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气氛组”
最近,“气氛组”一词火了。啥是“气氛组”?就是在各种场合活跃、带动气氛的人。对“气氛组”来说,具体做了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做事的“氛围”。但在生活中,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气氛组”成员,却是因为盲目从众、跟风在作怪。
讲述:跟风报了4个兴趣班
63岁的欧阳明是湖南邵阳人,常住长沙。3年前,欧阳明的身边刮起一股上老年大学的风,刚退休的他着急了,也想去学点啥,就一口气报了4个班——书法、摄影、诗词、舞蹈。
然而,欧阳明很快就发现自己有些疲于应付。作为一名“文科男”,欧阳明在书法和诗词班的学习比较愉快,但在摄影班和舞蹈班遇到了重重困难。上摄影班需要相机,欧阳明舍不得买单反相机,就买了一台数码相机。上了半个学期课,欧阳明连光圈和焦距都没搞清,拍的风景照被女儿吐槽“还不如你孙女拍得好”。在舞蹈班,每次排练,他的动作总会慢半拍。时间一长,大家都不愿与他搭档。学期末汇报演出要跳舞,欧阳明不会跳,只好主动退出。这时,欧阳明才发现自己完全成了一名“气氛组”成员:每天跟别人一样奔走在老年大学,却不仅没学到多少东西,过得不开心,还差点把身体累垮了。
调查:六成人当过“气氛组”成员
“看到别人都在行动,总想做点什么来缓解焦虑。”黑龙江哈尔滨62岁的徐炼看到同龄人都在忙健身,也加入了社区的老年健身队。光膀跑步、做仰卧起坐、上单双杠……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徐炼,经常跟不上队伍,但队员们都跟他说:贵在坚持。2019年9月,徐炼着凉生病,仍不愿缺席日常训练。结果,他由于体力不支从双杠上摔下来,造成小腿骨裂。
事实上,与欧阳明他们一样,不少老年朋友曾当过“气氛组”成员。记者通过微信群对中老年人进行调查,368人中,221人认为自己当过“气氛组”成员,超过6成。具体来看,排在前几位的是“老年大学气氛组”“旅游气氛组”“广场舞气氛组”“养生气氛组”等。北京76岁的李曼群则曾是“候鸟气氛组”成员。2018年,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在候鸟游,李曼群不甘落后,到昆明避暑。结果,李曼群一到昆明就水土不服,住进了医院。一个星期后,李曼群回到北京,从此放弃了“候鸟式养老”的念头。
建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王堂生看来,老年人之所以成为“气氛组”成员,是因为生活中缺乏计划和目标,盲目跟风。王堂生曾带过一支老年志愿队,“刚组建时有60多个成员,大家热情满满,过了一年,留下来的不到30人”。其实,很多志愿者一开始就不是因为热爱公益而加入的,只是跟风而已。生活中,老年人时常因为周围的人行动而产生焦虑,从而自己也跟着行动。王堂生建议,决定做一件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是否值得长久坚持下去?如果确定自己真的喜欢这件事,且能从中获益,那就去做。
对于王堂生的话,欧阳明表示赞同。2019年后,欧阳明退出摄影和舞蹈班,一心待在诗词班。他潜心学习诗词,3年来发表了20多首诗词,还加入了邵阳市诗词协会。欧阳明说:“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才是最好的爱好。”(记者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