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论痰之治疗规律

痰乃津液所化,多因风寒湿热之盛,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变成多量稀黏之汁,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于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

其所见诸症,为咳,为嗽,为喘,为呕,为噫,为痞隔壅塞,为眩晕,为嘈杂、怔忪、心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肿,或胸肋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点常如冰冷,或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胸臆闷如有二气交纽,或身中结核,不红不肿,或项颈成块,似疬非疬,或寒于咽喉,状如梅核,或出于咯吐,形似桃胶,或四肢肿硬麻木,或肋梢痞积形成,或骨节刺痛无常,或腰腿酸削无力,或吐冷延、绿水、黑汁,或梦烟火剑戟丛生,或腹中作泻,或二便时夹如脓汁之物,其他关格不通,走马喉痹,齿痛耳鸣,劳嚓,瘫痪,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抽弱,甚至无端见鬼,似崇非崇,无一不可患。

治疗之法,热痰者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痰在胸膈者吐之,痰在肠胃者下之。若肺虚生痰则保肺以滋其液,脾虚有痰则培土以化其延,肾虚有痰则补肾以引归其脏,而余今简约之为八律。

律一:宣散化痰法:

用于外感风寒,咳痰诸症。

苏叶钱半、炒牛蒡二钱、象贝母三钱、介穗钱半、嫩前胡钱半、光杏仁三钱、南薄荷八分、苦桔梗八分,胖大海三钱、生姜两片。

律二:清热化痰法

用于痰热恋肺,口渴,咳嗽等症。

霜桑叶钱半、枇粑叶三钱、栝楼皮三钱、甘菊三钱、光杏仁三钱、净连翘三钱、嫩前胡钱半,川、象贝各两钱,地枯萝三钱、大荸荠两个。

律三:肃气化痰法

用于肺寒痰凝、气喘、痰饮轻症。

旋复花钱半、仙半夏钱半、炙款冬钱半、炙苏子三钱、陈广皮钱半、炙紫菀钱半、炙远志一钱、炒牛蒡二钱、鹅管石钱半。

律四:燥湿化痰法

用于湿聚痰凝、泛呕、咳嗽等。

制苍术一钱、半贝丸钱半、老苏梗钱半、中川朴八分、化橘红八分、炒泽泻三钱、淡干姜五分、炒枳壳钱半、白蔻仁八分、炒薏米三钱。

律五:温化痰饮法

用于脾肾寒痰上逆,气急痰饮等重症。

炙麻黄五分、淡干姜八分、炙远志一钱、川桂枝五分、北五味五分、旋复花钱半、北细辛三分、仙半夏钱半、饿管石钱半。

律六:清降痰热法

用于热痰上逆,神迷气壅等症。

炙桑皮钱半、江枳实八分、冬瓜子三钱、天竺黄钱半、淡竹沥一两、川贝钱半、陈胆星钱半、栝楼仁三钱、甜杏仁三钱、石菖蒲八分。

律七:攻逐痰积法

用于痰饮盘踞、悬饮、支饮等症。

苦葶苈八分、炒枳实一钱、冬瓜子三钱、制芫花三分、炒车前三钱、白介子钱半、制甘遂三分、泽泻三钱、炒青皮一钱、控涏丹三分(另吞)。

律八:消磨痰核法

用于痰气凝结、缨瘤、结核等症。

淡海藻钱半、白介子钱半、半夏钱半、淡昆布钱半、大贝母三钱、新会皮钱半、山慈姑五分、炙僵蚕三钱、芋艿丸三钱、海蛰皮一两煎代水。

治痰之法,尽于八律,在此八律中再求其要,不外清、降、温、消四字,所以然者,因其不外寒、热、逆、结四字也,今人以二陈汤为化痰之总方,不知仅属温化之一种,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何以穷痰之变,实天下之愚蠢者也。

中医有“治痰通用二陈”之说,即指二陈汤而言。很多治痰的方剂,也是采用与二陈相同的药物;有的是由二陈发展而来的。至于二陈汤本身,在应用上,药物的加减,各个方书也有所不同。

二陈汤,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关于它的主治、方剂组成及其用法,有如下的记载: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每服4钱,用水1盏,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七分,去渣热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

从方剂组合来看,半夏是燥湿化痰药,又能降逆和胃,陈皮也是燥湿化痰药,又能理气健脾,茯苓渗湿利水,甘草和中润肺,乌梅酸敛生津,生姜温中止呕。归纳起来,其作用在于和胃、理气、燥湿、化痰。是理脾胃,治湿痰的一个效方。

徐灵胎认为:二陈汤的作用,在于“治胃中寒湿痰浊”等证,他用以“治肥盛之人痰湿为患,咳嗽胀满。”(《兰台轨范》 )

朱丹溪也是善于用二陈汤的,他指出:“二陈治痰要药,世多忽之,且平胃散为常服之药,二陈汤反不可服乎?但能随证加减,用之无不验。”又说:“二陈汤加升麻、柴胡,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胸膈宽。脾虚者,清中气以运痰降,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气。眩晕嘈杂,及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芩、黄连之类。”(《丹溪治法心要》 )

丹溪治食郁瘀滞,胸膈不快,所用的加味二陈汤,组方是:苍术、白术、橘红、半夏、茯苓、川芎、香附、枳壳、黄连、甘草。又:治一切呕吐清水如注的二术二陈汤,组方是:苍术、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姜3片,枣1枚同煎,稍热服。虚寒者加人参、煨干姜;痰饮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刘河间治热痰,头眩,用二陈汤加黄芩,即黄芩二陈汤。

在儿科二陈汤的应用方面也很广泛。如《婴童百问》对于寒冷呕吐哕逆的治疗,即选用了二陈汤,指出:“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生冷伤脾。”服法也是加生姜、乌梅同煎。

《保赤新编》所载有关二陈应用及加减,可供临床参考:“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姜汁,重用半夏;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积痰嗽,令人呕吐,加黄连、栀子、生姜;痰结胸膈,喘咳上气,加香附、枳壳。”

从以上的加减法中,即发挥了二陈治痰的主要作用,又对于不同因素引起的痰饮采用加味的方法,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治痰饮的方剂,多数是以半夏为主,追溯其源,也是从仲景治痰饮的方法发展而来的。

如《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治呕吐,谷不得下,及心下有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即小半夏汤加茯苓,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此外,《景岳全书》所载“御药”大半夏汤(一名橘皮汤):半夏、陈皮、白茯苓、生姜,治痰饮及脾胃不和。茯苓半夏汤:白茯苓、半夏、生姜,治呕吐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惊悸,及小儿等病。

《宣明论方》橘皮半夏汤:陈皮、半夏、生姜、治痰涎壅嗽,久不已者。

以上各方,由半夏、生姜,加茯苓,再加陈皮,即沿用至今的二陈汤。

小儿常见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疾病,也即是以咳嗽痰喘、呕吐腹泻这类与痰湿有关的疾病较多,经常使用的方剂也不外乎燥湿化痰、利水清热、和胃健脾等方面作用较好的一些效方,其中不少都是与二陈有关,或者是由二陈发展而来的。

与二陈汤近似的方剂为《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济生方》中的涤痰汤,实际是温胆汤加味。《三因方》中的温胆汤与《千金方》中相同,但增有十味温胆汤一方。《医宗已任编》中,还有一加味温胆汤。至于《沈氏尊生书》中的另一温胆汤则是同名异物,与常用的以二陈为基础的不同。

痰证产生的原因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水湿不能运化是产生痰饮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在脏腑方面,则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出现痰证,可能有多种因素,如心热、肺热,以及其它原因,但总是关系着脾胃。

因为,痰湿水湿所化,如脾胃健全,受纳运化的功能都好,饮食就能化为津液而充实人体的需要。如化为痰,就会留滞在肺、胃、胸膈,以致随气升降,留窜各处,经络四肢,无处不到,引起各种疾患。如小儿咳嗽痰喘,脾胃不和,低烧潮热,惊搐,癫痫等症,都与痰湿有关。

痰证治法

张仲景的主张:“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钱仲阳对于小儿痰饮的治法,提出:“吐涎痰,热者下之;吐涎痰,冷着温之。”( 《小儿药证直诀》 )朱丹溪认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 《丹溪治法心要》)程钟龄说:“治痰须理脾,以痰属湿,脾土旺则能胜湿耳。治痰如此,饮亦宜然。”( 《医学心悟》 )

如上所述,温中燥湿,是治痰证的一个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 湿痰多见于脾,如痰涎壅塞,并见困倦痰稀等症,用温法;
  • 热痰多见于肺,如咳嗽痰喘,并见燥热痰稠等症,用清法;
  • 风痰多见于肝,如惊风抽搐,并见发热痰鸣等症,用消法;
  • 食痰多见于胃,如恶心呕吐,并见脾胀痰滞等症,用消法;

至于寒痰、老痰,则多虚实互见之证,其关键在脾,日久则多影响其他各脏,出现不同的兼证。在治法上,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盛者泄之,顽者攻之。如用温中除湿兼用清法,或用降火顺气兼用下法。各法的应用,多在于祛湿化痰,关键也是在于对脾胃的调整。

从痰论治

李士懋认为,现代疑难杂病的病因符合中医痰邪的形成特点,如朱丹溪所说:“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

现代疑难杂病种类的多样性符合中医“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如沈金鳌云:“痰饮其为物,流动不测,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现代疑难杂病症状的多样性符合中医“怪病多痰”之说,如朱丹溪所说:“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为嘈杂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

现代疑难杂病治疗的棘手性和康复的缓慢性符合中医痰邪重浊黏滞胶结、治疗困难、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及缠绵难愈的特点。

辨证思路

痰证诊断以脉为重。李士懋从“脉诊辨证大纲说”“虚实脉诊大纲说”“气血脉理大纲说”之“脉诊三纲鼎立说”入手,统领痰证的诊断。

李士懋认为,痰证的典型脉象是滑脉。脉何以滑?因为痰邪阻遏,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则激扬气血,故脉滑。犹如河中有石,水流经过时,则与石搏击,激起波澜。正如其在《脉学心悟》中说:“或问既为邪阻,脉何不沉、迟、细、涩、结而反滑?盖邪阻重者,气机阻滞亦重,气血通行艰难,故脉见沉迟细涩结之类,甚至脉闭伏而厥。若虽有邪阻,但邪阻不甚,气血与邪搏击而波澜涌起,则脉可滑”。

在滑脉的基础上,滑而有力为实证,滑而无力为虚证。若脉滑实坚搏弹指,乏和缓之象,乃胃气败,此为真脏脉,乃大虚之象,不得误认为实脉。

在滑脉主痰证、痰证分虚实的基础上,结合形体肥胖、素胖今瘦、素瘦今肥、头面肿胀、颜面黄胖、眼睑肿胀、目胞肿胀、皮下可见颗粒或绵软包块、头昏沉重、眩晕耳鸣、咳喘痰多、失眠惊悸、恶心呕吐、胃脘痞满、口不知味、肠鸣腹泻、身体某一部分突然疼痛不已、手足麻木、舌肿胀麻木、局部冰冷或灼热、阳强不到、阳痿不举、癫痫、狂躁、抑郁、舌苔浊腻等症状,即可考虑为痰证。

治疗原则

古代医家治痰多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如明代医学家王纶在《名医杂著》中说:“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末在肺也,贮于肺”。

但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脾肺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

在脾者虚证多为脾气亏虚证,方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实证多为痰湿蕴阻,方用二陈汤、越鞠丸、保和丸、六郁汤、温胆汤、礞石滚痰丸等加减。

在肝者虚证多见肝血虚、肝阴虚证,方用四物汤、一贯煎等加减;实证多为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胆湿热所致,方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

在心者虚证有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证,方用生脉饮、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真武汤等加减;实证多见心火亢盛证,方用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清营汤、清宫汤等加减。

在肺者虚证多见肺气虚和肺阴虚证,方用生脉饮、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等加减;实证多见痰湿阻肺、痰热蕴肺证,方用止嗽散、泻白散、千金苇茎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等加减。

在肾者可见肾阴虚、肾阳虚证,方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真武汤、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李士懋治疗痰证反对不加辨证,便用二陈汤统治诸痰,特别是对于阴血津液亏虚、虚火上逆、炼液为痰者,更是主张不能妄用。他认为,痰证治疗贵在加减,应根据痰的不同性质,给予灵活的加减变化,正如《医林绳墨》所言:“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在下者提之”。

其中:

  • 湿痰者,可加苍术、白术、木瓜、生薏米、晚蚕砂、厚朴、枳实等;
  • 风痰者,可加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天竺黄、僵蚕、地龙、蜈蚣、全蝎、白矾、皂荚等;
  • 寒痰者,可加半夏、白芥子、苏子、天南星、白附子、白矾、皂荚、杏仁、旋复花、紫苑、款冬花、白前、桂枝、细辛、干姜、生姜、川乌、川椒、麻黄、火硝等;
  • 热痰者,可加瓜蒌、竹沥、荆沥、竹茹、天竺黄、浙贝母、川贝母、郁金、桔梗、射干、前胡、天竺黄、天花粉、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连翘、栀子、青黛、朱砂、牛黄、雄黄等;
  • 郁痰者,可加川芎、香附、郁金、玫瑰花、代代花、川楝子、元胡、柴胡等;
  • 食积痰者,可加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焦槟榔、木香、砂仁、枳实、青礞石、皂荚、牵牛子等;
  • 痰核者,可加海浮石、海蛤壳、生牡蛎、昆布、海藻、夏枯草、黄药子、瓦楞子、五倍子、皂荚等;
  • 皮里膜外痰者,可加竹沥、荆沥、竹茹、天竺黄、浙贝母、白芥子等;
  • 气虚者,可加生黄芪、党参、人参、红参等;
  • 血虚者,可加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何首乌、黄精、玉竹、枸杞子等;
  • 阴虚或津液亏虚者,可加生地、元参、麦冬、女贞子、天冬、龟板、鳖甲等;
  • 阳虚者,加炮附子、桂枝、干姜、补骨脂、吴茱萸等。

此外,李士懋治疗痰证反对过用攻利,因过用攻利,或伤脾胃,或伤肝肾,或伤气血,或伤阴津,反致正气伤残而痰愈多。正如《丹溪心法·痰》中所说:“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张景岳亦说:“善治痰,惟能使其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从瘀论治

李士懋认为,现代疑难杂病不仅符合中医痰邪的特点,亦符合瘀血的特点。

瘀血的产生,既可以因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而致,也可因寒邪凝滞、热邪伤阴、气滞血停、外伤瘀阻等邪气阻滞而致,正如王清任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瘟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

现代疑难杂病的病程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特点,其迁延日久,病情较重,病邪深入,由气及血,伤及血络。正如叶天士所说:“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

现代疑难杂病种类的多样性符合中医“络脉分布广泛”之特点。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遍布全身,无处不有。正如张景岳《类经·经络类》所说:“络脉所行,乃不经大节,而于经脉不到之处,出入联络,以为流通之用。”

现代疑难杂病症状的繁杂性和多样性符合中医瘀血特点。瘀血的临床表现亦纷纭繁杂,仅王清任就总结了50余种血瘀病证,其中不乏紫黑印脸、交节病作、胸不任物、胸任重物、食自胸后下、心里热(灯笼热)等奇病和怪病者。

辨证思路

李士懋认为,瘀血证无定脉。他说:“典型的瘀血脉象为涩脉。因瘀血阻塞,故脉涩,但又不可以未见涩脉而否认瘀血的存在——随瘀血阻塞的程度不同,脉亦异。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沉滑相博,血结胞门’。血结何以脉滑?这是因为瘀血阻痹的程度不同。如石阻水道,轻者,水流经时,与石搏击,激起浪花,则脉滑;阻痹重者,水道畅通,则脉涩”。

无论瘀血证表现为涩脉,还是弦脉、细脉、滑脉或迟脉,都是瘀血闭阻气机的表现。在这些脉象的基础上,有力为实证,无力为虚证。结合痛处不移、刺痛夜剧、癥瘕痞块、肢体疼痛、麻木、拘挛、萎废、水肿、如狂发狂、失眠、健忘、痴呆、但欲漱水不欲咽、口唇干燥、幕则发热、手掌发热、骨蒸劳热、面色黧暗、肌肤甲错、两目暗黑、毛发焦枯脱落、唇甲色暗、小腹鞕满急结、大便干色黑反易、妇女经水不调、崩漏或闭经甚至不孕、舌暗瘀斑瘀点、下络脉紫暗等症状,即可考虑为瘀血所致。

治疗原则

治疗瘀血当活血化瘀,正如王清任所说:“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李士懋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诸方,如抵当汤、抵当丸、下瘀血汤、鳖甲煎丸、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

同时,他还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或清热活血,或通络活血,或化痰活血,或温经活血,或温阳活血,或逐水活血,切不可一味活血。

此外,瘀血证治疗亦贵在加减。

李士懋在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当归、川芎、赤芍、丹皮、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郁金、益母草、泽兰、蒲黄、元胡、姜黄、三七、干漆、地龙、土元、水蛭、牤虫、蜣螂、蛴螬、穿山甲等。

  • 火热内蕴者,配伍连翘、栀子、元参、柴胡、升麻、葛根、蒲公英、夏枯草、皂角刺、桔梗等;
  • 经络不通疼痛者,配伍辛香走窜、通络透窍的冰片、老葱、生姜、黄酒、羌活、白芷、藁本、蔓荆子、海风藤、威灵仙、桑枝等;
  • 肝郁气滞者,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牛膝、香附等药物;
  • 寒凝气滞者,配伍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桂枝等;
  • 气虚者,配伍党参、白术、炙甘草、生黄芪等;
  • 阳虚者,配伍炮附子、干姜、肉桂、仙灵脾、巴戟天等;
  • 血虚者,配伍当归、白芍、何首乌、黄精、玉竹等;
  • 津液亏虚者,配伍麦冬、元参、天花粉、葛根、知母、天冬等;
  • 肾精亏虚者,配伍菟丝子、杜仲、桑寄生、狗脊、骨碎补等。

从痰瘀互结论治

李士懋认为,现代疑难杂病有痰邪为患者,有瘀血为患者,但临床最为多见的,却是痰瘀互结为患者——痰证日久,阻滞经络,导致瘀血;反过来,瘀血日久,阻滞经络,也可导致痰湿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之证。

辨证思路

痰瘀互结证诊断以脉为重。李士懋从“脉诊三纲鼎立说”入手,统领痰瘀互结证的诊断。

首先,他将痰瘀互结证分为两种类型:偏重于痰的痰瘀互结证和偏重于瘀血的痰瘀互结证,其中以前证为多见。

偏重于痰的痰瘀互结证,脉象以滑脉为主,滑而有力为实证,滑而无力为虚证,结合形体肥胖、头晕昏沉、胸闷黏痰、胃脘痞满、肢体麻木、癥瘕痞块、带下白稠或黄稠、舌胖大舌苔浊腻等痰证症状加以判断,再兼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唇甲色暗、舌暗等其中一两个症状,即可诊断。

偏重于瘀血的痰瘀互结证,无论是涩脉还是弦脉、细脉、滑脉、迟脉,均有力为实证,无力为虚证。结合局部疼痛、癥瘕痞块、面色黧暗、两目暗黑、唇甲色暗、经色紫暗血块、舌暗等瘀血证症状加以判断,再兼有形体肥胖、口粘有痰、头晕昏沉、苔浊腻等其中一两个症状,即可诊断。

痰瘀互结者多病情深重,可造成全身气血津液代谢紊乱,多脏腑功能失调,甚至危及生命。如痰瘀阻滞心胸的胸痹心痛,可导致真心痛甚至致死;痰瘀阻滞心窍的中风证,可导致神识昏迷、语言蹇涩甚至导致骤然死亡;痰瘀毒阻滞脏腑经络,可导致癌肿难消、胸腹水内生、肌肉瘦削、神识昏迷甚至死亡等。

痰瘀互结为患,胶结难解,阻滞气机,阻塞脉道,病情深重,病位广泛,因

而治疗起来非常棘手,导致病情缠绵,迁延不愈。如肺胀患者,由于痰瘀互结于肺,肺气不利,日久导致肺脾肾虚损,表现为胸中满胀、痰涎壅盛、面色晦暗、唇舌发绀、四肢浮肿、动则气喘等,致使病程漫长,迁延难愈。

治疗原则

李士懋提出,偏重于痰的痰瘀互结证和偏重于瘀血的痰瘀互结证,治疗方法有所侧重:前者以化痰为主,后者以活血为主。方剂常选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有陈皮、清半夏、茯苓、瓜蒌、薤白、浙贝母、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郁金、竹沥、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丹参、降香、苏木、刘寄奴、泽兰、僵蚕、地龙、土元、水蛭、蜈蚣、全蝎、蜣螂、牤虫、露蜂房、乌梢蛇等。

李士懋指出,上述两种证型的虚证多兼气虚和阳虚,因气虚无力推动和阳虚失却温煦,都容易导致痰瘀的产生和停滞。痰为阴邪,血属阴类,痰瘀互结形成后反过来更会损伤元气和阳气,从而加重元气和阳气的耗伤,当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要注意配伍补气药和温阳药,如生黄芪、党参、炮附子、干姜、桂枝等。

上述两种证型的实证多兼火热,因火热易炼液为痰和热入营血烧炼成瘀,此时,可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配伍清热泻火和养阴生津的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生栀子、蒲公英、生地、元参、麦冬、沙参、石斛、葛根、知母、天花粉、白茅根、芦根等。

李士懋认为,痰瘀互结证较之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加顽固难化和缠绵难愈,难求速效,故治当缓图,应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气,又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同时,叮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一切辛辣厚味及助湿生痰、碍气留瘀之品均当慎服,方能取得佳效。

(0)

相关推荐

  • 瘀血痹--辨证论治--娄多峰

    (三)瘀血(痰)候痹病 瘀血候也叫"瘀血痹",当属痹病实候范畴,但其在痹病病因证治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故单独列出. 1寒证 (1)血瘀寒凝痹:多为外伤瘀血未散,遇寒着冷:或久痹不 ...

  • 基于数据分析的武维屏教授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经验研究

    目的:归纳总结武维屏教授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辩证思路及用药规律,继承.研究名老中医诊治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学术观点与临床经验. 方法:使用本科室设计的病例收集系统,对武维屏教授特需门 ...

  • 方剂学祛痰剂清热化痰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二节 清热化痰剂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 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组成] 陈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黄芩酒炒 瓜蒌仁去油 茯苓各一两( ...

  • 中医内科学歌诀之脑系病证

     一.头痛 病证歌诀 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血加四, 肾元痰夏瘀通窍,气虚益气聪明到.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加减 ...

  • 【秦伯未】痰之治疗律

    痰乃津液所化,多因风寒湿热之盛,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变成多量稀黏之汁,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于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 其所见诸症,为咳,为嗽,为喘,为呕,为 ...

  • 秦伯未:痰之治疗律

    痰乃津液所化,多因风寒湿热之盛,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变成多量稀黏之汁,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于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 其所见诸症: 为咳,为嗽,为喘,为呕, ...

  • 刘茂才:补气血益肝肾涤痰活血治疗痴呆案

    罗某某,男,61岁,籍贯:广州萝岗.近事遗忘6月余,神疲乏力,反应迟钝,言语不利,生活起居不能自理,未予系统治疗.近期加重,伴头晕头痛.痰多难咯.下肢浮肿等症,故而来诊.有脑出血病史.] 初诊(201 ...

  • 技法思维篇:中医临床的治疗规律

    一.痰之治疗律 痰乃津液所化,多因风寒湿热之盛,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变成多量稀黏之汁,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于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所见诸症,为咳,为嗽, ...

  • 戊戌年三之气时病特点及治疗规律

    运 自小满起,正式进入戊戌年二之气,至大暑(7月23日)三之气结束,前后一共60天左右. 影响这六十余天的时病变化因素如下: (1)火运太过.戊戌年为火运太过之年,太过的火运,影响全年,六气太过则为邪 ...

  • 肝肾相关的病机及治疗规律探讨

    圣手道医 今天 谭程 I 摘要:肝属东方甲乙木, 为阴中之阳脏; 肾属北方壬癸水, 为阴中之阴脏.肝主藏血, 肾主藏精, 肝肾同源, 精血互化, 二者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故肝肾同病极为常见.探索肝 ...

  • 鸡止咳化痰用什么药?鸡喉咙有痰的治疗用药

    鸡止咳化痰用什么药?鸡喉咙有痰的治疗用药

  • 【以案说医】刘茂才:补气血益肝肾涤痰活血治疗痴呆案

    刘茂才 1937年10月生,广东兴宁人,全国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等,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 清咽下痰汤治疗麻疹邪毒攻喉证

    清咽下痰汤 [方歌]牛蒡马铃射桔梗,贝母玄参瓜蒌甘,荆芥一味疏风邪,麻毒攻喉清咽痰 [处方]玄参:桔梗:炒牛蒡子:甘草:浙贝母:瓜蒌:射干:荆芥:马兜铃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化痰麻疹逆证攻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