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用”的 Mac 为何能成功?Win11 与 macOS 12 界面对比(下)

字数:4500;预计阅读时间:15 分钟

感谢您进入本文!篇幅较长,先放资源。应家友建议,我提供了百度网盘外的下载方式:

1. macOS 原生壁纸合集

  • 从七年前的 Yosemite 到最新的 Monterey 应有尽有;

  • 部分文件为 HEIC 格式,可用作动态壁纸。

👉iCloud 压缩包👈

👉iCloud 文件夹(限苹果用户)👈

2. macOS 新拟态图标合集

  • 除 macOS 12 官方图标外,还有大量常用 App 的新拟态图标;

  • 旧版 macOS X 的拟物图标也收录其中。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 App,操作更方便哦

👉百度网盘,提取码:1122👈

👉iCloud 压缩包👈

👉iCloud 文件夹(限苹果用户)👈

写在前面

承蒙各位IT之家家友支持,Win11 与 macOS 12 对比测评的上篇收获了一些关注,也引起了评论区的热烈讨论。随着科技公司的用户粘性不断增强,把不同品牌的产品放到一起对比难免会被打上 “引战”“踩一捧一” 的标签,因此,我曾认为不做比较才是最和平的测评方法。

不过也有例外。B 站 UP 主 @极客湾 Geekerwan 针对高通骁龙 888、苹果 M1 芯片等产品的评价不可谓不激进,但弹幕、评论区的意见出奇的一致:好就是好,差就是差,黑白分明。究其原因,芯片的性能是可以用科学的办法测量的,而厂商的营销攻势终究逾越不了数学的高墙。

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产品都有量化的参数,比如本文即将讨论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然而,难以量化不代表无法比较。如果我们不愿讨论 GUI 的优劣,那人机交互就会止步不前,用户忍受着不合理的设计却不自知。好在有关人类认知的研究切实地总结出一些有关界面设计的客观规律,这便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从上篇测评的热评来看,多数家友与我同时使用 PC、Macbook 后获得的感想一致:在系统交互方面,macOS 要更胜 Windows 一筹,即使是 Win11 也不例外。苹果电脑的销量也从侧面支持着这一结论。macOS 为何能在 Windows 的垄断中不断发展?优秀的 GUI 功不可没。

一、菲茨定律 Fitts's Law

用户将鼠标移向目标所需的时间,与目标的距离成正比,与目标区域的面积成反比。

作为图形界面设计的基石之一,菲茨法则指导了 Windows 与 macOS 的桌面构成,拿来开场再合适不过。该定律由美国心理学家 Paul Fitts 于 1954 年提出,是人类行为领域最成功的数学模型之一。

这个复杂的数学公式描述了一件可被称为常识的事:

  • 近处的按钮比远处的按钮容易操作;

  • 较大的按钮比较小的按钮容易操作。

想满足菲茨定律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场景中,按钮既不能太大而占用页面空间,也不能随意改变位置而扰乱用户习惯。这就需要设计者加入一些奇思妙想。举个例子:macOS Dock 栏中的图标会在鼠标悬停时放大,因此比 Windows 任务栏中的图标更容易点按。

▲ 菲茨法则推论一 - 按钮的尺寸与间距要充足

除了按钮的大小,鼠标与按钮的距离也能借由合理的设计尽可能缩短。比如:鼠标右键的弹出式菜单中,macOS 会在剪贴板中有数据时,将 “粘贴” 按钮置于顶部。

▲ 菲茨法则推论二 - 按钮要设置在鼠标附近

对于这些细枝末节的设计,有人可能会说:“你就是在尬吹!我使用时都没注意到过。” 但这绝非我的一家之言,Win11 便是践行者之一。全新的弹出式菜单提升了行高,且在列表的首尾加入了快捷按钮(复制、粘贴等)。

▲ 菲茨法则在 Win11 中的应用之一

此外,全新的开始菜单将 “推荐的项目” 置于面板下方,而用户点击开始菜单时,鼠标必然在任务栏处,因此这一改动让鼠标距离常用的软件更近。

▲ 菲茨法则在 Win11 中的应用之二

除了按钮的大小与距离,菲茨法则还证明了一件有趣而重要的事。我们知道,将鼠标移向屏幕边缘时,屏幕中的鼠标指针将停留在边缘处,但现实中的鼠标设备仍能不断向前。这说明了两件事:

  • 屏幕边缘的交互面积可视为向外侧无限延伸,故将鼠标移动到边缘的耗时极短;

  • 屏幕角落更为特殊,它不仅有无限的面积,还有唯一的位置,是整块屏幕中最容易触及的位置。

这一推论决定了 macOS 与 Windows 都将优先级最高的 Dock 栏、任务栏固定于屏幕的边缘,而非以悬浮窗的形式呈现。macOS 对屏幕边角的利用更是到达了极致。

进入 macOS 桌面,映入眼帘的除了底部的 Dock 栏,还有顶部的菜单栏:

作为 macOS GUI 的常驻元素之一,菜单栏的最左侧提供了 “关机、重启” 等系统指令,最右侧提供了控制中心、通知中心两大实用功能,而中间则是当前活跃 App 的菜单栏。

类比 Windows,它并未设计全局菜单栏,经典 Win32 程序会将其置于窗口顶部。换言之,Win11 并未利用屏幕的顶边。

▲ 用户将鼠标定位到窗口顶部的耗时大于屏幕顶部

此外,macOS 拥有一项名为'触发角'的功能。当把鼠标移动到屏幕角落时,macOS 会执行一项特定操作,比如 “显示桌面”“打开启动台” 等。用户可在设置中自行选择。

▲ macOS 将屏幕角落设计为快捷按钮

类比 Windows,任务栏的最右侧、屏幕的右下角有 “显示桌面” 按钮。Win11 中,由于开始菜单被移动到任务栏中央,屏幕的另外三角被闲置。

▲ Windows 忽视了屏幕的角落

回到 macOS Dock 栏,它若只是一个 App 快捷启动器,未免浪费了屏幕底部的宝贵空间。它由三部分组成:

除了用户自行置于 Dock 栏的 App 外,正在运行的 App 也会显示在 Dock 栏中,这与 Windows 的任务栏相同。不同的是,最近使用的 App 会保留在 Dock 栏中,而其最右侧能固定文稿、文件夹等非 App 的对象。

▲ 用户可拖拽文字于 “邮件” 图标上以快速创建邮件

▲ Dock 栏的文件夹可直接展开,且支持文件拖拽

令人遗憾的是,Win11 的任务栏惨遭史诗级削弱。先不说它不支持展开文件夹等功能,拖拽程序到任务栏以创建快捷方式这种基本操作也不行了。希望这只是微软尚未修复的 Bug。

▲ 想固定程序,只能从菜单中选择

二、希克定律 Hick’s Law

界面中的选项越多,用户的决策时间越长。

聊完菲茨法则,相信各位对 GUI 的设计思路有了大致了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希克定律。1952 年,来自英国、美国的心理学家 William Edmund Hick 和 Ray Hyman 通过统计刺激数量与人类反应时间的关系,建立了以下数学模型:

根据这项研究,其实任何人都有选择困难症。即使你心中有明确的目标,过多的选项会分散大脑的注意力,进而让一个简单的操作耗时更长。各位家友不妨看看下面两种页面,你喜欢哪一个?

操作系统中,最容易变乱的地方莫过于弹出式菜单。先不论其中的系统内置功能你平时用不用得到,随着 App 的安装,越来越多的无用功能被塞到菜单里。macOS 和 Win11 的方案很简单:把多余的选项放进二级菜单。

改变菜单布局并不难,减少软件中的按钮就不容易了。简约不代表简陋。削减软件的功能也许能满足希克定律,但会让用户不得不花时间重新学习新的使用逻辑。macOS 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以“访达” 为例,这个苹果版资源管理器的界面十分简约:

  • 窗口顶部的工具栏提供了有限的常用功能

  • 屏幕顶部的菜单栏则提供了完整功能

相比 Win10 的 Ribbon 功能区,Win11 资源管理器的顶栏也如 macOS 般仅提供一些常用功能,可谓一目了然。但 Win11 并没有常驻菜单栏,砍掉 Ribbon 的同时,微软也砍掉了某些功能,比如 “卸载程序”“设备管理” 等。

▲ “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此外,macOS 的 “访达” 支持自定义工具栏,毕竟常用功能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希望 Win11 也能跟进这一特性。

▲ 如果按钮太多,macOS 会根据窗口宽度自动隐藏一部分

三、完形法则 Law of Prägnanz

人眼能从复杂的图像中分辨简单的图形,而简单的图形会比复杂的图像给人更深的印象。

简约的设计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过多的选项会拖累用户的思考,App 窗口的形态本身也决定着用户的注意力。1910 年,以匈牙利心理学家 Max Wertheimer 为代表的研究者组建了 “格式塔学派”,意在解释人类是如何处理视觉信息的。举个例子:

仔细观察 A~D 四幅图,你不难发现:三角形、圆柱形、球形与蛇形。这些图形并未出现在图片中,而是大脑从视觉信息中提取出的轮廓让你产生了错觉。

换言之,人类天生具备将眼前的事物归纳为基本形状的能力,因此越是简约、规则的图形越易于记忆、理解。下面这两张地图,各位家友喜欢哪一张?

▲ 完形法则的内容有很多,此为其中之一

应用程序的窗口化可以说是现代 GUI 的立身之本。典型的窗口一般有以下几个元素:

标题栏位于窗口顶部,菜单栏位于标题栏下方,滚动条位于窗口边缘,状态栏位于窗口底部,它们的中央便是用户界面。

虽说每个窗口元素都有各自的用处,但用户真正关注的是窗口中央的主界面。周围的元素越多,用户的视觉体验就越割裂。遵循完形法则,优秀的 GUI 设计应当将各个元素融合、简化。macOS 便是如此。

  • 标题栏与工具栏合并为一行,菜单栏独立于窗口,置于屏幕顶部

  • 顶栏与主界面间无分割线,页面滚动后呈现遮盖效果

以上设计提升了 macOS 窗口的整体感,每个元素都成为了主界面的一部分。这不仅能提高屏幕的显示效率,也让用户更易抓住窗口的焦点。这种简化窗口的设计趋势同样能在 Win11 中看到。

▲ 新版的 Edge 与 Safari 浏览器均添加了隐去标题栏的显示模式

不过,Win11 的设计师们虽有简约的审美意识,但落实时不如 macOS 彻底。无论是新版的资源管理器,还是前卫的 UWP,它们的窗口乍看过去也是一体的,但标题栏、工具栏仍分别占用着空间。

▲ 按钮间有不可交互的较大留白

此外,Win11 的设置中虽提供了 “隐藏滚动条” 的选项,但该设置仅在 UWP 中有效。这导致在页面无需滚动的场景下,滚动条依然占据着窗口边缘。

▲ 常驻的滚动条破坏了窗口的对称性

四、雅各布法则 Jakob’s Law

用户使用某个程序的习惯必然受其他程序影响。

聊完以上 macOS 与 Windows 的设计差异,有人可能会说:“你比来比去就只有桌面、文件夹这几个场景,有谁整天盯着桌面看?” 的确,优秀的 GUI 单靠 Dock 栏、任务栏、菜单栏是支撑不起来的,应用程序的表现才是关键。

来自丹麦的人机交互学家 Jakob Nielsen 曾指出:优质的用户体验源于界面的一致性。理想情况下,所有软件都共享一套 UI,于是用户只需学习一次就能上手所有软件。而作为平台的提供者,苹果、微软显然得先统一自己的设计语言。macOS 在这方面的表现令人满意。

▲ 新应用代表:访达、Keynote、音乐

▲ 旧应用代表:系统报告、磁盘工具、字体册

不难看出,透明的边栏和融合的顶栏已是 macOS 应用的标配。菲茨法则、希克定律、完形法则融入了整个平台,而不仅仅是个门面。

至于 Win11,我姑且乐观地认为细节处的不一致在未来会逐步修复,但微软随意改变设计语言的做法令人生厌。

▲ 三种不同的工具栏共存

▲ 三种不同的标题栏透明材质共存

至于带着自己的设计语言登陆 macOS 的第三方应用,macOS 的全局菜单栏成为了 App 间的共通点。无论是使用 Ribbon 的 Office 全家桶,还是使用下拉列表的 Chrome,它们至少在菜单栏处与 macOS 原生应用一致。

▲ 苹果强制开发者适配全局菜单栏

五、美学 - 易用效应 Aesthetic-Usability Effect

用户总是将美观的设计视为更实用的设计。

作为本文的压轴,请各位家友思考一件事:倘若有个用户,它从不使用微软、苹果的第一方软件,而全部采用跨平台的第三方软件,那 macOS 与 Windows 对它而言有区别吗?

跨平台的软件通常会采用相似的界面以减少开发成本和用户学习成本,此时操作系统的类别似乎无关紧要。不过在 1995 年,两名日本研究员 Masaaki Kurosu 和 Kaori Kashimura 在研究 ATM 机的界面时发现,对于功能完全相同的两个程序,用户会认为 UI 美观的那个功能更强大。同样的事也在 macOS、Windows 间上演。

▲ 第一个例子是傲慢的微信。作为中国人最常用的软件之一,PC 端的微信显然没有使用微软原生的 API,更新至 Win11 后仍保持直角窗口,列表的滚动也不平滑。而 macOS 端的微信简直不像出自张小龙之手,实时模糊、深色模式一应俱全。

▲ 考虑到腾讯的程序员偏爱苹果,我们再看看友商微软的 ‍Outlook。Win11 中,Outlook 终于用上了 Fluent Design,但云母材质并未实装,纯白的底色略显单调。令人费解的是,Outlook for macOS 先行一步用上了满血的 Fluent UI。不愧是‍苹果最佳开发者!

再看看专业软件 Prism 8。也许是 macOS 的原生 API 很好适配,如此一个功能大于美观的软件在 macOS 端使用了毛玻璃、云母等视觉效果,而在 Win11 中几乎没有装饰性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弹出式菜单的实时模糊效果在 macOS 中也是全局的,你能点出的菜单都是相同的样式。

结语

不知有多少家友看到了最后?一口气阅读这么多内容,真是辛苦各位了。综合来看,macOS 与 Windows 到底谁更好,我无法评价;不过 macOS 始终会是更漂亮的那一个吧!功能与审美并重,易用与好用兼备,这才是消费者想要的操作系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