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这届观众不行……

最近在学习戴锦华教授的《52倍人生》电影解读。
开篇就是《美国往事》,然后是《霸王别姬》,《飞越疯人院》,《花样年华》,《黑客帝国》……这些我都看过。
锦华教授的解读犀利透彻,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其中也不乏极有见地的个人见解。倾听之下,被深深折服。
锦华教授会从一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拍摄花絮、镜头语音、象征意义、文学性,以及后期影响来展开叙述。
但有没有感觉哪里不对?——是的,纯粹用“语言”去诠释一种“影音艺术”,吊诡的逻辑。也没必要大惊小怪,类似的形式充满了我们现实的生活:用语言、文字解读音乐、图片、饮食、器用、雅趣、人文地理……
亲自去经历不香么,干嘛还要用语言、文字解读?原因无非一边想说,一边要听。
要听的又分几类:没条件、没时间,或者压根儿就不想去经历那,但若有个坐着、躺着、闭着眼睛就能听的形式,那也无妨。

所以,这更考验阐述者的功力……

曾作为金马奖评委,现仍任教于北大讲授电影欣赏相关课程,据说但凡她的课都会座无虚席,这我信。
如果你是位资深电影爱好者,——哪怕仅仅是标榜是,——我都极力推荐这档音频课!它真的值得在你的手机中占据某一个角落,哪怕只是为了装B。因为它够高大上,够B格。
在我不吝溢美之词的同时我还在听着她解读《公民凯恩》。这部片子我没看过,但却越发清晰了她与我所要面对的同样的尴尬——
那种明知对方听不懂,却还要努力言说的尴尬……
那种明明手把手带着才有可能Get到的却偏偏只许你用语音文字的尴尬……
那种明知对方听若天书,却仍在盲目地认同(否定)你的尴尬。其实他都不知道到自己究竟在认同(否定)什么。
显然在该领域彼此分属不同位置,很难实现太有效的沟通,对方只能只言片语的理解甚至是曲解你的表述,要么理解得不对,要么理解得不够。最初的交流(如果有的话)往往是你在纠正或校正对方的理解。而对方一旦意识到且不想接受这种看似不平等(本质上也不可能平等)的交互时,往往会礼貌地选择闭嘴。于是你便沦为了那个——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人……
更何况是这样单向输出的音频和文字,与这类侧重体验的领域(观影本身也是一种体验)。
能想象一个人在为你讲述一部你并未看过的影片,同时还要为你挖掘出其电影深度的情景么,——我只会一脸懵逼、不明觉厉,要么选择坚持听下去,要么关掉、换台。我相信不会有太多人会把这档一百多节的音频课听完,而只是买了,放在那儿。
其实在前几部影片的解读中我就已经感觉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当锦华教授提及某个桥段并展开,我需要在脑海中搜索那个早已斑驳、模糊的印象,而结果往往是——找不到了。
这种课程最佳的呈现方式是先行观影后再集体重点片段回放深入解读,这于授受双方才可能尽兴。
一部100分钟的电影,连前期观影跟后期解读,可能需要耗时200分钟甚至250分钟。对现代人而言,这得有多奢侈~~
但越是高级的享受越需要“对的打开方式”……
这本是一场奢侈的“盛宴”,在这个追求高效的时代却不得不被做成了廉价的“快销品”。这点我是理解的,——不光是理解这种商业操作,更是理解锦华教授。你能听得出她在表述过程中因为没有观众的交流反馈(哪怕是眼神的交流),而流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局促与不安。她的语速很快,像是要赶着把文稿念完收工,语速常常高达200字/分钟以上,但到一些专业词语、片名、人名时则偶有吃字。
我知道她的感受,——为一群视电影为“大众娱乐形式”的人们解读出电影的“高级艺术特质”。总有一种被架在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每每遇到那些专业术语或片名,你会犹豫是解释还是滑过:解释的话,可能会让整体变得冗长拖沓,或者前面解释过这里还要不要再解释?不解释的话听众会不会觉得过于专业听不懂?犹豫之间,语气便不再那么笃定,语义也含混起来。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讲着讲着忽然意识到后半句话可能有点儿深了,说出来难免有卖弄之嫌,不说又给人以故作城府之感。骑虎难下时只得就低不就高的打些似是而非的比方,将就之。但心里明白,这将就来的“比方”跟原本的东西相比,可就天壤之别了。
我们都想把各自领域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与世人分享。本应该很讲究的东西,将就之……
这也是我跟锦华教授在面对同类问题上的“不得已”。
忘记当年是谁了,因为作品票房不是很理想,导演给出了个理由——“这届观众不行……”哈哈,姑且一乐吧。
但一些最好的东西,至少是最高级的那个层面,是不太适合做普及式、快销式的分享的。它们有其各自最适合的分享方式,而这方式一定是某种意义上“奢侈”的。
对了,锦华教授这档音频课也有个“奢侈版”的体验方式。那就是找来对应的影片先看,然后再根据锦华老师的讲述自行回放重点,边听解读边看。
这种奢侈是精力与时间上的奢侈。如果做到了,那么体验高度一定是优于别人的。
而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先把这套音频听完……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空山物语:专业感
空山物语:村巫 · 沉思
(0)

相关推荐

  • 因为她,我成了清华北大抢着要的学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过这条很火的微博,博主@Simon_阿文截图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孙乃树老师的一堂<西方美术欣赏>课的片段-- 本以为会是枯燥晦涩的理论阐述,却因为他生动有趣的讲解,让人对抽 ...

  • 【高清修复】她才是电影《刘三姐》真正原唱 付锦华 多少人的回忆

    【高清修复】她才是电影《刘三姐》真正原唱 付锦华 多少人的回忆

  • 假期,给孩子最好的电影、图书、音乐......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又是一个伴随着疫情的寒假,学生离开校园,回到家中,读书.作业之余,如何充实假期时间充电学习?电影,阅读,音乐,艺术,都是个 ...

  • 北大戴锦华:读电影,读社会与人生

    北大戴锦华:读电影,读社会与人生

  • 摊牌了,我的电影启蒙老师就是她

    如今,互联网上正在掀起新一阵的高校学者"触电"潮. 人类学家项飚.经济学家薛兆丰.哲学教授刘擎,都因为上网络综艺做嘉宾开始被大众熟知. 还有一些学者,比如法学教授罗翔.文学教授戴建 ...

  • 北大教授戴锦华:孩子成长路上,不容错过的6部电影

    北大教授戴锦华曾说: "犹记得,当我与电影初坠爱河之时,我已成年.彼时彼地,我心心念念的是,若是我在孩提时代.青葱年华便能看到如此多丰富而杰出的电影,我的生命也许便会有所不同?我也许能更早地 ...

  • 戴锦华|戏剧与电影:亲缘、区隔与跨媒介

    2021年10月17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第二届梧桐学术沙龙暨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09讲"戏剧与电影:亲缘.区隔与跨媒介"在北京语言大学教一楼209报告厅举行,全场座无虚席,很多同学不 ...

  • 戴锦华评《太阳照常升起》

    戴锦华评<太阳照常升起>1.看完<太阳照常升起>之后,你最直接的体验是什么? 戴:非常喜欢!兴奋!这些年来少有的惊喜的体验.2.为什么惊喜? 戴:对我来说,看这个电影就是坐下来 ...

  • 通勤路上听什么?

    国家统计局前段时间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上下班的交通时间1小时29分钟.就我观察到身边上班族的情况来看,大家的通勤时间远远大于这个值,多在2个小时以上.如何利用好路上这2个多小时,也是一门学问 ...

  • 空山物语:“二八定律”再理解

    不出所料,在可遇轩喝茶的一位茶客关注了"空山茶话",翻阅历史消息后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还懂音乐啊?" "很遗憾,我不是很懂音乐--" &q ...

  • 空山物语:玻璃顶

    "您喝到过打动了你的茶么?" 另一个学生也附和着,"对,那种能感动你的茶--" "我当然喝过了,而且很多!你翻的笔记里就是那些打动过我的茶啊!&quo ...

  • 空山物语:精进 ……

    历时一个多月,总算把这套将近三百小时的音视频资料学习完了,--首先声明,那不是茶学内容. 如果让我形容当下感受,那就是头昏眼花,还伴有间歇性的轻微头疼.期间太太总说我"魂不守舍.转眼忘事&q ...

  • 空山物语:万化归一

    * * * * * * 今天扯点儿别的--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当下这个时代是好学之人的天堂,你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知识,如此简便,如此迅捷.我每天的阅读量基本在一到两万字,音频收听也在一 ...

  • 空山物语:关于奔跑

    回想起来,自从2006年开始涉足户外长跑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 从最初的5km,慢慢到10km,再到现在平均每周两到三次的户外15km越野. 其中最难的一道坎是我的腿太粗了-- 资深教练为我支招穿氨纶紧 ...

  • 空山物语:被玩坏了的“情怀”

    所谓"情怀",情之所怀也."怀"什么?怀念.怀旧者是也.说白了,只有盛世已去,衰败没落,沉睡于历史档案袋中的旧东西才适合玩情怀,它已经失去了活力,失去继续探索与 ...

  • 空山物语:老茶之“鲜”

    记得2014年的秋天,我在朋友的店里为她泡了一道当年的坝糯春,水很好,器也对,片刻间我们就被那鲜灵灵的汤感浸没了,落口还会有一种特别的酸爽,那是丰富的茶氨酸所带给我们的体验. 从此,我知道了什么叫新茶 ...

  • 空山物语:从手机的迭代演进说开去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巅峰之作,那是用以彰显其历史独特性以及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标志. 比如古希腊的人物雕塑.古埃及的金字塔.魏晋的书法.盛唐的诗歌.六十年代的"样板戏",以及当下的 ...

  • 空山物语:直面缺憾

    颜真卿<祭侄稿>原帖 吾生而知之者,饮食男女也-- 吾生而不知者,瀚也-- 吾生而求索者,我之为我之所故也-- 今天的音频是于钟华老师对我作业的点评,临习的颜真卿行书<祭侄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