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有机更新背景下城市“边角料”空间的再利用

01

什么是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又名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常呈斑块状分布在城市中。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是在1963年5月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的。它的原型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现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因为人们发现,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和办公区,很难去平衡高强度开发标准和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所以口袋公园应运而生。

02

口袋公园的空间特点

从城市更新角度来看,口袋公园具有很大优势。

随着城市更新的进行,口袋公园的理念也再次被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是如生命体一样有机联系,和谐共处的。城市建设需要顺应城市肌理,采用适当规模,合理的尺度,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究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使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

口袋公园正契合了城市更新在微观层面的需要,具有设计可操作、模式可复制、功能可复合的特点。

(1)设计可操作

在城市公园规划时,尺度往往是最难把握的。口袋公园在微观的层面上,从人的需求出发,将城市中的 “边角料”空间,打造成一个更有“弹性”的空间,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美国 佩雷公园

佩雷公园1967年建成,1999年重建,作为世界上首个口袋公园,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公园三面环墙,一面向大街开放,占地面积仅390平方米。在内部空间上,它采用了跌水、瀑布、树阵和移动座椅等设计元素,两边的墙壁上覆盖着浓密的常春藤,从远处望过来,光影斑驳。而后墙上6米高的瀑布则天然形成一道隔绝外部噪音的水墙,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久违地享受片刻的安静。到了夜晚,增加了光影效果的公园,更增添了一丝浪漫气息,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主体区域树阵广场,每间隔3.7米便会种植绿意盎然的皂荚树,给行人提供了尺度刚好的社交距离。

(2)模式可复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口袋公园相对于大型绿地系统,受限制于面积,功能上相互重叠,产生一种独特的效果。作为完整的公园绿地系统,口袋公园中的草坪、水池、行道、座椅、雕塑等,可以概况为绿化要素、水要素、步行道要素、服务要素等。其中除了步行道这一必须要素外,任意两个或者多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便会产生不同功能的口袋公园。这种模式,很容易复刻。

上海 永嘉路口袋广场

永嘉路口袋广场位于上海老城核心区,周边分布着众多老住宅区,街道尺度宜人,绿树浓密,沿街多为生活配套小商业,生活氛围浓郁。

改造后的广场,建筑面积155.45平方米,沿街宽约18米,纵深约40米,空间呈口袋状,由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完成。整个公园由敞廊围合的小广场,由休息区、展览区和咖啡馆所组成。

(3)功能可复合

口袋公园因为组成要素的多变,会产生更多更自由的功能空间,因此可以满足更多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的群体利益,它的服务功能往往因地制宜,工作的人需要办公楼下的绿地进行放松,社区内的老人需要楼下的乘凉,医院的病人需要自然带来的治愈功能,由于使用群体的不同,衍生出来的功能叠加会产生新的效应。

上海 新华路口袋公园

新华路口袋公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上,道路两旁布满高大茂密的梧桐和绿树掩映的洋房,因此被誉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场地是新华路上两栋建筑之间一个长22米、最宽处不足4.2米的弄堂空间,由于面馆拆除而闲置。

在内部弄堂两侧墙面上设置了镜面不锈钢系统。两边的镜面系统将无限反射中间的小花园,当人从中走过,仿佛步入一个无限的自然花园,从而带来一种在城市中很难得的体验。

其中部分镜面则可以翻转,用作信息、视觉艺术展示,让整个口袋公园摇身一变为展览空间。

03

口袋公园的发展展望

口袋公园在城市更新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分为以下三点:一是缺少足够舒适的活动场所满足人们游憩行为,在景观等要素布置时并未从事宜人的角度出发;二是盲目照搬照抄,缺乏科学性的布局,植物、坐凳过于规整;三是建成后缺乏定期的维修,破坏程度高。

如何更好的规划和管理口袋公园?一是应该注重公园的综合效益提高。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模式,实现口袋公园的循环发展;二是创新元素融入,实现口袋公园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三是完善公园评价体系,做到公众参与与管理相结合,做到真正符合城市更新发展和满足市民需求。

END

参考文献:

[1]陈婷婷,王东玮,施富超,孙宝腾.我国口袋公园研究及应用现状[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2):81-83 149

[2]张文英.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J].中国园林,2007,23(4):47-53.

[3]宋若尘,张向宁.口袋公园在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1):139-14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