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歧视”,为何总是外卖小哥?

文|汪灿

“我每天起早贪黑送外卖,还被人看不起……”4月10日20时左右,杭州34岁的外卖员小王穿着工作服回租住的小区,被保安以“物业规定外卖员不得入内”为由拦下,双方争执并发生推搡。小王情绪崩溃,向民警哭诉。

小王在事发现场

事情不大,坦率地说,双方争执主要是出于立场不同作出的利己性判断,保安拒绝小王入内的理由是物业规定“外卖员不得入内”和小王没刷门禁卡,而小王反驳的说辞是刚搬来不久,没来得及办门禁。据此并不能评判谁对谁错,还是沟通和办事流程的问题。

此事一个受关注的要点在于,小王为何会有受到歧视的感受?

他的证据是自己出示了租房合同,没用,“保安看不起他”。但这还只是没有实锤的单方面说辞,也被保安方否认。而且,小王感受,与其工作辛苦、心理压力大,及出现的家庭纠纷有关系,保安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此事提了一个醒:对外卖员的歧视,在一些“隐秘的角落”可能还一定程度存在。

很多网友留言,外卖员确实辛苦,对他们不歧视是底线,更应该关爱和体谅他们。这种留言非常暖心,代表了社会主流态度对外卖员的肯定与呵护。但也得承认,舆论支持之外,另一些方面也要更加完善。

此事中,正如民警对保安所说,“你拦他核实没错,但要讲究态度,而且法律高于物业规定,没有哪条法律说外卖员不能进小区。”这道出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像小区保安这种基层工作人员,虽然工作内容看似微小琐碎,但直接关系到被服务者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从业者需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二是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哪怕小王只是送餐到小区,物业就有权力对法律随意“加码”,将外卖员阻隔在小区之外吗?

在疫情防控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外卖员、物业公司和消费者基本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外卖员不进小区,很多小区门口都摆上了专供放外卖的货架,这是全社会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自发形成的默契。到了复工复产阶段,在外卖员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多数小区逐步重新向外卖员开放。更别说到了今天,外卖员进小区、送餐上门早已具备了条件,也已经成为普遍操作。这个时候,一些物业的旧规定是不是也应该同步更新了?

杜绝对外卖员的歧视,固然要在感性层面强化一个常识性价值观:外卖员是当今社会正常运转和人们生活离不开的重要职业之一,外卖员跟其他职业从业者一样凭劳动吃饭,不丢人,很光荣,值得社会尊敬和爱护。但也需要从制度层面,给予其更多实实在在的保障。这种保障包括国家和地方上的法律法规,包括行业自身的规范倡议,也包括物业等与外卖员息息相关的行业的配套服务。

因为疫情的冲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善待外卖员,还是关系到夯实就业蓄水池的大事。目前,我国外卖员等灵活就业人口已有2亿多人。他们工作辛苦,身心压力大,需要从社会保障、工作制度规范等体制机制上发力,也不能忽视他们在路上、进小区等细微环节方方面面的问题。不让每一名外卖小哥、快递员等灵活就业者受到歧视、委屈,是文明的应有之义,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热点视频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