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家庭的4种表现
安娜.卡列妮娜: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同。
家庭,是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开的话题。
因为我们都当过孩子,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或幸福,或平淡,或痛苦……
家庭,又像是一场接力式的马拉松。我们也终将会成为父母,孩子也可能活成我们人生的翻版。
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说:“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那些性格出现问题,又或者总是不愿意回家的孩子,原生家庭的氛围大多都不太好。
家庭,正在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施加给他们这个年龄不应该有的压力。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高效能”而不是“高消耗”。
“高效能”家庭的4种表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给予选择权
马卡连柯:你们那种最大限度的过问,会使儿子不能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长大成为一个毫无主见的人,既不能做出任何的决定,又不能做任何的冒险和勇敢行为的人。
有太多的父母,喜欢干预孩子的人生。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工作婚姻,他们都要插上一脚。
让孩子逐渐丧失了选择权,也让孩子学会了逃避责任。
小时候和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被父母否决,甚至是打击。久而久之的养成了习惯,什么事情都习惯性的依赖父母的决策,更严重的情况是,有想法也不敢提。
不是自己选的路,孩子自然也能更心安理得地逃避责任。因为路不是自己选的,即使失败了,问题也不在自己身上。
高效能的家庭,应该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多给孩子一点选择权,也就是可控范围内的最大化自由。
别总是叫孩子“听话”,习惯“听话”之后,可能就再也没了主见。
少说“为你好”
“为你好”三个字,可以伤人于无形,又令人毫无反击之力。
不管是在亲子关系,还是在和伴侣的相处中,尽量少说“为你好”。
可能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确实用错了方法。因为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会引起反感。
“为你好”是一种将自己的价值观,凌驾于对方的价值观之上的一句话,所以总会让听的人,觉得很不舒服。
这句话所传递出来的意思是,“我是对的”而“你是错的”,我让你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与此同时“为你好”又间接透露出一种,拒绝沟通的意味。让孩子感觉,如果不接受就是自己在无理取闹,是自己不懂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少比较
斯宾诺莎: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比较,是很多父母用来激励孩子进步和努力的手段,相信很多人从小都在这种环境下长大。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成了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的人。
拿孩子的弱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无疑是一个必定会输的比较。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我们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对完成某件事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越强,自信心也就越足。自我效能感越弱,也就越缺乏自信。
而自我效能感,会在不断的体验成功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也能在不断地体验失败中,逐渐减弱。
父母的每一次比较,无疑是间接地让孩子在体验失败。在一次次的打击中,逐渐失去了自信,变得越来越自卑。
少贴标签
里根: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较低,妨碍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行和达到较高的成就。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但父母偏偏喜欢和孩子说一些词,在孩子身上贴一些标签。
“怎么那么笨”
“怎么那么不懂事”
“怎么那么差劲”
当这些标签,一次次地贴在孩子身上时,孩子的心里也会有疑惑,他们会认为“可能我真的就那么差吧。”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理所当然的这么“差”下去。因为心里已经认为自己差了,在怎么努力也没用。
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得到别人肯定,受到别人喜爱时,进行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德莱塞: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的坚强、正直。
有很多的家长会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来自家庭的教育更为重要。
有些时候来自原生家庭的教育,甚至比学校的教育更为重要。
当父母其实也不容易,他们并非有意想要伤害孩子,却在无形中一次次地使孩子受伤。
你可能也经历过来自父母的伤害,但请不要将这些伤害,转嫁给自己的下一代。
不要亲手折断了孩子的翅膀,却责备孩子不会飞。
既然选择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上,请给予他足够的温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你理想中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是小熊议情感,分享贴心的情感小知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或者有同感的话,期待可爱的您来点个赞。
如果对内容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见,欢迎你分享出自己的观点,虚心接受您的指教。
有什么心事的话,可以私信留言给我,小熊很乐意做你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