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 | 老师有了这项思维能力,学生的成绩会更优秀
声音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高新桥
1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重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也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成为考查的中心,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高度的关联。
2
3
高考改革已经从考查知识到考查能力的转换,通过各种情境的设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考查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发现问题、逻辑论证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是一个要点。
7月17日,《2021年全国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举办,教育部文化素质教指委批判性思维分指委(筹)主任委员董毓、北京市教科院院长方中雄、海淀区教委主任王方等一众重量级学术界专家、领导到场,吸引了全国多地数百教育同仁交流、倾听。
★
专家致辞
★
【左至右】
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李荐
北京市教科院院长方中雄
海淀区教委主任王方
当天,学校以6节公开课的方式,向到场嘉宾、教育同仁实景诠释了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此之前,十九中校长高新桥也带来了《批判性思维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的主旨报告,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对于育人的重要性、批判性思维如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5大维度,向教育同仁分享了自己以及十九中的批判性思维实践心得。不同于以往的学术论述,高校长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抓手并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经过学校的重重试炼与磨合,最终,一批带有鲜明十九中特色的批判性思维课程陆续推出,随之而来的,是一套让更多教师受益的“六大维度课堂量表”的产生与应用。
关于批判性思维与课堂、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在高校长的致辞中得以剖析。
以下为中国网记者对高新桥校长《批判性思维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报告的文字精编——
01
批判性思维的选择必然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公布,在其中一个项目指标当中,提到了理性思维,即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思、勤于反思,以及问题解决。
新中高考改革
2017年,新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增设学业水平考试这一选项,强化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这也让我们看到,中高考的指挥棒,已经从“知识为基,能力为重”到素养导向以及价值引领转变。在中国人民大学徐尚昆老师的《中国高考研究报告》中,有一章强调了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成为高考考查的中心,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人才培养有着高度的关联,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强调开放的心态、独立思考、明确的问题意识、清晰的逻辑思维、严谨的论证过程。
北京的新中考改革也是如此,从最开始的3 3到后来的3 2 2选学选考,考试方式在变革。考试内容,也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国家、世界,在考试命题当中更强调真实情境。重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也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出现“内卷”
学生一届一届地换代,老师教得越来越累。这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考试变了,我们的课堂也改了吗?我们的命题方式变了,我们的教学研究也跟上了吗?教师教学的“内卷”,让批判性思维首先在教师群体中发生。
02
找准撬动批判性思维的“支点”
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学科的教学转向学科的教育,目前我们觉得仍然尚需时日,也是这样一个过程,让我们老师不断的实现专业成长。学校这几年也在进行教科研研究。2016年,我们开展市级科研课题,《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结题之后我们仍然感觉到对于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高阶能力还有待欠缺。
2016年,我校何耀华主任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批判性思维基础教育研讨会,董毓教授的报告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可以说是她给学校带来了批判性思维初探一个启迪。这位种子教师对自己2016届、2018届的学生,通过7个维度进行研究,她也发现问题意识强,乐于探究的学生提升成绩可能性大。
还有一位种子教师,我校的王天红老师,她说在接触批判性思维之前,自己是靠经验让思维的内容落地。接触之后,她觉得批判性思维给了她一个理性的支点,让教学有了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有了这些种子教师的探索与思考,我们也不断地反思我们学校的课题研究——从最开始关注学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但在实施进行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教师。所以我们又申请了《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这样一个课题。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学校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的实践,有了以理论性学习作为起点、以团队研究作为路径、以课堂探究作为着力点、以经验分享搭平台、以团队提升作为目标这样一个路径。
03
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的“几步走”
首先,明确课堂探究的目的。我们用批判性思维工具来观课、评课,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开展了一些相应的案例。在课堂实施当中,我们是以课例研究作为基础,通过改进研究的组织形式,用批判形式开展评课。特别是在评课环节当中,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来听这节课,多了一些问为什么这么设计、这么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课堂当中教与学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落实得到了哪些。
其次,制定课堂观察量表。为了能够把这样的一个观课活动做好,所以学校自主也研制了课堂的观察量表六个维度。教师对于学情的了解与分析,师生共同明确了学习目标,创造充分自主学习机会和平台,设计激活学生思维有效问题,从过程和方法切入,重视落实与能力的提升,也关注学生的差异等。
在上课之前,主讲老师要依据模板进行设计,设计完后再把所有的过程性问题、活动、反驳等列在其中,由全组人员进行听课。听课以后,课题分小组依据观察量表进行询问和质疑。在这种质疑达成一种共识之后,主讲老师再次修改。进而完成共同磨课的全流程。
04
批判性思维像育人“之盐”
这些年,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部分老师已经形成了开放、批判、探究的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模式,从设计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组织学生讨论并促进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论证成果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通过表述、写作、行动等三种方式来不断丰富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依据布鲁姆教育分类法,为老师的教学提供设计的脚手架,这个脚手架就是从问题类型是什么,在哪儿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怎么展现,主要是谁等一系列质疑的开始。
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工具也积累了一些案例。
看到了部分学生学习状态的发生。2020年考入北京大学的魏明锐同学就说,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思考问题了之后,有更广阔的思维,能够做评判答案的对与错。也有一些学生在跟老师在微信交流当中认可了老师的这种辩证思考,敢于质疑,注重探究本身而不是探究结果这样一个模式的指导。
那么本学科组,本学校的教研组,也研制了这样一个学情分析工具,助力于我们老师把握教学问题。
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师质疑独立思考是自我反思等能力思维品质,也是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要的目标,我们更期待通过批判性思维来探索学生的成仁、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育中解放力量和个人社会生活当中的有利手段。
中国网记者 刘佳 |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