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他的三观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想读完一本书时,看到一半就不看了,还不如打几盘游戏娱乐一下。

想减肥的时候,朋友约聚餐,看见美味的食物就想着吃完再减肥吧,不吃哪有力气减肥。

明知要优先做重要的事,但却每天被琐碎之事围绕着。

今天先就这样,明天再努力吧,但是到了明天还是老样...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所以这也被称作为“自我解释”原因。

我们人生来就是混沌,因为出生时我们的理智太过薄弱,无能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抑和掌控,而觉醒和成长就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以克服天性。

人们的习惯之所以很难改变,因为它是自我巩固,想要跳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不是依靠意志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依靠意志力是非常痛苦和艰难,但依靠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更好地选择。

在心理学里有个叫“情绪ABC理论”:A是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C是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而引起C的原因是我们的B信念(Belief)——我们对待A激发事情的看法。

如果我们用意志力来改变B自我的信念,那么我们一定会感到压抑和痛苦。而克制所有负面情绪内心都一定是埋藏着深深的压抑,当某一天我们克制不了负面的情绪,一定是因为压抑太多而爆发出来导致崩溃。

那么当我们用知识来改变B信念系统,我们可以很平静和从容地对待A激发事件。因为新的知识可以让我们产生新的认知,比如当我们学了“非暴力沟通”之后,知道双方在激动的负面情绪中是无法沟通的,所以等双方情绪稳定之后,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需求,从而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随着我们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认知也会随着提高,使我们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

大多数人出现焦虑的情绪往往有很多因素,比如坏境焦虑——当我们身处在一个陌生的坏境中,因人生地不熟多多少少会有焦虑;难度焦虑——指的是我们面对工作或学习上的难题,我们的认知和能力无法驾驭这些难题而产生的焦虑;选择焦虑——指的是选择困难,在我们人生中会出现很多你认为都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当我们不能够清楚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事情时,这时候我们就会有选择焦虑。

作家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人们产生的焦虑,本质上来源于自己的能力无法实现内在的欲望。当一个人欲望太多和野心太高,高到自己难以达到的范围,想急于求成——同时想做很多事,或者避难趋易——不想付出努力就想获得想要的结果,但是自身能力不足,实力撑不起这个野心,所以才会产生焦虑。

那么要如何才能消除焦虑呢?要消除焦虑,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老子说过:“人贵有自知之明。”人的贵在于能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品性,禀赋和能力。“知我所能者,尽善尽美。”这体现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展示出我之为我的自信与能力,“知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这体现了在自己不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持一种我之为我的谦虚与风度。

所以当我们了解自己了,我们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在此位置上发挥出自我的价值,那么焦虑就会逐渐减少。其次是接受失败,不可否认,失败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面对失败的勇气。

事实上,有多少的坚强的毅力是由失败琢磨而成。接受失败,与它和解,直面核心,并且超越它。最后,我们要有耐心,耐心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品质。一个有耐心的人,能守得住寂寞,忍得住委屈。不急于求成,避难趋易。能延迟自己的满足感。事实上,能成大事的人,往往是一个能延迟满足感的人,原因是他有足够的耐心去做事和处世。他不会为了赚快钱或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他会专心致志投入在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当中。等到某一天,时机成熟了,通过日夜累积的复利效应,他的工作事业会加倍增长,所以复利效应的前提是有一颗耐心——“延迟满足感”。

跳出舒适区

我们人类天生就是不喜欢动脑学习,因为做这事情是极其消耗能量。人类的生命首要任务就是生存,所以人类的基因首要原则就是节能,但凡有高消耗能量的都被视为生存的威胁。所以它努力地让我们走低能量消耗路线,比如发呆,看娱乐节目,及时享乐....所以人类的本能通常是不爱学习,但若一个人按照着本能走而不去学习的话,就会陷入舒模糊区里——思路模糊,想改变又不知道如何改变,习惯在舒适区里兜圈,反复做习惯做的事。

学习获得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随着我们学习的知识越多,认知不断地提高,发现的自己无知的东西也就越多,苏格拉底说过:“我所知便是我无知。”一个认知水平高的人会发现自己是无知的,所以他就不会高傲自大,反而会更加谦逊地学习。他会更倾向于走出舒适区做高消耗能量的事——消除模糊,让自己思维更加清晰。随着他认知水平不断地提高,他也更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很多人之所以逃避面对困难的原因往往不是困难有多难,而是事情超出他的认知能解决的范围,从而导致他的内心变的模糊;一旦事情变得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中变得难以解决。所以才会恐惧,纠结,拖延和逃避。比如当我们要写一篇长篇文论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纠结和恐惧,从而想要逃避它,但是当你下笔写的一刻,慢慢地你就能写出来,最后可以把长篇的文论写完。所以我们要接受挑战,勇敢地面对困难,看清和拆解它,不要让它有机会进入潜意识变得模糊。

一个人的认知清晰,内心有定力,那么他行动就会坚定,人们往往把行动不足的原因归结为意志力弱或是被周围的坏境干扰。其实,行动不足的真正原因是内心没有定力,认知模糊,选择困难,当我们面对众多的选择而无法做出明确的决定时,我们就会陷入“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的纠结中。

选择模糊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人们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会自觉逃避。因为人类的基因天生就有一种逃避不确定性的本能。当一个人不自知,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时,他就会为了眼前的短暂利益而放弃本来该坚持的目标。

所以一个内心有定力,认知清晰的人是不会让眼前短暂的小利益而放弃自己坚定的目标。很多时候,当我们设定的目标未能顺利地完成,往往是我们被太多事困扰,或者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所以才选择放弃。当生活中的杂事多了,困扰和纠结也就多了,认知也会变的模糊了。

事实上,认知模糊是来自我们内部,而困扰我们的事情来自外部。有句话说:“真正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想法。”当我们认知出现模糊,对事情的看法也就变得模糊。一旦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被扩大,原本是容易解决的小事也就会在模糊的潜意识中变得难以解决。

人类大脑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和放弃。因为人们更愿意选择不用烧脑的事情。事实上,这是由惰性而产生的选择模糊,选择模糊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逃避和抗拒。

因为古时候,人类的祖先看到在草丛里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情况,心理就会产生很强的应激反应,以来防范随时从草丛里跳出来的猛兽,为了生存,逃避不确定性就被纳入我们的基因里,所以,当我们的头脑里有多个模糊的选项时,我们就会出于本能反应去选择最简单明了和确定性的那个选项,换言之,当我们没有足够有效的方法,或清晰的指令时,我们就会选择享受,从而放弃本该坚持但又烧脑的选项。

然而,我们要想超越自我,就要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学会运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清晰和有效地完成目标,把目标更细化,更具体化,在这过程中把巨大的困难分割成细小的目标,这样会更容易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比如当我们以学习一项技能为目标。我们要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艰难的任务呢?首先,刚开始你也许会认为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任务,但是只要我们不把它视为艰难的任务,我们把这目标明确化,细化,分割成小目标,接着,我们要找到具体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些小目标。其次,我们要极度专注地投入在应对这些小目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人们会误以为专注就是一个人有耐心和毅力去做事,其实,并非如此,专注是一个人不断地发现他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是否能达到“心流”的体验,心流即是忘记时间的流逝和忘记自我的存在的一种感觉,精力越集中感知越细微。

一个好的学习模式是:你在做A就彻底专注地去做A,你在做B就彻底专注地去做B,你能在A和B之间划分一个明确清晰的界线。倘若一个人定力不够,做A的时候老是想着B或C,那么有效的意识工作的深度不够,潜意识也无法顺利开启,这种边界不清晰的习惯会对自我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伤害。所以如果我们想专心投入工作,我们最好是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远离一切噪音,同时,把周边影响我们的电子设备放在我们视不能及的范围内。比如手机可以调静音,然后放在抽屉柜里。一个安静的坏境能帮助我们迅速地进入心无旁骛的心流状态。最后,获得有效的反馈,一个有效的反馈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而缺少了反馈会让我们不知道自己哪里有错误从而陷入自恋的状态中。所以有一个好的导师指导往往能让我们学习得到更好的反馈,让从而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目标。

真正好的学习不仅是努力,专心地学,而且需要的是有效方法和反馈。只有不断地产出,获得反馈才能真正从量变达到质变,从低效学习变成高效学习。

经过科学证实,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里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用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学习一项技能是要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的多个原来不太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的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很多时候,缺少大量练习和正向反馈的学习会让人产生认知错觉——以为知道了一个道理就等于学会了这个技能。比如当我们学习了知识,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概念时,我们的认知确实有所会提升,这个体验能给认知带来正向反馈。但是仅凭一次的神经元刺激是不足以形成强关联,所以这样的认知也是非常不稳定的,而此时我们的大脑已经接收到了认知带来的正向反馈,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从而忽视了后期的大量练习。因此,我们就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所以就算知道道理,但缺乏实践,不去刻意练习就不会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

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用自己的大量练习来实践自己的思想,而实践活动本身也会对你所思所想形成反思,验证和矫正,以此促进和更新。这会很大地提升你的思想力量。因为你的身与心,正向反馈和大量练习聚集成一股力量,滋养着你的思想和认知。

写到最后总结一下:1.改掉坏习惯,不是依靠意志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知识可以让我们产生新的认知,只有新的认知才能让你更有效地改变习惯。

2.做一个内心有定力,认知清晰的人,把目标明确化,细化,分割成小目标,这样会更具体有效帮助我们完成大的目标。

3.倘若要摆脱认知闭环,我们就必须通过学习知识,获得新的认知,并且通过大量练习实践和正向反馈来加以使得认知牢固,从而才能有效地达到知行合一。

(0)

相关推荐

  • 焦虑的你,如果还没有找到有效方法,试试“焦虑再平衡”

    文/学乃身之宝 说到焦虑,大家都不陌生,因为谁都经历过. 我们可能因为考试而焦虑,或面对新工作而焦虑,亦或是遇到不确定的其他事情而焦虑,但是当我们考试结束,或适应新工作后,焦虑感会慢慢消失,这说明有些 ...

  • 再谈「焦虑」

    每当写「焦虑」的时候,对,就是我也在经历焦虑了. 去年10月写了一篇<定位焦虑,解决焦虑>.还没过一年,病又犯了. 药不能停. 具体"症状"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莫名浮 ...

  • 总爱逃避,可能是一种病!如何做到不逃避?这六点可以帮到你!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取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美国心理学家斯 ...

  • 十分钟看完一本书-《逆向思维》

    书名:<逆向思维> 作者:少卿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定价:46元 上架建议:心理学-大众心理学 01 第一章 理性认识焦虑:蛰伏在身边的隐性危机 概述:适当焦虑,时刻提醒我们哪些方面做 ...

  • 如果你很焦虑,去做顿饭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焦虑是怎么回事?焦虑的产生,是因为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面,而不是集中在过程中.怎么理解呢? 比如,失恋了,很难过.想要摆脱这种痛苦焦虑的情绪,这个就是目标.然后注意力就会高度关注着 ...

  • 《认知觉醒》:“脱胎换骨”之术,成长解惑之书

    文丨卿心君悦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 不得不说,我非常庆幸能够看到<认知觉醒>这本成长工具书,尤其是认真翻阅.整理 ...

  • 每日一段善知识:面对诱惑

    每日一段善知识 各位贤友:早上好, 今日分享:面对诱惑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路途中,不断会有诱惑向我招手,我还真怕抵挡不了诱惑. 可一旦当我对我终极目标很明确时,我的这个明确目标就会启动我的觉性,进而增益 ...

  • 抑郁焦虑的情绪,应该如何调整?

    文/郭加彩 近日,[易友信箱]收到一位95后女性易友的来信,信中倾诉了关于抑郁和焦虑的问题. 1 心情抑郁的历程 这位朋友在信中说,她今年23岁,家在河北县城. 大学的时候长期情绪不好,去北京检查,专 ...

  • UC头条:十步驱散抑郁 : 认知行为疗法读后感100字

    点击加载图片 <十步驱散抑郁:认知行为疗法>是一本由(美)西蒙·A.雷戈博士/(美)莎拉·法德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2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 ...

  • 变好还是变坏谁说了算?

    墨菲定律: 如果事情可能会变坏,那么结果就一定会变得更坏. 其实不用知道这个定律我们也是这么思考问题的,所谓定律本身就是揭示现实中的普遍现象. 比如在某个场合中,感觉自己的表现不够得体,那就会认为周围 ...

  •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改变:写日记

    一.改变 关于上节课达成目标的模型: 因素1:没有捷径,我们得先付出努力,必须要有努力和热情这两样因素.他们先沉浸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极致,他们努力工作.将自己沉浸在知识里.好的自传会教你如何去做. 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