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这句经文出自《阴符经》,要读完《阴符经》很容易,要背会它也很容易,哪怕这几个字吃到肚子里都没有问题,但是要从思想上理解这几个字很难。
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年轻时为了读懂悟透《阴符经》每到深夜困不能忍耐时就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肉,后来靠着《阴符经》一举成名天下知。
《阴符经》的文字都是从龟甲上抠下来的,然后刻刀竹简上,木牍上,然后又翻印到纸上,再后来敲击到电脑里,这些文字都是九死一生,几经磨难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这些经文之所以具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充满了能量,获得这些经文的人可以补充自己的能量,延续自己的寿命。
“至乐性余”说的是什么呢?
至是极点的意思,极点向阳的一面来说是顶点、是终点,向阴的一面来说是起点、是基点。
乐是纯真的意思,是无邪的意思,也是无忧无虑的意思。
性就是寿命的意思,也就是命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追求,人的一生都在围绕着这个转。
余是延长的意思,是比较预期的,设定的目标有所延长。
至乐性余这四个字总的来说可以这样理解,保持天真无邪,即人出生时的状态,那么寿命会比预期的有所延长,这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
一年是十二个月,一纪是十二年,人的预设寿命是是十个纪,也就是一百二十年。常人在人世间修满一百二十年就算合格的做人了,但是很多人活不到这个年岁就死了。没有活到一百二十岁的人都是失败的一生,超过一百二十岁的人都是成功的一生,这是就性命这个方面而言的。
古人对死亡有几种说法,其中成人的死亡叫做死亡,这其中老人的死亡叫去世,未成年的死亡也就是孩子的死亡就夭折。夭折的意思是天真折返,所以这不能叫死亡,因为孩子的天赋能量还在,还没有染尘。虽然都是人的死亡,老人的死亡是从天真的出发点到蒙尘的终点,这就是有去无回的去;而孩童的死亡是从天真的出发点折返回天真的出发点,这就是去到半路折返的回。
至乐就是天真无邪,如果一直保持这个天真无邪而不被世俗蒙尘,那么人的性命即不会夭折,也不会去世,而是飞升。能做到至乐就是得道,飞升就是成仙。
人在将要死亡的时候,一种是挣扎着死亡的,这种挣扎就是烦躁,这烦燥又表现为痛苦,这种死亡状态灵魂多是沉入地狱。另外一种是平静的死亡,这是一种至乐的享受,也就是轻盈的飞升,可以直飞天宫。我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呢?自己的切身体验。
如果说人一出生就是一块闪亮的金子,有的人不停的往这块金子上蒙尘,所以马上就看不到金子闪光了。有的人不停的把落在金子上的蒙尘扒掉,所以金子一直保持着闪光发亮。这就是有的人半百而死,有的人终其天年,有的人长生不衰的秘诀。保持至乐即天真无邪就是保持金子的本色,金子不被蒙尘而熠熠生辉就是性有余,即长生。
“至静性廉”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至静就是空虚的境界,这里是生命的本源,是个体生命获得的源泉。
性廉是指,性就是生命,廉是不贪的意思,性命不贪图长生,就因为性命不贪图长生所以才达到了长生的目的。
人静到极致,即达到了至静的境界,那么天地皆归悉。王勃有句名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的大概就是这种境界吧。至静的境界就是人与周围的万物融为一体,性命贪图万物,万物本身就是性命,所以达到至静性不贪。老子也说:“和尘同光。”
至静生阴,人之所以活着,这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阳为用而阴为体。例如,煤油灯,灯油居于下,为水为阴,灯光居于上,为火为阳。灯油就是体,灯光就是用。没有灯油灯芯发不出灯光,不能发光的灯油是无用的灯油。人死如灯灭,灯灭一定是灯油先干枯,然后灯火熄灭,再也不发光了。所以人死一定是阴先耗尽,然后阳气再也没有了后援,人就死亡了。
今年的三四月之间共有四十位院士去世,其中包括袁隆平、吴孟超等人。为什么他们都在三四月间去世,这是因为四月是纯阳卦,即乾卦,阳爻尽出而没有一阴生,这看似阳绝,其实阳并没有绝,而是阴绝了。这就好比,灯油没有了,但是灯芯还可以烧一段时间。
一个人的死亡,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阳绝了,其实在阳绝之前阴早就绝了。阳绝是标,而阴绝才是本。养阴最好的方法就是至静,《道德经》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至乐性余,阳也,使人成仙;至静性廉,阴也,使人长生。阴阳本为虚无的一体,是虚无的两个方面,虚无就是道体,人从虚无中而来又归于虚无,我的本体就是虚无,凡尘中的我都是标,都是虚无幻化出来的假象。
有一个人在微信里骂了我三天,我一直没有搭理他,因为骂我的人以为在辱骂我,其实我觉得他骂的人与我无关。有一天他用微信打来电话,我儿子无意之中接听了,那人问我儿子说:“我发的这些微信你爸爸看到了吗?”我儿子回答他说:“我爸爸都看到了。”那人又问:“你爸爸看了什么反应?”我儿子又回答他说:“笑了。”
一秒钟之前的我与一秒钟之后的我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就是时间这条河流里的水,固定不变的是河岸,传流不息的是河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正因为有如此对自己生命的感慨,所以孔子为万世师表,即为神仙。
大诗人刘禹锡说:“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辛丑年六月二十日于耕读道场草写《阴符经》拾遗系列。
作者文集获取路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