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不仅是国家的事,政府牵头,大家都出一份力
昨天看到一个话题,#七成95后农民工渴望职业培训#,我2003年开始进入农业领域,2015年开始做农民培训工作,身在基层感触很深。
第一、简单了解农民培训
农民培训是国家全面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帮助农民致富的一项工作。
1.上世纪80年代的农业局主导,乡镇七站八所共同出力的农技推广体系,带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果菜茶叶产业让许多农民致富,如今种种原因已线断人散网破。
2.后来农业技术推广逐渐被农资销售系统接管,农民通过付出农资利润替政府承担了农民培训的费用,这样的农技推广显然效率挺高,但商业化的农民培训通过20多年的发展,难免缺少规范而有些偏离初心。
第二、农民培训的现状
近几年国家对农民培训不断加大投入,正在重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新的农民培训体系,目前青岛地区的农民培训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1.每个县农业局的农广校是农民培训的主体,每年农广校找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农民授课。这种模式具有权威性。
2.农业局委托企业办田间学校,增加农民培训的贴合度,田间学校的培训更加常态化。
3.农业大学的教育基地、示范基地,先进的单项实用技术往往在这里试验、示范、推广。
4.农资企业组织的技术培训会。
5.网络课堂。
第三、农民眼里的农民培训
站在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这五大类综合培训应该可以满足农民实用技能提升的要求,可实际上农民对培训工作并不感冒,主要原因是现在的政府主管部门和农民离得太远了,对农村现状了解得不够深入,难以精细划分农民不同类型的需求。
1.有的农民反应,想学的东西人家不讲
农村种植养殖结构很复杂,种葡萄的和养猪的、种菜的、开电焊铺的都一起培训,老师只是对某一方面擅长,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写需求。
2.渴望得到系统的讲解
老师讲课就一两个小时,单项种植技术要系统讲解并解决实际问题确实挺难,但这位老师又很难常年在这里手把手地教,这是目前参训农民最普遍的反应。
3.老师讲的技术不实用
有些老师讲的技术确实偏重理论,大多数老师讲的技术需要在不同的时机和情况下加以变化,但农民需要的是喷什么药能解决。
比如葡萄拉穗,弱树管理和旺树管理喷药时机不一样,而且错过不会再有,农民往往拉不开穗的时候问怎么拉开。
4.希望老师能下地实操
这个要求很正常,但实地指导只有近前几个人能看到听到,无法让更多的农民学到,老师也没有时间同一技术挨个讲好多遍。
5.上课时间和农民的生产生活节奏不一致
大多数农民培训是在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内,可农业有农忙农闲,忙的时候饭都顾不上吃,闲的时候也白天打工晚上有空。接送孩子,大棚揭放棉被,开关风口这些琐事把一天的时间拆得很零碎,用整块的时间来学习确实有难处。
6.管吃管住还拿证,管它有没有用先去了再说
既然有了上述问题,那忙的时候我去不了,国家政策这么好别浪费了,不如找人替我去签名拿证!于是就出现了目的不纯的参训者。
7.农业大学的基地我进不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师讲课;农资企业的培训会要卖化肥,有的干脆不讲技术只做广告;网络课堂有的收费还不知道好不好;有的免费还带货,不愿意看;有的确实讲的好,但只有片段,更不如刷抖音快手有意思。
第四、农村客观情况和农民真正的需求
现有的农业局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的培训体系看起来很合理,但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客观存在,而且有扩大的倾向。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些是历史原因, 也有时代发展快的因素,有一位培训老师说:“参加培训的是农民,选择权和评价权都不在农民手里,而是领导说了算,领导们像给朋友的孩子买东西,不知道人家孩子喜欢什么。”
1.让乡土专家成为农民培训的主力
农村种植结构多样化,同一个村有10种以上的作物,同一片区有20种以上的作物,要想提升农民技术,需要细分和统一讲解,所以在大片区针对不同的作物,开不同的班才好,而技术员只能掌握一两种作物的技术。农民希望得到系统细致的技术指导,所以农民培训最好大密度常态化进行,小班制也无所谓。
目前农业部门的技术员显然不够,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技术员或者兼职技术员。打破用人制度的界限,让更多的乡土专家脱颖而出。他们在农民眼里有地位,但上级聘请他们时习惯看证,也有的受限于年龄,文化水平,人际关系等因素,缺少发挥特长的平台。
2.改变现行的评价体系,让农民自己选老师
以前农民培训考核和评价都是上级主导,农民的声音并不大,上级关注的是培训的覆盖面,农民的参训率等大数据,而实际效果很难通过大数据体现。
放开选择权和评价权,每个片区的培训班推荐几个老师,让农民自己选择上哪个老师的课,让农民的评价决定上课老师的收入。这似乎很理想化,要做到不难,要放弃权力挺难。
3.建立网络课堂,让农民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目前网上视频课很多,有个人的讲解,也有机构的体系课,百花齐放难免良莠不齐,农业部门可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帮助农民选择适合当地的优秀课件,也可以通过课件选择优秀的老师。只要农业部门自己作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有质量,不仅当地农民爱看,外地的农民也爱看,这样的方式更便捷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