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骨灰级4: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图文详解!
阴阳和经脉是《黄帝内经》中的最核心,人体一共12经脉,连接了五脏六腑和重要腧穴,就像是人体的12道生命线。难怪有人说,熟练并领悟了人体12经脉,等于领悟了中医精华的一半!接下来我们根据《内经》就12经脉详细解说,学好这12课,将终身受益,一定要耐心!这是十二经脉第4课:脾经。详细穴位见最后大图
一. 脾经组成
从足大趾的末端开始,沿着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通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到达内踝的前缘。
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然后沿胫骨的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并穿行至其前方。
此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之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胃腑。
然后再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
支脉:在胃腑处分出,上行穿过膈膜,注人心中,而与手少阴心经相连接。
二.脾经腧穴
隐白穴:足大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做一垂线之交点处。
大都穴:从隐白穴往上,大脚趾根的位置。
太白穴:大脚趾根部往脚背放心下有一块凸起的骨头,太白在这块骨头的后面。
公孙穴:垂足,足大趾内侧后方,第一昰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商丘穴: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穴:正坐货仰卧,胫骨内侧后院,内踝尖直上4横指。
漏谷穴:正坐或仰卧,三阴交直上3横指,胫骨内侧面后缘。
地机穴:阴陵泉直下4横指。
阴陵泉穴: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内上弯曲凹陷处。
血海穴:屈膝90°,手掌伏于膝盖上,拇指与其他4指成45°,拇指尖处。
箕门穴:坐位绷腿,大腿内侧有一鱼状肌肉隆起,鱼尾凹陷处。
冲门穴:仰卧,腹股沟外侧可摸到脉动,搏击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处。
府舍穴:仰卧,曲骨至上0.7寸处,旁开4寸。
腹结穴:仰卧,气海旁开4寸,再向上0.2寸。
三.脾经病症
外邪入侵脾经,会出现舌根强直,食则呕吐,胃脘疼痛,腹部胀满,时时嗳气等症状。
在排出大便或矢气后,就会感到脘腹轻快,就好像病已祛除了一样。
此外,还会出现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勉强站立时,就会出现股膝内侧经脉所过之处肿胀而厥冷的病象。
此外,还有足大趾无法动弹等症状。
四.脾经强弱
脾经经气亢盛: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三倍;
脾经经气虚弱: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五.治疗方法
足太阴脾经上的腧穴主治脾脏所发生的疾病: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食物不能下咽,心中烦躁,心下牵引作痛,大便溏薄,生痢疾,水闭于内以致小便不通, 患有面目皮肤发黄的黄疸,不能安静睡卧等。
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
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
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
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