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食
“食食”在孝义话中可以读jiā jià,是“面条儿”的意思。
1.兀家从小儿就爱吃面食食。
2.怪不得给人笑话咧,这来大啦还不会切食食咧。
3.擀食食的时候多撒上点儿面粉,操心面黏住。
4.夜日晌午俺妈给我吃的抿食儿。
5.今日夜时咱们喝上口儿拌食汤就行啦。
6.好长时间没有吃擦食儿啦。
7.你吃过丸丸食没有咧?
8.兀一家饭馆儿的剔食儿好吃,走,咱们去兀处吃噻。
例句2的“人”读rā。
例句3的“点儿”读gәr(一声),“面粉”读miè pә(一声),“黏”读quaә(一声)。
例句4的“夜日”读yè lēi,抿食儿”读mǐng jiàr,也可以读mǐng jiār。
例句5的“夜时”读hә(三声) jiāng,“拌食汤”读bò jiā tuō。
例句6的“擦食儿”读caә(一声) jiàr,也可以读caә(一声) jiār。
例句7的“丸丸食”读liū liu jiā。
例句8的“剔食儿”读tiә(一声) jiār,“兀处”读wә(三声) dε(一声)。
○《说文解字》中,“食”的解释为“乘力切,一米也。从皀亼声。或说亼皀也。凡食之属皆从食”。
○《说文解字注》中,“食”的解释有“亼、集也。集众米而成食也”。
○《康熙字典》中,“食”的解释有“及神农时,人方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而食之。及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
○《汉语大字典》中,“食”的解释有“饭食”,读shí。
○《说文解字》中,“皀”的解释有“谷之馨香也”。
○《康熙字典》中,“皀”的解释有“谷香也”。
普通话的“sh”与孝义话的“j”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闪闪闪闪:jiә(一声)闪闪闪
2.设桥:jià桥
3.牵涉:牵jiә(四声)
4.生气:juә(一声)气
5.不胜打:不jīng打
6.说话:jiǎng话
7.做事事:做事jì
8.适人:jià人
9.释开怀:jiǎi开怀
10.适才:jiāng才
11.时日:jiē日
普通话的“hi”与孝义话的“ia”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枝杈魔怪:niā杈魔怪
2.支持不住啦:支jià不住啦
3.赤赤赤赤:赤赤liālià
4.适人:jià人
即“食”是可能读jiā,jià的。
我的分析是,写作“食”是对的,下列写法值得商榷。
1.《孝义俗语大观》中有“你说王八厮儿不好,油糕豆面家管饱”,对“面家”的解释为“面条”。
2.《孝义县志(1992年版)》中有“拌痂吃咾擀痂的面”;还有“三十里地的馍馍二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豆面痂饿折腰”。
3.《乡言研究》中有“痂”,解释为“面条”。
4.《俗语解颐》中有“拌糘(疙瘩汤)吃了擀糘(面条)的面”。
5.《介休方言志》中有“家”,解释为“面条儿”。
6.《汾阳俗语》中有“连汤圪瘩拌佳汤”。
7.《汾阳方言研究》中有“拌家”,解释为“拌汤”。
8.《汾阳话与普通话简编》中有“尖”,解释为“泛指各种面条,'擀尖、抿尖、擦尖、剔尖’。(晋中有的地方读(ji)。剔尖有的叫拨鱼儿。)”。
9.《平遥方言民俗语汇》中有“儿女拌介汤”,解释为“旧时在合婚席上新人吃的带有四个小饺子的疙瘩汤”;还有“剔尖”,解释为“用铁铲切出的面条儿,长约二、三寸”。。
10.《太谷方言志》中有“剔皆”,解释为“一种面食”;还有“擀皆皆”,解释为“切面”。
11.《祁县方言志》中有“借借”,解释为“条状面食总称”。
12.《临县方言志》中有“拌掐汤”,解释为“拌汤面”。
13.《清徐方言志》中有“擀秸秸”,解释为“面条儿”。
14.《灵石方言研究》中有“擦加加”,解释为“擦圪斗”;还有“拌加”,解释为“疙瘩汤”;还有“加加”,解释为“面条”。
15.《山西岚县方言》中有“抿荐”,解释为“黄豆面做的面条儿。先用筷子把黄豆面和好,在特制礤床上手握面团直接擦入沸水锅”。
16.《太原方言词典》中有“抿尖尖”,解释有“一种面食,用特制的有许多小圆孔的抿槽抿成的高粱面条”。
17.《小店方言研究》中有“剔节”,解释为“剔尖,一种小麦粉煮制面食”;还有“流节”,解释为“一种小麦粉煮制面食”;还有“迸节”,解释为“一种小麦粉煮制面食”。
18.《吉县方言志》中有“拌积”,解释为“拌汤”。
19.《娄烦方言研究》中有“抿浆儿”,解释为“一种面食”;还有“拌浆汤”,解释为“面疙瘩汤”。
20.《沁河流域民俗语汇:以端氏方言为例》中有“不烂羹”,解释为“拌汤。有小瓜不烂羹、汤面不烂羹、酸菜不烂羹等”。
旧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