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出一个好角,却出不了一个好胡琴

长城唱片公司灌制唱片时所摄。司鼓谭长海、琴师杨宝忠、月琴闫翰卿、弦子郎富润、大锣鲍桂清、小锣罗文翰,后立者:王瑶卿(左)、程继先(中)、郭仲衡(右)。

胡琴在旧剧的立场上,是占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胡琴和唱的主儿,有密切的关系。不用说现在的名角,都有自己随身的胡琴,就是从前,梅巧玲(梅兰芳之祖)离不开费三,谭鑫培离不开梅大琐(兰芳之伯),现在的伶人孟小冬离不开王瑞芝,程砚秋离不开周长华,大概老于剧场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因此名伶之外,又产生一批名琴师。

我曾听纪玉良、李多奎的《辕门斩子》,是晚由玉良胡琴代拉,多奎就觉得吃劲,腔调都不敢使用,那份嗓子也不敢冒一下,因此可见一斑。近来唱高调的一般人物,认为名角带胡琴,是摆弄架子,其实是不讲理的话。因为名角若是不带胡琴,就要在台上栽跟头。因为名角和拉胡琴的,整天在一块儿,互相研究,弄得巧之又巧,当然出场是不会出错了。

程砚秋新腔之由来,虽然是别出新花样,大概总有少一半出于琴师。可以判断,角色的好坏,琴师实在是有很大关系。不在揉弦,不在按字,就是弓法。梅雨田(即大琐)轻重适当,顺逆和法,承接转板,都有一定的道理。

近来操琴有名的,尽我知道的,程之琴师周长华,杨宝森之琴师杨宝忠,李世芳之琴师王少卿,此外李慕良也不错。杨宝忠声名鹊起,比他们都新一点。实际研究起来,尚不逮王少卿。少卿比宝忠稳准,并且音很亮,可以列为第一。有人说他操弦太浮躁,这话我也不敢反对,可是现在的少卿比以前强得多了。

内行有两句话“十年出一个好角,十年出不了一个好胡琴”,由此可见学胡琴之难了。后学者,不要会拉一两段戏,就认为满足呀。

《立言画刊京剧资料选编》1942年208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