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病变]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影像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病例】
图1A~C男,45岁,右颈肿物3个月。
图1D男,52岁,回缩性涕血、鼻塞2个月。
图1E男,35岁,鼻咽不适4个月,双颈无痛性结节1个月。
图1F男,58岁,左颈淋巴结肿大10d。
图1
【影像所见】
图1A~C双侧咽后组、颈上、中深组、颈后三角区淋巴结肿大,边缘规则,密度均匀, 中等强化。
图1D左颈上深组淋巴结肿大,边缘规则,边缘呈环状强化,内部呈均匀低密度区。
图1E双颈上深组及左侧腮腺内淋巴结肿大,边缘规则,密度均匀,中等度强化。
图1F双颈中深组及左侧颌下淋巴结肿大,边缘规则,密度均匀,中等度强化。
【病理诊断】
均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
【临床与病理特点】
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lymphnode metastasi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般认为首诊时 80%~90%的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往往为初诊的首发症状。转移淋巴结发生部位和原发肿瘤的淋巴引流区域相关,多为双侧发生,常见于颈静脉链周围淋巴结。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特征性部位,咽后组淋巴结是鼻咽引流的首站淋巴结。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CT增强可显示转移淋巴结特征性强化改变,而MR扫描对鼻咽部原发病灶的性质及范围显示较CT更具有优势,脂肪抑制T2WI可清楚显示高信号转移淋巴结,均为常用检查方法。
【诊断要点】
1.多为双侧发生,常见于咽后组、颈静脉链周围及颈后三角区淋巴结,其中颈上深组淋巴 结转移最常见,为80 ~90%,可有颌下、颏下及腮腺内淋巴结转移。
2.咽后组淋巴结是鼻咽引流的首站淋巴结,转移率约为70%。
3.约80%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形态规则,边缘清楚。
4.常呈中等度强化,约40%内部可有低密度区。
5.约10%呈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低密度坏死改变,9%淋巴结内呈内壁规则的密度均匀一致的环状低密度区。
6.MR显示淋巴结边界清楚,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均 匀强化。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口咽癌、下咽癌、喉癌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神经源性肿瘤等病变鉴别。
1.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淋巴结转移①单侧或双侧发生,常见于颈静脉链周围淋巴结转移;②喉癌及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约80%形态不规则且边缘不清,常有明显外侵征象,口咽癌淋巴结转移的边缘情况介于鼻咽癌与喉、下咽癌之间;③喉、下咽鱗癌淋巴结转移约80%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坏死。
2.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①转移部位为颈静脉链周围淋巴结,其中又以颈下深组(包括 锁骨上窝)最多,颈上中深组次之,其他依次为气管食管沟、甲状腺周围淋巴结、上纵隔。少有咽后组及颈后三角区淋巴结转移。②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相对较小,尤其以气管食管沟区更为突出。③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血供丰富,且有吸碘特性,明显强化,略低于或与正常甲状腺密度一致。④淋巴结囊性变、壁内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密度改变,25% ~28%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有此特征性征象,淋巴结内细颗粒状钙化亦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密度改变,约15%的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内有此改变。
3.淋巴瘤侵及颈部淋巴结①淋巴结受侵部位广泛,主要为咽后组、颈静脉链周围及颈后三角区淋巴结,有时可侵及颌下及腮腺内淋巴结,常为双侧侵犯;②淋巴结大小不一,直径可由1~10cm,边缘较清楚,密度均匀,但也可呈薄壁环状,中央呈低密度或二者兼有;③绝大部 分CT增强后淋巴结无明显强化,与颈后三角区肌肉密度一致。
4.颈部淋巴结结核①颈淋巴结结核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以青年女性多见;②颈淋巴结结核好发部位有侵犯颈静脉周围及后三角区淋巴结,以颈静脉下组及后三角组下区最为多见;③淋巴结边缘环状强化,内有多个分隔及多个低密度区,呈“花环状”改变,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改变。
5.颈部神经源性肿瘤①多位于颈动脉间隙、椎旁间隙,位于颈动脉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颈动脉鞘的后、内侧,将颈动脉向前或外方推移,茎突前移;②多为单发病变,边缘规则;③增强CT扫描无明显强化,神经鞘瘤肿物内部可有斑驳状高、低混杂密度;④MRI示肿瘤在T1WI与肌肉等信号,T2WI可以因周边黏液性间质而致高信号环,中央则因纤维组织所致低信号,也可以是不均质的高信号,70%的神经鞘瘤在MRI可显示包膜。
【评述】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特征性,转移淋巴结多边缘规则、密度均匀,增强CT多呈中等状强化,内部可有颗粒感。如在颈部发现肿大淋巴结,尤其有咽后组淋巴结肿大,首先需警惕鼻咽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