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入里的用经方技巧
最近天气虽然转暖,但依然微凉,一不注意感受风邪的朋友也不在少数。为此,来看看《拨开迷雾学中医》的作者王伟对于“风寒入里的脉证论治”有哪些新的感悟,并怎样将之与仲景经典相结合。
表中寒可以用一些枝叶的发散药发汗解表,表中风可以通过药物配伍让卫气长时间运行于表。表中风与中寒的治法都是通过汗法使得营卫调和,病即愈。这时如果延误治疗或误用下法,就会引风寒入里。
我们深入地体会一下,感受一下,如果后项部表层的气血被寒凝滞,会感觉后背发紧。从邪气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寒邪入侵造成人体后项部,使皮肤肌肉紧张;从人体正气的角度来看,是因为人体为了对抗外来的寒邪伤害,而使受寒邪侵袭处周围的皮肤肌肉紧张。这时候如果松懈了局部紧张的皮肤肌肉,会使紧张向深层扩散,即风寒入里。这种松懈不是因为寒邪解开之后的放松,而是放弃抵抗的松懈。造成这种松懈的原因不外乎误治使得气血松懈,或时间久了之后人体没有持久的紧张力而松懈。就是在人体遇到风寒刺激后过于紧张,但这种紧张不能持续很久,一两天便人困马乏,故而放弃抵抗。这样都会使紧张向深层扩散,即风寒入里。
对任何经典知识的认知都不能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要深入体会,回到恬淡虚无的状态。人体如果处于恬淡虚无的状态,会持续地对外来邪气有既不亢奋也不懦弱的抵抗,而治疗的目的也是为了使人体尽可能地恢复到恬淡虚无的状态。
太阳病风寒入里,病人一般都会表现出后项背部的不适,并伴随内里的拘紧疼痛,表现出身体大关节深层肌肉的紧张疼痛,或是心腹疼痛等症。脉象上仍是人迎二盛的太阳病,脉的最强有力点仍然在脉管的表层,只是脉搏的搏动位置深入,需用力才能摸清楚脉,这说明风寒已经入里。
很多情况下摸脉会摸到寸关尺只有一部脉比较浮,其他脉已经沉了下去,这说明虽然风寒入里,但表邪仍在,必须在温里散寒的同时解表,处以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人参汤等方。
如果三部脉的脉位都沉了下去,或即使有一部脉的脉位相比其他脉浮了一些,但是这一部浮一些的脉仍然位于较沉的位置,这时就不能解表了,而是要温散里寒,宣通阳气,处以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理中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等方。
如果寒邪病位较深,且寒邪较重,脉的紧象较坚固且脉位沉,病人表现的疼痛症状也较重,就可以适当多用些温散寒邪的猛药如附子。
如果寒邪较深但脉的紧象不重,可以少用附子,或在用附子的同时多佐以甘缓之药,或用相对静一些的干姜温之。
如果寒邪病位相对较浅,可以选择桂枝、生姜类的温散之药,根据虚实配伍甘缓之药。
如果不根据寒邪的虚实程度采用适当的温散,用药过于刚猛有时不仅解不开寒邪的拘紧,反倒因为刚猛之药损伤人的正气而使寒邪入里。如果用药不根据寒邪所在的深浅选择适当的温散药,乱用辛温走窜之药,亦会耗伤正气,使得寒邪更进一步深入。
“读经典,做临床”一直是学中医的最佳境界。本文节选自《仲景理法》,这本书正是很好地结合了阅读经典与临床应用。还记得当时非常火的《拨开迷雾学中医》的作者王伟吗?对的,就是这位很有思想、有态度的临床医生,这本书就是他的全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