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为何要将开汤服务外包?
前 言
茶的物质与体验层面互为因果:好的原料及工艺应具备呈现优质汤感表现的潜质,优质的汤感表现也能反推出这是好的原料、工艺的茶品。但不可否认,本质上二者分别处于相互独立、难以兼顾的两个专业领域,就好比食材的生产、加工环节与最终烹饪阶段的区别。
两个阶段,一个处于该行业最前端的头部,而另一个则在行业最后的终端;一个是该行业物质载体的生成、生产阶段,而另一个则是物质载体的消耗、使用阶段;一个的商业价值将更集中产生于物质载体大宗批量的销售上,一个的商业价值则更依赖对其物质载体的最终体验及其零售的消费上。
先 天 之 困
基于此,我试分析一下为何“品牌一定要将开汤服务外包?”
一定有品牌会说:“好茶我都能做出来,泡好个茶那还不容易啊?——练呗!”那问题就变成了,——谁练?怎么练?
“当然是跑市场,一线的那些员工练了!”
那我敢问一句:您的业绩考核标准是泡好茶么?显然不是,——那是什么呢?一定是销量啊。虽然泡好茶一定对销售大有裨益,但那只是锦上添花,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因为除了滋味之外经销商还会关注到利润空间、价格体系、品牌知名度、售后服务、年增值率、电商竞争、二级市场活力等各项因素。而这些已经足以让您的业务员焦头烂额了,能留给研习泡茶的精力恐怕就剩不下多少了。到了,随便泡泡了事,甚至于让客户自己泡吧,哪款喝对了口儿进货就是,——而这大大削弱了业务人员销售的主动性。
您说,“那我就专门设立一个部门负责泡茶,把茶泡好,不就行了么?”
还是回到品牌的那个考核标准“销售”上来。如何让茶师的冲泡价值与销售业绩直接挂钩呢?
“让她边泡、边销售么!”这不又掉到上面“业务员”的坑里了吗,不再赘述。
“那客人喝完她泡的茶,定了货,公司给她提点呢?”那客人万一没订货呢,万一之后很久才定了货呢,万一喝了几位茶师泡的同一款茶后才定货呢,——这些变量将直接影响到茶师的收入,太不可控。
“那我就给她个高高的固定工资,她就一心把茶泡好就行了!”既然是固定工资,那她提升业务水平的动力哪儿来?既然是固定工资,那她又何必在意我这一道茶是否为客人呈现到了最好呢?
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茶行业从业者的流动率极高,年离职率基本在50%左右,三年离职率陡增至65%以上(网络资料)。如果您也能客观的认同泡茶是一门技艺的话,这样一个极不稳定、充斥着新人打酱油般的从业环境,谁会有心思静下来去打磨自己的这门技艺呢?就算有心,也往往兜兜转转一圈,建立不起系统认知,不得其门而入。
强 为 之
指望让员工自个儿琢磨着怎么泡好茶,看来是不太现实了。那我们再说说品牌各自建立的冲泡体系。
立足于开汤品鉴,茶就相当于食材,那为何你家的白菜就一定要用铁锅炒,他家的白菜就得用砂锅炖,对门那家还说自家的白菜要在火上烤……,这看似丰富热闹的冲泡过程背后反映了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各品牌对于开汤品鉴阶段其实并不具备深入的认知,就更不要说建立共识了。其根本原因,开篇已述,不再赘言。
我不想忽视一些品牌在茶品冲泡上投入的精力已经很大。规定了冲泡过程中尽可能多的细节,汇总成文,业务人员照此行事便可。但却忽略了一点,——茶是活的,人也是活的。企图用一个死的规制去把控两个活物,其效果可想而知。
这就像是一群人照着书上的菜谱做菜,同一个菜谱,做出来的也是千差万别,那这还有何意义呢。
同样深入一步,品牌无法自己建立冲泡及汤感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论是建立标准之初,还是之后,它都难以形成业内的共识,进而无法实现横向对比。
“不喝别家茶”,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产区制茶人最引以为傲的口头禅,意思是别家茶都不如我家茶好。
“不喝外省茶”,似乎也成为了很多传统产区从业者的习惯,云南人不喝龙井、乌龙,杭州人不喝普洱、黑茶,潜台词是我又不做那些茶,不卖那些茶,何必喝呢。
看到了,这就是茶区基于其先天优势而导致的局限性。所以,建立具备跨产区、跨茶类的业内横向对比能力的开汤品鉴标准,一定不是在某个特定产区,——而是在非产区。
这是另一个的话题,我们回头再深入。
借 鉴 之 资
至此,品牌应该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一个明智者不是去盲目提升自己的短板,而是要更加专注于打磨自己已有的长板,并期待在优势互补的强强合作中去完美规避自己的短板。我们举一个其他领域的例子。
宣纸、湖笔、徽墨,历来是书家之所好。为何?品质好啊!但这优异的品质也不是一上来就有的,而是在与使用者、消费者的反复沟通中,根据客户反馈,逐渐调整、逐渐完善,进而得以提升的。这些人里你看到有谁在指点书家如何用笔、用墨、用纸的,虽然笔、墨、纸是他们做的,他们更谙其性,但至多也只是三言两语的使用建议。他们知道自己的那条“红线”在哪儿,绝不越雷池半步。
宣州、湖州、徽州,这三地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过文豪书家,只是比例较少,因为都去博取文采功名,那笔、墨、纸谁去做呢。既然祖辈留下这门手艺,那就要坚守这个长板,这是本分。至于其他的,那都是精力之余的事儿了。
他们如何做推广呢?很简单,想必你也见过——去找书家试笔、试墨、试纸,人家用过之后说你一句好,胜过你自己的千万句。若能出优秀作品那就更好了!哪怕你再重金求回,置于堂内,但凡有懂行者驻足,你告诉他这纸是我家出的、笔是我家做的、墨是我家制的……
这效果,不用我说了吧。
再说这位书家,得之佳物,称心应手,也必定是才思泉涌,奋笔挥毫不能自已,没准儿还成就了一个创作的小高峰。同时,自用之余也定会相互转告此物之妙处,成一时之风行。
这种合作珠联璧合吧,相得益彰吧,——这是正途。
为 什 么 选 择 我 们
之所以“开汤服务外包”要选择我们,好处如下:
· 我们能做到重复稳定的优质呈现。这一条就已经让我们成为了不二之选。不信可以去试,当你喝了一道汤感表现很是不错的茶品时,你说:“来,就这个茶再泡一遍,还要这种汤感表现。”能做到两道茶汤感表现基本一致的几乎没有,总会出现某些明显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每次还都不同。说白了,就是对开汤这个“烹饪”环节的认知不够。炒白菜就应该有个炒白菜的正经味道,时而夹生时而糊,时而盐多时而淡,那是上不得台面的。但就泡茶而言,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实现了。
· 最佳的汤感呈现与体验。不必怀疑,我们一定是要将最佳的汤感表现呈现于每一道茶上。因为,我们开汤是按道收费的。就像厨子一样,我们要为每一道菜负责,您吃高兴了才会有下次,——我们是要攒回头客的。
· 行业先机。当业界还在围着原料、工艺、仓储这些因素绕来绕去时,我们首先关注到了其最终的汤感表现;在业内还在为茶艺的未来发展争论不休时,我们最先意识到了冲泡与烹饪的相通性,并开始着手研究;在很多同行还在使用产区惯用的“审评法”对已购茶品进行评价时,我们又首先提出了基于非产区品饮消费习惯的“最佳汤感品鉴法”。选择我们,其实也就是选择了未来茶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任何一个新趋势的先发优势,其价值与回报都是难以估量的。
· 最硬的背书。虽然我们在业界尚不具备什么影响力,但就我们现有的理论技术高度,还是颇有自信的。首先,当你的茶品不具备我们所定义的品饮价值时,您这单活儿我们是不接的。而一旦接了,便意味着您的茶品在我们看来具备了相应的品饮价值,并且要将这种品饮价值通过标准开汤加以呈现。未来一旦有人对这款茶品提出品质上的质疑,那不废话,为他开汤一道,让其切身感受,——虽然他也要为此付费。这种背书,才是最有价值的。
· 最客观的评价。我们不止泡一家茶,也不止泡一类茶。从西湖龙井、安吉白,到焙火乌龙、普洱、青砖,我们都要泡,而且还要泡好。我们不能挑食。所以我们对您的茶品所给出的标准汤感,不是我们的想当然,而是与此前大量汤感记忆横向对比的结果。也是基于此,我们会给出您的茶品相对于该茶类所具有的独特风味,以区别其他。以便给您的客户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 …
好处太多了,先说这些吧 ~ ~
茶,是一个历史悠久但远未成熟的行业。它的每一次迭代都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如果你看懂了我所做的一切,我想你是不会甘于做个时代的旁观者的。
期待你的到来 ~ ~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