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内在驱动力的觉醒, 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现在的家长是空前负责的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严阵以待,孩子入学、升学、大学毕业,乃至找工作结婚,每个环节都有精准规划的影子。
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心、能够自我驱动的人。但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获得的信息,恰恰跟这种期望背道而驰。
家长已经如此负责了,但是孩子的焦虑、抑郁等问题却比以前更多了,这其中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本文来源:公众号“孩子教育”(ID: haizijiaoyu001)。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我们昨天发的文章:我家的孩子实在是太普通了!可他妈非要让他上“清华北大”。为了孩子上清北,文科妈狠狠心重拾高中理科,比用自己高考还大的劲头亲自给孩子辅导功课,硬生生把儿子推进了武大。作者,也就是孩子他爸感叹:到最后,孩子依旧无缘清北,他妈妈倒成了超级妈妈。
文章发出后,后台留言“炸”了,争议特别大。有人对妈妈的做法钦佩有加,感动泪目。也有泼冷水的,觉得这样“推“出来的孩子没有自驱力,没有学习自驱力的孩子,就算进了北大清华都没有用。
大家都关心“学习自驱力”,毕竟“自鸡”的孩子就好比一台“永动机”,学什么都自觉,又快又好,父母省不少心。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谈谈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力觉醒。
孩子天生就有学习驱动力
我们的教育却破坏了它们
我相信,自驱力是人类与人俱来的能力。正是有自驱的基因,人类才能不断探索发现,学习进化。初生婴儿还睁不开眼睛,就伸手到处探索,抓抓这个,摸摸那个。与生俱来的自驱力,驱使他们去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
后来发生什么了呢?家长和学校试图去“引导”他们学习——通过惩罚或者奖励的方式,诱导他们取得更高的成绩,更好的排名。原来那些内在的驱动力,就被外在的动机所取代。
斯坦福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画画实验”。他们招募了51个年龄在3到4岁的学龄前儿童,所有参与研究的儿童都对绘画十分感兴趣。
孩子们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其中一个小组中,孩子们被告知,如果他们自觉画画,就会得到一份带有金色印章和缎带的证书;另外一个小组,孩子们被告知不会有任何奖励。
实验的结果显示,在有奖励的情况下,孩子们自发绘画的兴趣反而下降了,而那些没有奖励期许的孩子,自发作画的时间明显比较长,画的画也更有美感。
破坏学习自驱力的方式还有很多:强烈的同辈压力、惩罚、虚荣等等。有些是家庭赋予的,有些是学校和社会文化强加的。我们每年都会看到高考后学生们撕书的那一幕。这群被高考压力迫使学习的孩子能走多远?起码在他们真正找到内驱动力前,还有不少弯路要走。
我们在养育最焦虑的一代孩子
孩子缺乏自驱力的隐患,远远不止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操心这一点。
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心、能够自我驱动的人。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获得的信息,恰恰跟这种期望背道而驰。
北大任职的精神科医生徐凯文就说,现在的孩子患了“空心病”,很多都是很优秀的孩子,很乖的学生。但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这是中国的情况。
大洋彼岸的孩子问题一样突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和奈德·约翰逊在《自我驱动的孩子》一书中提出,我们正在养育最焦虑的一代孩子。
两位作者提出,美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与孩子和青少年压力相关的精神障碍就不断上升,包括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在过去10年,这种现象尤其呈现加速上升。他们认为,这一代孩子压力增长的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控感的降低。
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一代家长是空前负责的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严阵以待,孩子入学、升学、大学毕业,乃至找工作结婚,每一个环节都有父母精准规划的影子。有多少事是孩子们自动发起的?他们只需要乖乖执行父母给他们制定的行程。
在咨询中,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却见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他们的动机模式都处在极端状态。要么偏执地想要成功,要么觉得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很多孩子都觉得自己很累,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发言权。
总之,他们大都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控制感。
缺乏掌控感的孩子,都玩得太少了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控制感呢?
作者分析了很多原因,比如孩子,比如睡眠不足、社交媒体的压力、来自同伴的压力等等,但归根到底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孩子玩的更少了。
根据人类进化学的解释,人类有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漫长的童年,这是进化的需要。人类需要儿童期的混乱、无序来探索这个的世界,应对多变的气候变化。童年的孩子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和强烈的玩的意愿,是自然选择塑造的。
在玩耍中,孩子们学会了长期生存的关键技巧。比如他们用身体的方式玩,追逐打闹,由此发展他们协调的肢体动作,训练大脑和身体的反馈。他们玩各种游戏,躲猫猫之类,从而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恒常性。有时候他们会玩一些危险的游戏,在黑暗中前进,他们学会了如何克服恐惧,获得勇气。他们通过玩过家家,掌握协商和沟通的能力。
他们在玩耍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控制感,而控制感是他们内在动力的源泉。在自由自在,毫无目的的玩耍中,孩子们的内力在逐渐觉醒。
但可惜的是,这样进化史美好的存在——混乱的童年,却被精密的、有序的现代教育“理清”了头绪。
选择权,给孩子更多掌控感
说到这里,其实解决方法已经呼之欲出了。想要唤醒孩子的内力觉醒,给他们更多掌控感的体验,童年时让他们更多自由的玩耍,父母更少去控制他们。
还有一个增加孩子控制感的办法就是增加选项。让孩子接受一件事情的窍门时给他几个选择。
上周我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临走时他闹着还要玩一会,但再不走末班车就要开走了。无论我怎么解释,他回答就只有一句话“不嘛,我还要玩一会儿。”
最后我给他出了一个选择题:你想要走着去车站,还是跑着去车站,或者滚着去车站?
小朋友噗嗤一下笑出来,可能是想到滚过去的样子怪可笑的。他说:我要跑着去车站。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加选项,会让孩子感觉好受些,因为总有些事情,他能够控制了。进入青春期,孩子可能会更叛逆,什么事都跟父母对着干,就是为了证明“我能控制我自己了,你管不了我了”。
父母也是一样的,也需要选择权,增加自己的控制感。试试看双方都给对方几个选项,事情会不会就不那么复杂了。
大部分父母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无时无刻的管控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从写作业、安排课外活动、到交朋友,生怕出一点差错。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过度控制孩子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和内在驱动力的形成。
但问题的关键是,你越想控制孩子,情况就会越失控。要相信有些事情你能控制的,有些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而你应该只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