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甘田文昌阁
乐业甘田文昌阁
岑春徽
文昌阁又名天怀寺,位于镇夏福村北面,距县城21公里,建于距地面高约70米的翠珠山山顶。
据现有的石碑记载,天怀寺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960至1127年),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和清道光十七年(1833年)两次修缮,是佛教圣地,是出家人及居士修行的场所。据考证,天怀寺在1953年被摧毁之前,为四合院三层宝塔式青砖楼,飞檐翘角,画栋雕梁,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佛教圣祖。现流传在民间上百本经书和现场的石碑、石刻、石柱以及破碎的青砖等,见证天怀寺辉煌的历史。
天怀寺长年香火旺盛,天天都有善男信女来朝拜,特别是农历初一、十五或春节等重大节日,不但有周边各县的群众,还有远方如贵州省望谟、罗甸、册亨等县的群众前来朝拜。
据老人们传说,在北宋年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掠地,一直打到广东,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派狄青大将军征讨“南蛮”,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一片兵荒马乱。一天,甘田来了一个姓朱的僧人,自称四川梁山县人,由四川峨眉山寺庙来,想找块宝地传教佛教文化,教化天下百姓要以慈悲为怀。当他来到翠珠山顶时,眼前的九曲河鱼翔浅底,四周山脉来龙蜂涌,高大深远,前后气势开阔,赞叹不绝,有飘然若仙、忘却尘劳之感,决定在此号召当地富人和广大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建天怀寺作为佛教文化教堂。这位朱姓僧人精通天文地理和佛教经书。当时甘田没有私塾,平民百姓的孩子更是上不了学,方圆百里注重读书的百姓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天怀寺学习文化和经书。朱僧人传教给周边百姓的精神是:“以布施来度人”,度人首重布施,布施给人利益,给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方便;“以持戒来节欲”,约束不当的、不好的,凡不可为的皆不能做;“以忍辱来修持”,忍一口气,风平浪静。
在朱大僧人传教的48年间,僧人发展到20余人,周边信佛群众上万人。由于翠珠山山顶面积仅有约300平方米,不足以满足当时的佛教的各种活动,于是在天怀寺南面1.3公里处(现甘田初中院内)和2公里处分别建起了武帝庙和魁星楼,扩大文化和经书传授场地。周边48寨都有群众到这三座寺庙习文习经书,各寨都先后出了文官和武官,于是就有了“甘田48寨,寨寨出功名”的说法。朱大僧人还组织百姓在九曲河上修建了那仲平桥,那仲孔桥,岜阳孔桥,夏福九龙桥,朗英九岭桥,上寨石板桥,那腊寨石板桥和走向岜阳寨的两座石桥共8座桥,方便了当地百姓耕种和孩子入寺庙学习。每天,当金鸡啼鸣三声后,天怀寺上铜钟响,周边48寨的群众都能听得到,纷纷起床开始一天的劳动。
延续到现在,天怀寺周边的群众仍保持不管多穷多苦都愿意送子女上学的传统,春节期间和节庆日子请人念经颂佛的习俗。
1930年10月7日,红七军军部和一、二、四纵队约七千余人在李明瑞和张云逸的率领下,离开右江根据地,14日到达甘田。红七军进入甘田后,一路张贴标语、布告、散发小册子来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15日上午,红八军联络员来到翠珠山山脚,遇到红七军军部特务连,联络暗号吻合。中午,李总指挥和张军长在天怀寺召开军事会议,确定红七军、红八军在乐业会师的时间和地点。1997年文昌阁遗址被列为乐业县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天怀寺正式准许为佛教活动固定场所(百宗发[2010]5号)。2011年,天怀寺被列入右江革命老区“红色之旅”旅游线路,并建有“红军亭”。
2010年初,由广西佛教协会牵头,当地热心人士参与组建“乐业县天怀寺重建筹备委员会”,制定了重建天怀寺具体实施方案,重建工程包括:大雄宝殿、韦驮殿、钟楼、鼓楼各一座,设有念佛堂和禅堂,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佛教圣祖像,建登山步道、休息观光平台、停车场、园林式绿化等。工程预算约200万元。
2011年5月,香港百色同乡联谊会、百色市政协香港委员吕金房博士、林祖实先生及钱佩群女士捐款30万港币作为重建天怀寺启动资金。6月由湖北殷祖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广西百色分公司承建天怀寺大雄宝殿工程,日前主体工程已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