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摄影爱好者的半年总结:平凡的生活,被他拍得如此不凡
去年7月和今年1月,我发表过两篇文章:
“人世难居,我选择在摄影里逃离”
“一位摄影爱好者的2020年总结,看完,我有点羡慕”
这两篇文章,出自一位很单纯的摄影爱好者——@Log 之手。
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医学专业的在读学生。
每隔半年,他都会将自己作品总结成文,
而以下的图片,就是2021年上半年,他所拍摄的作品。
他的作品,有些抽象,
但是,
我恳请你细细地品读他的文字旁白,
以及他为照片所配的每一个题目,
对照来欣赏,
你会发现,
观赏这些照片,
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内容很长,请留出足够的时间,
慢慢欣赏。
文章转自:Log的摄影日记
拍摄者:@Log
人和人生还是暧昧一点好,
决不能说什么“爱你”这样的话,
真正的东西是不以言语的方式出口的。
这是一个基于“平面”展示照片的窗口,它不满足于图片和文字在屏幕前的堆砌,以手机屏幕为一条看似线性延长的展墙,提供一次对平面观看的再造。我想逐渐脱离“一张照片主义”,希望能够打破影像之间的隔阂,让:
1 1>2
我时常会有“这个地方我曾来过或者这个事件我曾经历过”的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艾米利·波拉克在《精神科学的未来》中第一次定义了这种现象,并将其命名为“既视感”。
我捕捉的就是隐藏在这个世界中的“即视感”,我通过取景器观察这个世界,并且把它们的样子装进心中,并恍然发现:
原来它和它、它们和它们,都是一样的。
星
川
小丑的凝视
撒旦 天使 上帝
彼岸
一个在黑暗中醒着
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异类
尘
卡
风痕
生命的本身即包含有
死亡的种子
死亡的本身即包含有
生命的种子
重生
蛮荒与文明
亦可治愈
亦可毁灭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
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拿起相机
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
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
让瞬间成为永恒
你看到了吗?
烟花易冷
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东海,洞头岛,2021
东海,洞头岛,2021
东海,渔寮,2021
黄海,威海,2021
天空,未知,2021
仅是一场山本对杉本的拙劣致敬罢了
逆对焦——不愿正视之物
我知道的是,南·戈尔丁说过:“我曾以为如果拍摄的足够多就不会再失去任何人”,但是我不知道的是,这句话还有下半句:“但是照片却让我看到我失去了多少。”
映在视网膜上的世间之事,从来不会稍作停顿,而是连续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这一张照片在理论上,已经不能用同样的生命状态去观看了,在这中间始终裹挟着一段不可逆的时间。一张当时轻松愉快的照片,可能会变成引发某种复杂而痛苦的思绪的证物,这个证物所证明的快乐真实到让现在的情感更加剧烈。人在深挖自己的过去时,可能会把许多事情说成是悲剧,也会把做错的事合法化。我认为自己非常幸运,过去的那些,都是我的一部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说是吧,金枝玉叶?
θ脑波
梦
暧昧
芒
当我回看照片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当时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让我非常惊讶:竟然有这样的东西进入过自己的视线,原来自己错过的有这么多。
在摄影的语义空间中,模糊与清晰并不是对立的。手法与器材能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结合,在向我说明,摄影的这个过程并不只是局限在所谓的准确曝光和精确对焦的法则里,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不设限的表达方式。
泪·痣——曼·雷
——
花椰菜与 鹿 角
蘑菇会喜欢兔子吗?
蛇
蜗牛
Mars
天然滤镜
包青天
UFO
FAKE
终究还是入了胶片坑,入了,但没有完全入:左拥妃子CONTAX T2,右抱小妾佳能KISS3。我的财力无法让我成为一个胶片机的快门杀手,所以我会对每一次快门都非常珍视。之前我常觉得,“下一个瞬间才是最好的”,于是一直半按着快门,直到错过:瞬间稍纵即逝,重新消失在混乱之中,最后什么也没留下。
其实,我有我的决定,你有你的瞬间,“决定性瞬间”终究只是一个概念的概念,而非狭义的、必须讲求布列松式几何美学的概念。所以,去他的布列松,想按就按吧,人生也是如此。
荒木经惟说:“人和人生还是暧昧一点好,决不能说什么'爱你’这样的话,真正的东西是不以言语的方式出口的。”我的摄影不在于美,更在于说服,但我也不再想用那么“粗暴”的方式了。
《观看之道》:“观看先于言语。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之前的我顾虑太多,所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欲通过照片与文字之间相互对抗的张力, 去传达自己的信息。现在的我并不否定之前这样的呈现,但只是觉得与其将“自己的答案”悉数奉上,不如让你自己去思索——照片之于个人,如同抛出问题,或质询,或自洽。有问则复,复即吸引解读、释义,这是通向图片的其中一路。无论所读为何,每个答案都是对内心幽微的投射,自己向理念的形成更进一步之余,也充盈了图片本身涵义。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也不存在最佳答案这么一说,甚至根本就没有答案,但无论如何,我也不想去扼杀这个来自于你的可能。
我的照片,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音,若能让你从中解读到其他的“生命”影像,将这个声音放大,将生命深处的某一点唤醒,这便足矣;若不能触动你的心弦,也无妨,只能说明我们缘分未至,仅此而已。让自己的照片被所有人喜欢和欣赏,是一件不可能达成而且十分危险的事情,“他们不欣赏我,我要坦然;他们欣赏我,我要警醒。”我不想让自己的摄影变成讨好的工具。
东松照明所定义的“缺失感”,即没有被满足的事情,就是拿起相机拍摄的原动力,我拍照,也只是因为我不想用那种无趣的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这半年里,我偶尔也会有和森山大道一样的焦虑与迷茫,有时甚至会产生讨厌按快门的想法,对自己的摄影间歇性地产生不安的心情。迷茫与不安来源于一个问题:我能拍的更好么?活在一个已经被快门洗礼过无数遍的世界,后来人面对同样的风景,只能是不断的重复,无论是从技法上还是理论上,大部分人都只是复读机罢了。多数人的生活轨迹及其相似,所有值得记录的东西不过是一个个可以复制的瞬间。所谓的图像的泛滥,正是因为摄影已经成为最为普遍的工具,从某些程度上说,摄影就是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取决你如何去表现,取决于你如何是观察这个世界。
伟大的风景是为平凡的人准备的,平凡的风景是为伟大的人准备的。我不伟大,我想做的只不过是将渺小的“遗传信息”转录,剪接,翻译和修饰,最终变成了蛋白质罢了。我想,只要拍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好了,从生活中发现一个主题后持续不断地记录,就一定可以从平庸中制造例外。毕竟,我习以为常的生活,可能就是别人心心念念的远方。“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爱因斯坦的话鞭辟入里,若是想要拍到不平凡的,那就要把平凡当作不平凡来看待。
在我拍摄时,摄影这个“前意识”行为先行一步,我其实也只能看到那若隐若现的一角。摄影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种摆脱意义的自由,只要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直接由着性子拍就好了,理由什么的可以暂时先不去考虑,不要理论先行。在这种“无意义”的行为中,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