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59,叶榭的渡口
《叶榭志》卷十五《交通运输》,第一章水路客运一节提到:
叶榭水上运输业先于陆上运输。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绍兴人李根祥脚划船来叶载人运货,不定期运营于叶榭、亭林、张泽、松江、闵行之间。
之后叶榭水上航运蓬勃发展,黄浦江、叶榭塘、千步泾、肖塘港上各种船只来往如梭,和我记忆中老家的水上交通类似。1976年车亭公路、沪卫铁路通车,次年水路客运航班全部停航,其间整整九十年。
在渡口一节,记录了叶榭曾经有过的一些黄浦江上的渡口,由东往西如下:
彭家渡:位于东勤村彭家角队,渡黄浦江,北为闵行区马桥镇。元至正年间,为浦北香客至叶榭镇水月庵进香而设。
彭家角村,感觉本村房子是这一带最好的
千步泾节制闸
千步泾汇入黄浦江口,右前方的斜拉大桥是闵浦三桥,去年10月份刚通车
彭家渡可能在这个位置,现在是货船码头,对岸是上海重型机器厂的专用码头
铁锚沧桑
彭家渡往西的岸边没有路,大概400米,我推车加扛车,从杂草中穿了过去。
等我回到好路上,骑上车,加速到28公里时速,发现行驶中的货轮与我的速度差不多,那就是15节的航速,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的最大航速就是15节,还没有好的战马快,怎么会给清朝的高官(如耆善、林则徐等人)以巨大的震撼呢?
韩仓渡:位于今堰泾村周西队,渡黄浦江,始设无考。相传八仙途经,地裂禾枯,韩湘子以哨笛引东海蛟龙吸此处浦江水降雨,五谷丰登,粮满囤、谷满仓,里民遂称“韩仓渡”以示纪念。20世纪60年代起渡客稀少,遂停。
此渡应该在堰泾港汇入黄浦江口的东侧,今天根本看不出任何渡口的痕迹。堰泾村东北,清水江之西,原称周家里,对岸是韩湘水博园,建了一个韩仓,我怀疑韩仓渡是在北岸,那么浦南渡口的名称是什么?
堰泾港的港字纯粹多余
堰泾口对岸是韩湘水博园
三角渡:位于今堰泾村川塘下队,北为车墩镇境,渡黄浦江。此渡处浦江北弯,南岸有三角形塘滩,故称“三角渡”,又因浦北有女儿泾小浜,又称“女儿泾渡”。北岸置手摇木渡船1艘。1976年,松浦大桥通车后废。
川塘下,可能是叶塘下之误。女儿泾渡,应该是北岸渡口。在春申江开通之前,女儿泾与堰泾可能是同一条河。沪语中,堰字缓读为“御儿”的音,“御儿”急读为堰的音,女儿泾以前叫御儿泾,附会《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的记载。
对岸的女儿泾口
得胜渡:古时为官渡,称夕阳渡。位于今堰泾村渡船浜队,渡黄浦江。北为松江区车墩镇得胜村。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犯境,总兵汤克宽率部于此处浦江破敌获胜。对江盐铁塘改名“得胜港”,小集镇改称“得胜镇”,渡口亦改称“得胜渡”。
渡船浜队位于叶榭塘口,此处的河岸可能与明清时代不同。和韩仓渡类似,得胜渡应该是北岸渡口的名称,南岸渡口不知何名?原先的东勤路轮渡站可能就在这儿。
对岸才是得胜渡,这边是原东勤路渡口,现在是钓鱼者的乐园
东勤路轮渡站的遗迹还在
得胜渡,在奉城高桥的传说中出现过。叶榭本地的传说类似:
一次乾隆皇帝南游,当船到叶榭塘口时,看到黄浦江南岸不远处古树参天,楼榭高耸,就问手下人那是什么地方?答曰:“叶榭。”乾隆听后喜道:“叶榭叶榭,叶榭不谢。”随后又手指北岸问是什么地方?答曰:“得胜。”乾隆说道:“得胜不胜,班师回朝。”随从遵旨回船而去。
这个传说可能是为了说明一点:叶榭至今不失繁荣,而对江的得胜小集镇越来越小,至今没有大镇的样子。但不知为何都有“得胜不胜”的奇怪说法。
松浦大桥到千步泾口的地图
过叶榭塘(节制闸和船闸)桥,塘西是团结村,曾经叫大桥村,塘西200米是松浦大桥。桥东侧有一个码头,已废弃。桥西侧100米是水务部门的码头,水文监测船停泊在码头上。这二个码头应该是后期建的,与《叶榭志》记载的渡口无涉。
紧靠松浦大桥东侧的铁路桥
大桥东侧的码头
水文船专用码头
漯水渡:位于今大桥村横浜队,渡黄浦江。北为华阳桥镇长楼村。相传三国时已设渡。为叶榭里民及亭林、庄行、邬桥等地乡民去松江主要渡口之一。古为兵家必争要地,唐五代十国时,吴越国与吴国曾在此大战,吴越军败守。古时此处浦中有水獭,夜有獭水声,初称獭水渡。因部分胆小渡客怕水獭翻船,改由他渡过江,故改名“漯水渡”。解放初南岸渡船停。北渡船延渡至金家湾。
绕过水文监测站回到江边,继续向西,约800米,是G15过江大桥,再往前200米是横浜,一条很小的河,此地河名前的横与竖,以黄浦江为基准,与黄浦江垂直的称横、平行的称竖。
漯水渡应该在横浜口旁边。漯是多音字,一读[luò],与落同音;一读[tà],与獭同音。志书里的因果关系可能有误,应该是改名漯(落)水渡在前,改由他渡过江在后。但獭、漯都不是常用字,文人才有可能分辨不同的读音,这个改名比较雅致。
G15大桥
横浜桥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与吴越国的分界线在无锡和苏州之间,基本维持在今天的望虞河一线,吴国从来没有占领过姑苏城,更不可能越过姑苏,与吴越国在遥远的松江之东交战。
漯水渡一战,吴越军九员参将阵亡,葬于镇西300米处。因是九员参将之陵园,故简称“九参园”。
参将是15世纪时明朝首设的官制名称,是中级军官,相当于今天的营团级。显然吴越国是不可能有参将参战并阵亡的,但九参园确实存在过的,在车亭公路西侧的中原路口,还有九参园桥留存,尽管陵园早已湮灭在农田之中。
漯水渡之战,有可能发生在:元灭南宋、或者朱元璋灭张士诚、或者清灭南明的战争中,比较大的可能是清军进攻南明的战役,当时松江一带的明军与民间义士奋起抗击野蛮的满清军队,大小战役无数,非常惨烈。战后当地民众收殓阵亡明军的遗骸,设墓冢建陵园,但已是女真人的天下,只能托言为吴越国的阵亡将士。
再往西,过南泖泾到紫石泾,还有几个渡口,属于张泽镇,《叶榭志》2000年出版时还没有合并到叶榭镇。
南泖泾口
紫石泾口
这一段江面有弧度,流速减缓,比较适合钓鱼,岸边钓鱼者一字排开,颇为壮观。我正好遇到一个兄弟很兴奋地钓上一条七八斤的大花鲢,据其他钓鱼者说,这是比较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