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认知陷阱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知识多、智慧少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01
关于什么是知识,苏格拉底用隐喻的手法给出了答案。
我们得出了知识的基本定义。
我们知道,无论获取何种知识,我们的认知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观点真实、意见正确),并且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看似简单的一个定义,其实不容易。
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在阻碍人们的认知。
02
首先,是触手可得的信息带来的困境。
信息不等于知识,这已经是一个共识。
然而许多人都太容易被近在指尖下的信息所诱惑和迷惑。
他们忘记了,甚至根本就不在乎,什么才是可靠的知识。
同时也根本就不在乎,如何寻找真相。
然而,理性、真实和思想自主,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被虚假的信息迷惑的后果,就是失去思想自主性这样的人类基本自由。
03
现在最常用的认知方式就是借助Google、百度等搜索工具,在线获取知识。
“搜索认知行为”就是指我们通过网络验证机器来获取信息和知识。
这种行为简单、迅捷,我们已经对其产生了充分的信任感。
实际上,搜索引擎并不对信源的可靠性负责。
搜索即相信的态度,是一种接受型反应。
接受型反应是狗类、海豚和婴儿的认知方式——就是在“接纳”事实。
我们早晨睁开双眼,看到闹钟,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迟到了的时候,就是一个接受型反应的过程。
我们在生活中“下载”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被我们的感觉和神经系统处理成信息,这些信息代表着我们周围的世界。
接受型知识不是“智慧”。
这种认知方式不要求你知道自己知道,甚至不要求你学会拼写“知识”这个词。
04
我们并不批判接受型反应。
在默认情况下,我们很信任自己的接受型机能,比如视觉或记忆力。
即使知道自己的视觉、听觉和记忆可以而且的确会误导我们,我们也离不开这些感知能力,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接受型反应缺少反思过程,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属于自动无意识行为。
它包括快速的情境评估、自动监控及自动干涉过程。
在许多情况下,这是决定我们的信任感是否可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应对日常繁杂事务的方式。
05
在信息时代,我们所有的生活空间就像是一座无边无垠的图书馆。
馆内藏书无尽,从政治理论到粒子物理,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在某种程度上,图书馆似乎让知识触手可及,世界的真理尽在掌握。
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图书馆就是你的全部知识来源。
你无法逃离它的包围,无法寻找独立的检验途径,只能借助图书馆内的信息去核实书中内容的真伪。
06
你可能会想起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缸中之脑的思维实验。
缸中之脑的哲学问题可以表述如下:你可能只不过是一个连接到计算机上的脑体,而计算机设定的程序让你误以为自己有一个躯体,而且正在读着这本书(并且在思考缸中之脑的问题),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这样的一个脑体呢?
如果真的是这样,世界就只是一个为你营造出的幻境,你所知道的一切几乎都是假象。
这就是被称为怀疑论的哲学立场。
怀疑论者的基本思想是,我们永远不知道眼前的现象是真是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找寻真理,要么嘲弄真理本身。
不过,笛卡儿认为,即使是恶魔或是实验室里控制缸中之脑的邪恶科学家,也不能完全蒙蔽我们:如果你已经存在,他就无法诱使你想象自己不存在。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在其他事情上似乎都可以受到欺骗。
如果幻境臻于完美,还有什么体验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当前的体验只是虚幻的呢?
被海量信息包围的人类,又何以摆脱互联网带来的个人理性的碎片化,以及网络困境呢?
07
我们所面临的不只是个人理性的碎片化,更可能是公共理性的丧失。
在碎片化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处于与他人隔绝和脱离的状态之中。
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彻底隔绝。
见面说话也好,写信、发电报、敲键盘也罢,无论是博客、微博、微信,人际交往总还是人际交往。
所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相互隔绝的个体,而是相互隔绝的部落。
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非常容易地找到“谈得来”的朋友,结成“志同道合”的团体,形成一个个隔绝的“部落”。
信息传播的“部落化”会对人们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让人们在自我限制的范围内,只选择与自己相同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
这使人们更难克服自己的轻信和盲从,从而无法具备民主社会的公民所需要的那种公共理性。
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公共理性的丧失。
08
杜威曾经说过,只是思考,但不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不是充分的思考行为。
我们需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让别人充分了解。
这时候,思想的力量和缺陷才会显露出来。
为了交流,思想必须有所规范。
规范要求我们以别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自己的想法。
一个孤独存在的人很难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反省,也不可能从中总结出清楚明了的意义。
同样,在一个个趋同的部落里,我们就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
09
并且,我们会面临信息瀑布压倒性的冲击。
当人们接连跟帖或发表意见时,就会产生信息瀑布。
一旦初始观点形成规模,就会压倒或改变后来的观点。
后面的人一般会选择从众,从而抛弃个人判断。
如果很多人在你之前发表了某种意见,而他们又都在你的“社交圈内”,你就很有可能跟随他们的观点,至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信息瀑布这一概念人们并不陌生。
自从有了暴民,暴民思想就在发挥它的黑暗魔力。
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人人都从桥上往下跳,你会跟着跳吗?”
你肯定希望并认为自己不会跳,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你会跳。
我们不仅追随他人的行动,而且总是相信别人相信的东西,即使在不该相信的时候也依然相信。
10
让我们回到对知识和真理的定义与探索。
我们可以看到,阻碍人们获得真理、得到真正的认知的,正是人们所热爱的东西。
无论是信息洪流、搜索引擎带来的理性碎片化,还是封闭部落、信息瀑布带来的公共理性的丧失。
确实,真正的知识来自我们的亲身观察,或借助我们的记忆、理性推理等来获得。
而真正的智者应当身体力行:他们从“事物本身”汲取知识,对于别人的既有意见,他们会基于自己的观察和批判性思维做出推理。
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把每件事情都探个究竟。
如果只有亲自探究出的事情才可以称得上是知识,那么我们可就知之甚少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严重互赖的。
虽然有些信息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我们的推理和观察进行验证,但是我们不能总是依靠这种方法来学习。
我们都是有限的生物,拥有有限的生命。
我们无法对一天中的所有信息都进行查验,更不要说一生中的所有信息。
因此,虽然信息瀑布、谣言和愚昧的确像野火一样蔓延着,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Google这种认知方式,我们也不应当停止从别人那里学习知识。
我们不要做一个求知的隐士,你不必扔掉你的iPhone或停用微信。
我们在对待网络信息时必须极度小心,不要盲目相信Google的搜索结果。
这就足够了。
▼ 知识多、智慧少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