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浅谈
诗 韵浅谈(一)
中国的传统诗歌,大都是押了韵的。古人说“无韵不成诗”,说明写诗必须押韵。但“五四”运动后,学习西方文化,发展起来的自由体新诗,却大多数都不押韵。现在,有人提倡“传统诗歌现代化和自由体新诗民族化’的口号,除了指传统诗歌要力求用现代的语言,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外,还倡导写新诗也要押韵,让新诗也融合进中华民族诗歌的声韵艺术。希望我们的诗词爱好者,都学习和掌握一些押韵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韵呢?词典上解释说;韵者,和谐之声也。我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是押了韵的,读起来很顺口”。从那时起,我就懂得了“押韵”就是使文章读起来顺口。这个理解虽然粗浅,但并没有错。我们写诗押韵,就是要使诗歌诵读起来和谐顺口。比如《诗经》开卷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起来就特别顺口。它为什么读起来顺口呢?关键在于它的第一、二、四句的末尾,用了鸠(jiou阴平)、洲(zhou阴平)、逑(qiou阳平),这三个字。我在这三个字的后面加了拼音,试看他们的共同点是拼音的韵母里都有ou,而且都是平声。由此我们懂得了,把韵母相同的字编排在句子的末尾。这些句子读起来就很顺口,这些句子就相互押韵了。
又如吴芳吉先生的《婉容词》,开头第一段是:“天愁地暗(an去), 美洲在那边(bian阴)? 剩一身颠连(lian阳),不如你守门的玉兔儿犬(quan上)。残阳又晚(wan上 ),夫心不回转(zhuan上)”。这几句话读起来也比较顺口,但似乎它的声调并没有像《关雎》那样押韵。细看它每句句末尾的字,都有韵母an.说明它是押了an韵的,但它读起来的和谐程度却不如《关雎》的和谐程度高。原因就在于虽然押了an韵,但它的韵字并不全是平声,而包括了上声和去声、阴平和阳平这四个声调。这称为四声混押。四声混押就不如单押平声好,而阴平阳平混押,又不如单押阴平或单押阳平好。由此,我们又得到一个结论,押韵时,取韵母相同的字可以相互押韵,而且,韵母相同后,如果能只选单一的声调(阴、阳、上、去、四个声调中任何一个声调)押出来更好。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中,每个韵句的句末那个字,我们称它为“韵字”。韵字通常都放在句末,这个位置称为'韵脚’。古体诗中,有句句都押韵的,称为连珠韵。也有每隔一句押韵的,也有隔几句才押一次韵的(如宋词中有些词牌就是几句一押韵)。但近体诗除首句可以押韵外,都是偶数句押韵,奇数句还不准用韵,如果在奇数据押了韵,则称为“赘韵”,是不允许的。近体诗一首诗只准用一个韵类(韵目)的韵字,中间不能换韵,但古体诗可以在几句后改换另一个韵目的韵字。什么是韵目(韵部、韵类)呢?就是在韵书中,把能够相互押韵的汉字归纳在一起,编成一个组,这一组内的字,称为同一个韵目。不能相互押韵的字,不能放在一个组内,并取其中一个字为这个韵目的名称。比如“一东韵”这个韵目里有东、中、通、同、虫、穷、红-------等字。
押韵,不单是诗歌用韵,散文也可以押韵,电视上打广告的广告词也押了韵的。说快板的快板词,很多戏曲的唱词,都是押了韵的。学会押韵,可以提高我们语言的美感。既然押韵就是选韵母相同的韵字放在句子的末尾,那么,我们只要有字典,就可以选择韵字了。用字典选韵,是一个土办法。但是,如果有一本韵书,使我们写诗用韵作参考,就方便多了。所以,我就再谈一谈韵书。
虽然在春秋战国以前的诗,都是押了韵的。但汉代以前,诗人大多是凭直觉押韵,并没有什么押韵的规矩。东汉末年,有人开始研究音韵。三国时有个叫李登的人编《声类》,晋朝有个吕静编的《韵集》是最早的韵书。南北朝时沈约和周顒二人创立四声平仄学说,将汉字的读音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并编有《四声切韵》。但这些最古的韵书都早已失传。只有隋朝陆发言编的《切韵》传下来有残篇,《切韵》将汉字分为193个韵部。唐朝时写诗,多以《切韵》为准。唐朝后期有个叫孙愐的人,编有《唐韵》,但流传不广。北宋时陈彭年奉旨编的《广韵》,将汉字分为206个韵部,是北宋时写诗用韵的依据。南宋时期,金人王文郁将南宋刘渊编的韵书作了合并,在山西平水出版了《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作为金国的官韵,他将汉字分为106个韵部。这部韵书刊印于平水这地方,后世称之为“平水韵”。平水韵在南宋末年的版本名称为《韵府群玉》,明清以来,科举考试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所以它使用的年代达七百多年,对中国的诗歌创作影响最久。清代出版的《佩文韵府》(佩文是清朝皇帝的书斋名称)也是按平水韵的分韵方法编制的。元朝时,政治中心在北京,他以北方语音为标准,北方语音无入声,故元人周德馨编的《中原音韵》无入声,他将汉字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但《中原音韵》只是元曲创作押韵的依据,多数人写诗,并没有按《中原音韵》。在戏剧中用韵更加宽松,则按'十三辙”分韵。词的韵也比诗韵放得宽松,清代编有《词林正韵》是专供填词用韵的韵书。《词林正韵》基本上是将平水韵各个相邻的韵目归并而成。历代各种韵书的编排和变化情况,我们不必详细讨论。下次我将着重介绍《平水韵》和现在按普通话读音编的韵书----《中华新韵》的分韵方法。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