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泛舟之役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考大家个典故:泛舟之役说的哪两个国家的战争?
我知道百分之七十的人肯定答错了。泛舟之役根本就不是战争,到底是什么,下文会解释。
泛舟之役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公元前650年,晋国公子夷吾靠秦穆公帮忙当了国君(晋惠公)。可他当了国君后,马上就反悔当初许下的诺言,不打算送给秦国五座城池了,理由是他本人虽“同意”送,但大夫们坚决不同意送。
这事很有点像诸葛亮的哥哥向刘备去讨荆州时的场景,刘备“同意”了,但关羽不同意。据路秀社援引相关砖家考证消息,刘备乃是晋惠公转世。
秦穆公很生气,后果不太严重。他为人厚道,也没过分追究此事,但从此他对晋惠公就有了很深的成见。
两年后的冬天,晋国不幸发生饥荒,于是决定向秦国去买米救急。
求购信送到秦国,秦穆公犹豫不决:卖还是不卖?卖,晋国欠秦国良多,就冲晋惠公为人,真心不想卖给他;但如果不卖,晋国很多人就要饿死,从道义上来讲自己理亏。
贤臣百里奚说:“任何国家都可能会发生天灾,我国恐怕也避免不了吧。灾难来临总要靠互相帮助挺过去的。虽然晋惠公很可恶,但晋国百姓却是无罪的。卖吧!”
于是秦穆公决定抛开对晋惠公的个人成见,卖粮给晋国。因晋国人口众多,需要的粮食不少,秦国粮库都几乎搬空了。
渭河和汾河上一路都是运粮船只,从秦国首都一直排到了晋国首都,八百里连绵不绝,尉为壮观。历史上把此次运粮称为“泛舟之役”。
这次卖粮,体现了秦穆公不念旧恶爱民如子的仁义胸怀,从中也能看出,秦穆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绝非幸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故事还没完。
第二年冬天,秦国也发生了饥荒,于是向晋国去买粮。
可出乎秦国意料的是:晋国不卖!
起初,在卖与不卖的问题上,晋国群臣也是有过激烈争论的。
比如说,大夫庆郑和韩简就坚决主张于情于理都要卖粮给秦国。
可是另外有个叫虢射的大夫却说,我们许给秦国的五座城悔约,秦国早就恨死晋国了,哪怕现在我们卖粮给他们,他们会消除对我们的怨恨吗?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说先前答应送给秦国的五座城池是皮,那么粮食是就是附在上面的毛,送给他们的五座城都反悔了,也就是皮都没了,那卖粮食还算个P啊!
好像挺有道理的呢!
晋惠公本就是个不讲信义之人,最后决定:不卖!
老话说得好,事不过三。你晋惠公再三再四欺骗秦国,秦国也不是由得你欺负的。
于是秦穆公终于发兵攻打晋国。此次战争,于秦而言虽是主动入侵,但事出有因,士气高涨;于晋而言虽为反侵略,但晋错在先,士气低落。
经过一番激烈战斗,秦军在韩原这个地方把晋惠公抓了。后来多亏秦穆公的夫人——也就是晋惠公的姐姐——以死相逼,秦穆公才没把晋惠公杀掉,放他回国了。
不过晋惠公也结结实实地吃到了不讲信义的苦头:不但吓得半死,还颜面尽失。此外,一双子女还被迫送到秦国分别充当人质和丫环。恐怕此时的晋惠公已是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