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进笔记】读余华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

感觉的魅力

——读余华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

文、柴进

周末在家,有些放松,就读了一本小说。余华的《我胆小如鼠》是一本不厚的书,作家出版社出版,三个中篇的合集,周六读了第一篇《我胆小如鼠》。
小说写得很简单,主角“我”名叫杨高,这个名字其实也寓意了故事的发展,一个性格有些懦弱、不善于争斗、不跟任何人产生矛盾的老实人。
小说只写到他参加工作,重点是中学时代,一个听从父母安排、什么也不敢做、连鹅都害怕的老实人,被老师称之为“胆小如鼠”,于是这个称号一直伴随他长大。
与他形成对比的,是对他很好的一位老同学吕前进。这位胆大的同学却也有胆小如鼠的隐藏一面,当“我”察觉吕前进的隐藏一面,矛盾也就来了……
余华的文字很细腻,青少年时代一直是他比较重要的题材,他也擅长把记忆中那些少年情怀写成小说,这些小说基本上不涉及社会大事,也就注定没有什么深度。主人公若是放在时代大局之中,就会有历史感,很可惜这个中篇小说没有,完全是青少年的情怀作祟,好看,但内容略显肤浅。希望后两个中篇会好一些。
周日读完了全书。后两个中篇《夏季台风》和《四月三日事件》,如同上一篇《我胆小如鼠》,同样也是以少年的视角展开故事,还是先锋派的叙事,文字中充满各种感觉,故事性并不强。
这两个中篇小说中,《夏季台风》故事背景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主角始终关注地震检测仪,但最终等来的是夏季台风,文革的时间段作为背景被有意识地模糊了,读者能看到的,是一个固执的少年的一举一动,以及他的老师及家人的活动。如此一来,完全没有《活着》那种魅力了。《四月三日事件》使用了特殊的第三人称叙事,他看到了什么?他要去哪里?似乎一切都是奇奇怪怪的,被刻意神秘化的所谓“四月三日事件”始终没有说明白,这也是意象派小说的传统叙事方法。有如传统的中国画,大片大片的留白成为想象的奇特空间。
这种属于感觉的写法自然有它的特殊魅力,可是却又过于小众,很难有大叙事之风。纵观余华的作品,可以说都是“精品”(小众的精致作品)。
小说越来越精英化了,于是受众面越来越窄,难怪读者会越来越少。
如果不是余华的名气所在,主动买这种风格的书的人会有多少呢?不过,我是挺喜欢这种风格的。
三个中篇,三个少年,都充满着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与不安,似乎经历错不了多少。
一声叹息……
顺便说一句,书的封面上,余华两个字是韩美林所题。

读完要点一下在看,谢谢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