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农历腊月二十三,满屏喜气贺小年。无论...

今,农历腊月二十三,满屏喜气贺小年。无论天南地北,华夏一脉,皆此风俗。

只不过,有些地方是腊月廿三,有些地方是廿四。据说,船家是廿五的。更有将除夕前晚说是“小年”的。总之,年味道,渐来兹。各地即便风习时日略异,过年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见到宋时范成大有一首《祭灶祀》,则将例俗的日子定在腊月廿四: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想来前人作诗,无论如何赋比兴,不会为了押韵,将所言所咏之事的史实性,改动或者将就。

所以,这是小年敬灶君,时在二十四的一个重要文学例证。

在我老家,农历腊月廿三,就是送灶日子,刷尘,敬菩薩,“上天言好事,下界言好事”,是否一定呼为“小年”,小时候的记忆,模糊了。

六、七岁光景,到了送灶日子,跟在伯祖父(老家称为“二爹爹”)后面当下手,接接拿拿,刷尘是大活计,掸尘是小活计。敬灶老爷的仪式,印象中不太隆重,但那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红对子,一定要贴到灶龛上去。什么供品,记不分明。至于用于封住灶老爷嘴巴的芽糖,也只是后来课本上读到,强调了下界芸芸众生“糖贿”灶君的心思。至于灶老爷升到天庭之后能否真的甜言蜜语,糊弄玉皇大帝,真的降下福祉到每家每户的门头,噫吁兮,邈乎远哉!

孩提时代最关注的是,过节过年,有得吃,吃好的,如是而已。

其实,唤做小年也罢,送灶日子也罢,菩薩所受的供奉,旧时岁月,也就那等“俭约”,我辈的巴望,沾溉甚少,馋水甚多。

即便书上说的芽糖,在我们那边的乡间,是一种“斫糖”。

叮叮铛铛,走村串户的糖担子,敲着诱人的家什,停下来,围上孩童的脑袋,用牙膏皮之类,换那既可以封灶老爷嘴巴,更可以咽下自己馋唾的“斫糖”。斫糖者,如圆饼,上敷粉状,货郎一手持钝口刀铲,一手持小小锤棒,刀铲切处定大小,锤棒声声斫下来,所以名唤“斫糖”,是有道理的。

春秋几十载,吾已鬓毛衰。但“斫糖”担子清脆的叮铛声响,一旦想起,犹在耳边。时光穿越,便成了不老记忆。

而今送灶,厨房的格局,连给灶王爷贴副红对子的地方,皆付厥如。心中有此祷念,但愿可借微信,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到云上去。一切付诸虚拟,一切缠绵回忆。

于是,点一炷香,让袅袅烟起,寄我遐思:灶君往还须臾间,“斫糖”滋味甜复甜,小年过后大年到,人世烟火报平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