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南地区谜事记录
河南《荥阳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本]记载:
十五日“上元节”……灯谜、诗联,在在斗奇。
河南《新郑县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刻本]记载:
上元,设灯火、花炮、秋千、箫鼓、灯谜、诗联之类。
湖北《安陆县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本]记载:
上元前三日,剪纸为灯。……或藏诗谜,以试推测。
湖北《随州志》[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记载:
上元前三日,剪纸为灯,缀以五彩,或架彩横棚于衢,而垂灯其下;或藏诗谜,以试推测。
湖南《常德府志》[嘉庆八年(1803年)刻本]记载:
旧志:“上元”剪纸为灯。……好事者作成灯谜,夜则相聚以猜,名曰“占灯”。
湖南《永兴县志》[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记载:
元宵,城衢张鼓乐,迎花灯,妆扮故事,放花爆,出灯谜,自十二至十六乃止。
清末,湖南“辰郡春灯之盛,可谓千载一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张起南《橐园春灯话》记其谜事活动景况说:
甲辰岁(1904年)上元时,太守刘公(刘仲鲁)与中学校各教习组合一部。沅陵小学堂修君瀚卿等,亦另树一帜。与余鼎足而三,成犄角之势,相距咫尺,如戏剧家之竞艺然。观者尤兴高采烈,致力于此。虽银花火树,逐队往来,视之蔑如也。……他人所张之灯,大都不过长一二尺许,分作两层,中燃小烛,所出亦只数十百条而止。余则变通其法而扩充之。制一巨架,长四五尺,上下作三级,笼以两巨煤气灯,光明如昼。谜则四子、五经、杂俎,各从其类,凡数百条。已猜中者,则将原纸标明谜底,粘示其旁,俾观者知其用意之深浅,以为模范。故人皆乐于从事,叹为春灯之大观也。
张起南又记长沙谜事景况说:
清光绪甲午,客长沙,值慈禧太后万寿,满城金碧,士女殷阗,而好事文人,亦于此时,分曹射覆,点缀升平焉。
南方的百粤,民间也早就兴起灯谜习俗。广东《番禺县志》[同治十年(1871年)刻本]记载:
其灯师又为谜语,悬中衢,曰“灯信”。
广东《归善县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刻本]记载元宵夜过节光景:
自十三至十六,各坊神庙门结彩燃灯,嬉游达曙。放花管,罗酒肴,相聚为乐,或作灯谜,俟观灯者射焉。
《广东省志》记载清代灯谜活动时说:
潮州乡村节日之夕,常见广场前用竹篷搭起谜棚,入夜灯火辉煌。棚中悬挂上书谜语的彩色纸条,棚下不时有人高声叫猜,棚上有主持人立作裁判,猜不中的仅敲鼓边示意,猜中的便击鼓三响,加上一响锣声,被猜中的谜条即被取下,并向猜中者发给奖品。通常奖品多是日常可用或可食的物品,如毛巾、书籍、纸笔、糖果、月饼、香烟、汗衫之类。奖品厚薄由主办者事先筹备而定。
清咸丰、顺治年间到潮州为官的大兴监生陈坤,在其咏《潮州元宵》诗中描绘出潮州上元灯谜盛况。诗云:
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
海南《澄迈县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刻本]记载:
“上元”,通衢立竿结棚,缀各色花灯于上,结彩射谜。
海南《琼山县志》[咸丰七年(1857年)刻本]记载:
正月。六日后……每夜群游,放烟火,环街出谜灯。(旧志)
元宵……好事者悬谜灯于门首,游人聚观,测中者酬以笔墨、烟草。(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