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之气”是什么气?今天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男人/女人?|热点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1月28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从四方面给予了答复: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其中提到“阳刚之气”的在第一部分:教育部将要求各省、校加大《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力度,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同时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
这一答复被公开后,迅速冲上热搜。原因无他:一些网友不干了,对政协委员的提案和教育部的答复提出了不同意见。在一片热火朝天的讨论中,连@央视新闻这个大V都站出来发表评论了。一时间,多方媒体、大V和网友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发表观点。小编大致归纳了一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支持派
主要来源:传统人士网友
主要观点:男人就该有男人样!
代表性声音:“我觉得这个没毛病啊,男人就是要有阳光之气,包括身体素质,也包括有责任心、有担当、有承受能力抗压能力等等。”
中间派
主要来源:传统媒体、部分知识阶层大V等
主要观点:无需片面追求单一性别的“阳刚之气”,教育应该以塑造全面、健康的人格为目标
代表性声音:@央视新闻:“如何理解‘阳刚之气’?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身体和心智一并健康成长,才是最该被关注的。”
2
3
反对派
主要来源:年轻网友、部分知识阶层
主要观点:都2021年了,性别刻板印象该被淘汰了
代表性声音:“为什么男孩要防止女性化, ‘女性化’是一种劣等基因吗?男孩不阳刚就该被‘防止’被‘治理’吗?性格柔弱、自卑、胆子小的男生,就该被歧视吗?”
网上的声音已经很多了,唯独缺少来自教育第一线——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们的看法。圆桌小编为此专门邀请了几位北京的中小学校长、老师,尤其是男校长、男老师们说说他们的观点。
——关于现状
小学科技教师David(男):
小学里“女强男弱”很普遍。
现如今的男生比较缺阳刚之气,作为一位一线男教师,我是比较认同的。大家可以看到,在小学校园里现在普遍有个现象:女生比男生强,而且这个状态比较明显。无论是学习或是动手能力等多方面,都出现女强男弱的情况。就连下课后的“小打小闹”,男生的力量都比女生弱。举个简单的例子,学校升国旗,男主持人都不好找,而女主持人可以从好几个学生里面来择选,男生比较没法独当一面,平时这方面的练习和担当也少。而女生相较活跃、勇于表现自我。
所以,我觉得现在来提这个建议是有必要的,加强体育方面的培养,也有必要。普遍女生比男生“阳刚”,更有“男子汉气概”。男生阳刚之气的缺失,学校和家庭教育层面都得背责任。我的感觉是,和现今学校搞的活动也有关系。同样作为一个男生,小时候我们会玩一些更具“冒险”和挑战精神的活动,现在这类型的活动很少,男生现在也不爱干这些事,不好“动”,沉迷游戏很普遍。作为男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常常会注意和男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经常会和他们说,“你们要有绅士气概,男生就要有男生的气质和样子”。当然,男子汉不意味着鲁莽,而是有这一个性别应该有的绅士和担当。
——关于教育理念
丰台二中校长何石明(男):
“‘娘化’概念在中小学要慎用”
“娘化”现象这个概念在中小学要慎重使用,不能随便定性,不能以偏概全,整体学校的孩子都还不错,如果有,仅仅是个别现象,不宜夸大。
出现这种现象,跟教育、跟学生学习压力也有关系。比如说孩子的体育活动少,劳动量少,课业负担重,再加上劳动量少等有关系。另外,家庭中孩子受保护过多,家长替代过多,参与家庭事情少等也都有关系。再加上一些社会社会风气、电视节目、影视明星等的影响,都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要增加一些体育活动,增加户外活动,通过这些让孩子增加责任感,同时,学校不能过度的保护孩子,在安全教育方面,要对孩子进行更多的训练。安全是训练出来的,不是保护出来的,这样才能让男孩子学会多承担责任,变得伟岸。
小学校长coolong(男):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气质的权利”
我比较质疑的是,“现在的男孩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的说法是基于什么现实?是觉得现在的男孩子太没担当,还是觉得他们的举止女性化?应该先明确这一说法针对的是哪个痛点和问题。如果单从“没有担当或缺乏勇气”来说,那这并不只是男孩子的问题,应该是所有学生的问题,这是我们培养的孩子的核心素养问题,不应该分男女。如果说有阳刚之气是好的素养,那应该放在所有人身上都是好的,不应该分男孩还是女孩。我的观念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可以追求他们自己想要追求的气质。
教育倡导的是人性,而不是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可能老一辈人基于性别特点有一些固有理念,但不能歧视一部分有些偏女性化的男孩,甚至非把他变成男性化。未来世界,会是一个男女大同的世界。男性女性不见得非要固守在自己的所谓传统性别观里。
——关于措施
小学体育教师李老师(男):
“‘阳不阳刚’不是体育老师能解决的事”
一提起男孩子“娘娘腔”具有普遍性的话题,就认为教育主管部门难辞其咎,这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但我认为教育部挺冤枉的,因为这是社会性的、复杂的议题,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就能解决的。
但我也不完全赞成教育部的答复,不能把体育教师的作用无限放大。之前我曾呼吁过,学生体质健康的“锅”不能让体育课和体育教师背,男孩出现“娘娘腔儿”现象这事儿,同样不能都靠体育教师解决。
小学校长coolong(男):
“培养男孩应该是‘质’与‘文’的平衡”
对于男孩应该有什么气质这件事,我们老祖宗早就有定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的状态就应该是文质彬彬的,不能是“野”的状态,也不能光是“文”的状态,应该有一个很均衡的状态。用这句话去看待和反思现今的性别教育问题,一个有着高学识、品德兼修的男生会是什么样子?我觉得孔子这句话说的是对的:“文质彬彬”,提醒我们对男孩的培养应该综合地把握度的问题。
首师大附属房山学校校长景文忠(男):
“阳刚之气培养重在家校协同”
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的关键在家庭,家长要注意男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再小,父母也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能力基础上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去完成,哪怕孩子把事情做成四不像,在孩子没有求助的情况下,好与坏家长不去评论,只管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摔了或者打坏了物品。作为家长更不能总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啥都包办,这样会形成孩子没有主见的习惯。孩子的事情自己来做主,家长慢慢地坚持下去,就会看到孩子的笑脸,看到孩子自信、活沷的男子汉阳刚的一面。
同时学校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学校要做的就是理清立德树人总目标下,各年龄段应该培养男生哪些习惯,并与家长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研讨、确定原则及策略,形成详细计划,全员学习理解之后组织实施。总之,良好的家校合作是男生形成阳刚之气的保障。
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总园长朱敏(女):
“成长过程父亲角色不能缺席”
首先,家庭教养方式要转变。不要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孩子,要给孩子试错和锻炼的机会。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比如蹭破皮,划个小口子,家长不要过于紧张,要学会让孩子在试错的过程中保护自己。
其次,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这个角色不能缺席。父亲带孩子踢足球、玩打仗等游戏是妈妈无法替代的。这些游戏和运动是练就孩子不怕挫折、磨练男子汉气质的渠道。父亲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也会把男性的社会角色、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给孩子。
再次,幼儿园里女老师比较多。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不主张女老师像妈妈一样,而要像爸爸一样,不要过于细腻,要能帮助树立男孩子的“男性角色”。老师在引导孩子、评价孩子是否是好孩子时,不要以听话乖、规矩,懂事,不乱动等为标准,尤其不要束缚男孩子,要允许他们犯错。只要不是故意的,其实都不算错。社会也要提供有益的环境引导,建议社会上多一些阳刚的榜样形象。
最后小编想说:
活了几十年,也见过不少类型的男性和女性。有瘦弱、体育总不及格的男孩敢于劝阻欺负弱小的同学,也有大块头的体育委员不敢承认班里桌椅是自己弄坏的;有平时内向胆小的男人主动去承担同事都避之唯恐不及的艰巨任务,也有文静娟淑的女人说谎欺骗不眨眼;有女大学生参军报国梦想就是开导弹车,也有男人支持妻子工作自己成为优秀的全职奶爸。世界这么大,人性如此丰富多彩,如果我们的教育都只追求雷同的性别形象、相似的人格,世界该变得多么乏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