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做事方式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因为在每一个组织理性的外表下,潜伏的,是人类精神的本质。
【每日一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小国寡民》
根据《韦氏新大学词典》中的定义,文化,指的是一种:
包括思想、言谈、行动和人造物品的人类行为的综合形式。
并且,依赖于人们的学习和传递知识的能力向后代传递。
而根据麦肯锡公司的CEO马文·鲍尔的说法,又有了一个更通俗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我们做事的方式。
正如国家、社团以及所有的人类组织一样,企业不止是一个实体。
更多的,它是一群人共同的想象。
他们相信这个想象、分享其中的传统和信念。
从而形成一个虚构而又切实运转的体系。
实际上,企业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
它是人的机构,而不只是豪华建筑、财务利润、战略分析或者五年规划。
一个企业真正的存在,在于员工的头脑与心灵当中。
相较于企业组织结构及战略等这些“硬性”要素,企业文化总是被认为太过柔性。
因此,企业家、管理者和研究者们对它的态度,往往是在理论上“重视”和“强调”。
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却又经常忽略。
企业文化建设因为没有很多可量化的标准,总是显得无处着力、没有抓手。
所以,它经常被认为只是贴在墙上无关痛痒的标语。
或者印在员工手册第一页象征性的文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如对自己的认知一样,人类对企业的认知也正在发生变化。
人类曾经以为自己是理性的生物,这一点经济领域尤为明显。
经济是关于决策,经典经济学就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而创建的。
但随着脑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日益加深。
另一方面在经济领域,理性人假设所遭遇的危机,使得行为经济学逐渐兴起。
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性只占了人类决策的一小部分。
不仅如此,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决策都是这样。
最新研究表明,所谓“非理性”决策只是一种说法。
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决策都是基于情感的。
无论是“理性”的决策还是“非理性”的决策。
其区别并不在于是否调用情感。
而在于占据上风的情感是倾向于长远利益还是短期利益。
拿一个很小的,大家都在遭遇的生活中的事情为例:早起。
有一部分人会采用“理性”决策,坚持早起,让这个好习惯持续养成。
另一部分人则会采用“非理性”决策,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第N次起床失败”。
大家通常认为,前者是理性的,而后者是非理性的。
实际上,真正决定是否起床,都是基于当时的情感。
如果当时的情感更积极、更自信,自尊水平更高。
那么,他就会显得更自律,从而“起床成功”。
反之,如果当时的情感更消极、更挫败,自尊水平降低。
那么,他就会显得自制力更弱,从而“N次起床失败”。
由此带来的正向反馈,会使得前者越来越倾向于轻松起床。
同时,由此带来的负面反馈,也会使得后者从挣扎到放弃。
所以,对人类自身的认知正在逐渐加深,而对企业的认知也是如此。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企业是人的组织。
如同远古时代的部落一样,起作用的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和广为接纳的信念。
它们在真正意义上支配着当代的企业组织。
而这些传统和信念,就是企业文化。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
人们总是,并希望未来也同样生活在一起,并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目标。
在企业组织中,无论是高层管理者、普通管理者还是员工,他们首先都是人。
所以,无论职位高低,所有的人同样是人类。
是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荒诞地既相信理性又相信灵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价值,希望与他人建立有机的联系。
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努力有意义,而且,能够创造出不同。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只是希望在企业组织中赚到钱。
人们更多地希望在赚钱之外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并且,希望自己属于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组织当中。
所以,真正的创业者相信强文化的作用。
他们相信,员工的生活和生产效率会随着他们的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认为自己的作用,是要在企业中缔造一个环境。
而这个环境,无疑就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在企业当中,不仅要有各类可量化的指标和数字,更要关注到组成企业的人群。
因为在每一个组织理性的外表下,潜伏的,是人类精神的本质。
▼ 缔造一个环境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