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然|记忆里的家乡
时光过得真快,一眨眼我就十三岁了。自打我懂事起,便记得家乡是一副穷山僻壤、处处狼藉的模样,好多景象任凭时光的流逝,却都已深深地刻在了我懵懂、但亦有许多思索的脑海里。每当忆起,心灵总是涌起一些小小的酸楚和波澜……
而今,我的家乡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得优美了,生活变得富裕了,一切都在向人们展示着美好和幸福,快乐与吉祥。朋友们,伙伴们,快来和我一起看看我家乡的巨变吧!
我出生的地方叫东水头,是个小山村,隶属遵化党峪镇,南与丰润交界,北行60余里方能到达遵化市区。
记忆中,从前家只是用山石泥坯搭砌的房屋,又黑又矮,根本就谈不上“精致”,可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一直是“精致”的,能挡风避雨就是很好的呦。村中街道,那时都是坑洼不平的泥土石子路,赶上雨雪天气,村民外出,感觉到的会是一路泥泞,回到家一看,两只鞋、两个裤腿全是泥和泥点子。就连平时吃水都得要靠人工去挑(那时还没有自来水)。上学吧,几个村合成了一个联小,不管学校多远,我们(孩子们)都得走着去。种地靠毛驴,收割靠人工。即使山中有些水果山货,可由于交通不便,好多农户也只能在当地能卖多少是多少,甚至有些根本就卖不出去,最后烂在家中……
这些便是我过去的记忆,这些便是我对十年前家乡面貌的理解。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十年以后,我的家乡彻底起了变化,再也不是往昔一直“沉睡”的村庄了。像做梦一样骤然间开始繁华热闹起来。
这都是因为近年来在上级领导以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村干部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山村不但通上了路灯,也家家有了网络,再也不发愁看电视了,手机视频、游戏等等随意翻,随便看。村子各主要街道都打上了水泥路,雨天雪天再也不怕两脚泥了。种地有了种地的机器,收割有了收割的机器。起伏绵延的山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亦不是光秃秃的气象,而是满坡的植被,绿树成林,碧翠成荫了。
自打村村都通上了水泥路,与连接城市的主要干线畅通后,山里的核桃、杏、柿子等水果、土特产,也都有了销路,水果商居然都到家里来收了。
自来水更是引到了家中,当一开水龙头,哗啦啦,清凉甘甜的自来水一入口,真得是太美妙了,实在是让人清爽透了。
村里的人们,早晚或闲暇之时,还可以到大队、到村子宽敞的地方,跳跳广场舞,唱唱流行歌,散散心,聊聊天啥的……
这里的山变了,这里的水变了,这里山民的生活也都变了。如今,人们眉头展开的尽是美好生活的喜悦和对幸福日子的向往,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烦恼与艰辛,山村生活水平、娱乐指数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东水头,养育了我的成长,叫我小小的年纪就懂得从前,珍惜现在,它的巨大变化,会激励我努力学习,发奋向上,将来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为祖国,为家乡多做贡献。以后,不管我走多远,都会回眸这里的山山水水,都会回眸这里勤劳 、善良的父老乡亲,都会把这里的兄弟姐妹、这里的一切,装在最深的记忆!
作者简介
郑欣然,二实小分校学生,热爱文学创作。遵化市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协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编委会
顾 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 篱 王立新 马 良 张国印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燕山诗文
遵化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置顶公众号,每日第一时间阅读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