再工作个1,2年,拿到学位就三十出头了,尤其是女生,你能没有压力?而男博士生大部分都在焦虑自己的收入。即便父母多金,如果自费读博,3年学费+生活费也有100万了吧。虽说都认为读博会有个不错的前景,但毕竟一直到三十岁还处于“消耗”阶段,没有创造价值。看着原来的中学大学同学,即使在小城发展,也工作稳定,娶妻生子,有车有房。还在跑实验,赶report的单身男博们,敢说不羡慕?
8年前,当时每天闷在屋子里申请时留下的照片,现在看着都有点压抑,那个时候应该有点抑郁吧。
就算顺利拿到全奖offer,导师还提供生活费,不用出去打工的,博士生涯也往往在艰难中开始。我以为排除了万难,解决了读博费用上的压力,但前去报到的第一天我就晕了!
我在一个没有中国人,全是老外的科研组。老板是个严厉的英国女教授,你们懂的!
我一早去注册报到后,中午就开始给我培训了2个小时,外加布置了下午的实验任务。我那天偏偏来大姨妈!要知道来大姨妈第一天,除非有考试,不然我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可是我跑了一个上午,中午连饭都没有吃,下午就开始马不停蹄的做实验。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之后的每天我都几乎这样。
开始做实验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你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继而引申出我为什么要读这个博士?后来和同学们交流了一下,大家读博的第一年普遍的感觉就是---迷茫。因为一下子没有了指导和方向,扔给你一堆仪器和数据,大部分人往往无处下手,时间久了就产生了抵触心理。
我在读博开始后的一个星期,产生了很严重的厌学心理。到什么程度呢?我只要走进实验楼就开始头晕恶心。应该是心理上的厌烦,从而导致生理上的反应。一打开电脑准备读paper时 (读博的头三个月要做literature review),我就要冲到卫生间去吐一次,我怀孕的头三个月也没有这么厉害的呕吐!最夸张的是在读博两个月后,我写了份Literature Review给导师过目 (一般读博要完成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阶段性report),导师拿回来给我的时候,整页纸密密麻麻,都是红色的修改和批注。我自认为写的很认真的报告,被导师改的面目全非。虽然她没有说什么批评我的话,但是我看到满眼的红色,头皮一阵发麻,冲到卫生间又大吐了一场。
逐渐适应了读博的节奏,我终于不再吐了。但是接着许久没有发作的胃痛开始找上我了!
我学化学,有一半的时候都在实验室呆着。实验室的各种检测机器位置有限,从早到晚,总是排的满满的。但是中午和下午五点之后经常有空位。为了赶实验进度,我经常在人少的时候跑过去做实验,占机器。午饭和晚饭就随便凑合或者根本就不吃。或者早晨直接一条士力架,靠高热量来撑住一个上午的实验。没有几个月,胃最先撑不住了。有胃痛经历的都知道,那是一种无力的痛,浑身软绵绵的,精神上都很疲惫。紧张+胃痛又带来了一种无助的恐惧感。那段时间,我只好用个保温罐带粥到办公室,中午除了粥,什么都吃不下,不然胃痛的更加厉害。博一的一整年,我几乎断断续续的每天都要带粥带汤。像个病人一样,一切硬的冷的都不敢吃。感觉一下子人老了二十岁,失去了年轻人应该有的活力。
博三时去美国,激动兴奋啊,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开会
到了博二,研究课题的变化,我开始经常去做电镜。和我类似专业的都知道,做电镜的屋子不仅要关灯,还要用液氮制冷。于是几乎每天的5点之后,楼里的人都走光了,我躲在电镜的屋子里面,黑灯瞎火,一做就到了晚上十点。周围静悄悄,只能听到移动样品沙沙的声音。久而久之,膝盖又撑不住了!因为屋子里有液氮,你不会觉得特别冷。但坐久了又不活动,冷气慢慢的浸入身体,晚上睡觉时就觉得膝盖麻酥酥的。各种关节痛,导致晚上翻来覆去睡不踏实。感觉瞬间变成了六十多岁的老人,要时时担心自己的关节问题。
那两年身体极差,不知道是用脑过度还是英国阴冷的气候和实验室的温度,除了胃痛膝盖疼,还经常偏头痛,根本不能吹风。胃炎宁+止痛药+风湿膏和手机+钥匙+钱包的待遇一样,如果包里不装上这些药,根本不敢出门。想起当时在英国时po的照片,时不时有人留言:“出去拍照还带个帽子,就知道凹造型。”当时没有人知道,那时带帽子不是为了装饰,而是身体的需要。在英国的那几年,只要吹风或淋雨,就头痛欲裂。
这些身体上的种种不适,也是我们搬来澳洲的一个主要原因。我有次和大厨很悲观的说起,再这么下去,感觉自己最多活到50岁。即使我积极的去健身,但是读博期间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还是毁掉了我身体。大厨也深有同感,于是我们开始商量着搬到一个温暖充满阳光的地方。地图上找了一圈,发现澳洲气候适合,移民也容易,就忙活了一年,搬到了澳洲。
中间是我去荷兰做实验的导师,右面是我读博时的好基友。那时他天天和我说,读博读的头发都快秃了。就在刚刚,他发信息给我,说在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的日子简直噩梦,准备来澳洲找我玩。
当然,有人会说,你读博费劲,那是你身体弱啊,我天天健身,生活规律,饮食健康。
但是,读博期间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忽视。且不说读博期间抑郁和脱发的大有人在,即使英国本国的学生,读到一半心理崩溃而退学的也不在少数。
我读博的导师为了督促我们出结果,每周开一次组会。轮着上去做ppt汇报一周的成果。并且组会的时间是周五下午。其他组的学生周五都欢天喜地盼着周末,下午三点就开始陆陆续续的跑出去玩了。但是我们组从周五一早就开始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氛围中。具体来说,从周四大家就开始变得严肃起来。经常有人周四通宵做实验,就怕周五上去被导师问的目瞪口呆而下不来台。我闺蜜就在我隔壁组,她经常说,周五的午饭是最开心的,吃完后没一会儿就是周末了。而我的周五午饭是最可怕的,因为吃完后每一会儿就开始被导师吊打,当然,周五我们组的人都没心思吃午饭。
这种压力下,我所在的课题组,从我读博到博士后的5年半内,就有4,5个英国人退学。退学的理由各种各样,但毫无疑问,英国人的抗压能力比咱们国人弱。尤其是读了一年就退学的那个英国男生,有次路上遇到,和我说他在餐馆做waiter。你能想象吗?如果你说你拿着奖学金也不读博,而去餐馆端盘子,你看你爸妈会不会打死你?你会不会被周围人的口水淹死?不过那个男生当时的精神状态真的好了很多,他说他很开心,很自由,读博真是个错误的选择,还不如端盘子呢!
他说很佩服我,竟然能坚持着读下来,还能讨得老板的欢心,留下来继续做博士后。
其实我也很佩服我自己 (捂脸,让我厚脸皮一下)!因为一直以来我是个弱鸡一样的女生。娇生惯养,遇事慌张,怕吃苦受累,也不够聪明勤奋。但是误打误撞开始读博后,为了生活,为了毕业,为了面子,我不得不打起精神,面对种种挫折和困难。正是海外读博的这种压力,让我逐渐产生了一种小小“变态”的心理:享受挫折。正是因为种种坎坷,才能就了现在坚强,拼命而努力上进的我。没有这几年的经历,我可能也回到自己的家乡,安逸的等着父母找工作,嫁个不错的人,过一种朝九晚五不辛苦的工作。但我又深知,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毕竟人人都向往那种“图片里”的生活。
同时,我也感谢当时的自己没有选择放弃,逃避,或者自暴自弃。现在的我,面临各种棘手的问题,都会坦然面对。并且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去完成目标,去生活。
2013年,写毕业论文期间跑出去得瑟,这个时候其实轻松了很多
用一段话匆匆结尾吧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你都不必害怕的。”
今天下午出门遛娃买菜时刚拍的。生活还在继续,努力奋斗永远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