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兵战胜优势正规军丨晋国赵鞅的战前演讲,启发商鞅建立军功爵制

公元前494年,晋国戚邑。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一方是郑国军队。这郑国军队经验丰富,他们与晋、楚、齐等大国基本都交过战,连周天子都被他们打过。所以是一群标准的老兵油子。

另一方则寒碜得多:他们是晋国赵氏的家兵。无论是装备,还是素质,或者训练上都离国家军队差得远。并且人数都少上一大截。

看到黑压压一片,纪律严明,武装到牙齿的郑国军队,赵氏家兵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仗,该怎么打?难道这对于赵氏家兵来说,是场以卵击石的战争?

关键时刻,赵氏家兵的统帅赵鞅发表了一番演讲。

赵氏家兵,犹如打了鸡血一般,奇迹般地赢得了胜利。

这番演讲,成为了后世兵家楷模。商鞅从赵鞅的演说中,得到了灵感,进而建立了秦国的军功爵制。

这番演讲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威力?

训练有素的郑国军队

正义,是最好的武器

这场仗,很关键。

公元前493年,齐国要求盟国郑国派出军队护送粮食给中行氏、范氏。此战,若晋国能夺得粮食,就等于断了范氏中行氏的血脉,晋国内战将能得以提前结束。

“范氏、中行氏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欲专权晋国而灭亡晋侯。我们的国君依靠着郑国才得以保全。如今郑国无道,抛弃国君而帮助臣下,我们几个人决定顺从天意,服从军令,推行德义,消除耻辱,就在此战......”赵鞅在演讲中说。

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痛心疾首。仿佛所有的舆论优势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赵氏家兵,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离不开他们正义的站位。占领道德制高点的背后,是赵鞅和敌人在“攻心”上的博弈。

一、邯郸赵氏,蓄谋已久的背叛

邯郸,是赵氏封地中,最为富饶繁华的城市。

但要命的是,这么好的地方却被赵氏家族一支小宗所掌控,日渐做大。在规模上,眼看就要赶超赵氏大宗的所在地晋阳。搞不好,小宗就会吃掉大宗,上演新一轮的“曲沃代翼”。

尤其是族长赵鞅要求削弱邯郸,调500户到晋阳的提议被邯郸赵午拒绝后,邯郸赵氏已经出现尾大不掉的势头。为此,赵鞅将赵午召到晋阳并杀掉,并通知邯郸赵氏自行确立新主。

赵鞅这个举动,可以说相当有预见性。因为随后邯郸赵氏的做法,说明其早就有背叛的想法:赵午被杀的消息传到邯郸后,赵午的儿子赵稷随即发动了叛乱。

——反应如此果断,组织如此迅速,准备如此充分。可见人家蓄谋已久。就好比有人说,“若爆发战争,日本一个月就能造出原子弹。”为啥?因为早已有了准备。

曲沃代翼

二、时时刻刻保持道义优势

族长赵鞅维护氏族的团结稳定,发起了对邯郸赵氏的讨伐。这是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本无可厚非。

但邯郸赵氏还有外援。其与范氏、中行氏有联姻,两个家族在得知赵鞅的意图后,就动员私兵准备攻击赵鞅。

对此,赵鞅的家臣董安于认为先下手为强,建议早定计划早准备。

但即使已是山雨欲来,赵鞅仍极为清醒:“晋律中说,首乱者论罪当处死。我打算静观其变,后发制人。”

果然,一个月后,范氏中行氏即发动了对赵氏家族的攻击。因为准备不足,赵氏家族在前期吃了大亏,赵鞅不得不逃离晋国都城,退回赵氏家族大本营:晋阳。

幸好,晋阳城在董鞍于的经营下,固若金汤:这座城,城里的房子都是用铜柱建造,而非木柱;城墙主体则用板夹夯土修筑,泥土中掺入了鸡蛋和食盐,墙骨用高大坚韧的荻蒿等植物茎干。即使赵鞅在邯郸赵氏、中行氏、范氏三家围攻下,一度命悬一线,但最终还坚守住了城池。

这样,自始至终,赵鞅都保持着一个“受害者”的人设。人们认为,他是被攻击者,而非攻击者。这样赵鞅就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这种“后发制人”给赵鞅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之后晋定公因此将范氏和中行氏认定为内战的元凶,要求其他卿族加以围剿。这使得范氏中行氏瞬间失了智,直接转而进攻晋定公所在的都城,从而彻底成为了国家公敌。

赵鞅

激励,是最给力的策略

“如战胜敌人,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我,赵志父如果能够战胜敌人而免于问罪,还请国君加以考虑。如果战败有罪,我愿接受绞刑一死。死后以下卿之礼下葬,用三寸厚桐木棺,不用衬版与外棺,用没有装饰的车马装运我的棺材,也耻于将我的尸体葬于我先祖的墓地!”赵鞅言之凿凿地说。

掌握了道义武器,还不足以扭转胜利的天平。宋襄公当初就是死守着仁义的虚名,被楚军打的落花流水。

赵鞅深知此点,所以他抓住在场绝大多数人的“胃口”,一番激动人心的允诺,让这些本觉得在劫难逃的家兵们,看到了人生的那一束曙光,并竭尽全力为之一战。

一、赵鞅的“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经典的一幕,讲述了以色列人在上帝的指引下,逃出埃及,摆脱奴役的故事。在以色列人先知摩西带领下,他们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到达了上帝应许他们的国度:迦南地。

为什么出埃及记会令人念念不忘,成为千百年流传的经典?

就因为故事充分满足了人们一种被拯救的心理需求。

当人们被现实所困,眼看希望渺茫时。若突然有个强势的人物,提出一个美好的梦想,允诺将会改变这一切窘境,让人们享受到从不敢想的生活。

犹如沉沉黑夜中的一道光,人们的希望被点燃。为了这个唯一的希望,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将甘愿付出一切!

赵鞅和他的部队,当时就处在这样的窘境中。

如他所说,当前他的士兵们面对强大的郑军,已经感受到死亡的气息。而若他赵鞅一旦作战失败,也将接受绞刑,在耻辱中死去。

此刻,赵氏家兵就是一群背水一战的哀兵,唯有信任赵鞅,才能得以逃出生天。

出埃及记

二、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激励

怎么才能让激励效果最大化呢?

1415年,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当率领的5000英国长弓手面对两万多法国骑兵时,英王亨利五世发表了慷慨的战前动员:“凡是今天与我一起流血的,都是我的兄弟!不论出身怎样低微卑贱,今天的洗礼将使他成为真正的贵族!”

之后,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大获全胜,法军损失过万人,而英军总伤亡不到两百人!

除了英军长弓手对骑兵的兵种压制外,更主要地是亨利五世激起了战士们的战斗意志。想想看,每个士兵一战过后都成为国王的兄弟,成为真正的贵族。这对于出生于农民的底层士兵来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国王允诺,若胜利后他们的身份将无比荣耀。相比失败后的死无葬身之地。士兵们怎能不火力全开,去争取那无比光明的未来?!

赵鞅同样许给了士兵们一个无比美好的未来。

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

让每个人都能够跨越自己的阶级,向上再进一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奋斗一辈子都得不到的,如今却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唾手可得。这是多么大的刺激和诱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阿金库尔战役

三、典型例子示范

虽然充满了必胜的坚定信念。

在开战之前,看到茫茫然的郑军,赵家军还是禁不住打了个哆嗦。

赵鞅想进一步强化激励的效果。他想到了用典型示范。

“魏氏先祖毕万,本是出身低微的一介匹夫。但他连续七次作战都很勇猛,俘虏敌军、缴获战马,获得了显赫的地位,还在家中得以善终。大家一起努力吧,我们还真不一定会死在敌人手上呢!”

既然有了前人作为榜样,那还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

赵家军组织了敢死队,向郑军阵地冲去。赵鞅都一马当先,冲在了前面。作战中,赵鞅被敌人射中了肩膀,倒在了战车上。身边卫国太子蒯聩用戈将赵鞅架起,赵鞅便再次站起,指挥作战。

士兵们看到主帅都这么不怕死,大家一时间热血沸腾,士气高涨,攻势越来越猛烈,将郑军切开了一个口子,使其阵脚大乱。最后郑军实在顶不住赵家军的猛烈进攻,不得不仓皇而逃。

此战,代表晋国的赵家军大获全胜。

赵家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结语:激活每一个细胞

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曾有一个场景:为了夺回丢失阵地,国军军官决定给进攻的敢死队员每人30大洋。然而敢死队员却称:长官,我们命都不要了,还要大洋做什么?于是这些敢死队员们纷纷丢掉了大洋,慷慨奔赴战场。

可见,当时激励士兵的,并非是金钱,而是道义,是民族气节。

铁丘之战中,赵鞅首先就占据了道义制高点,让士兵们具备了心理优势。

其次奖励措施,很好地契合士兵们迫切想改变人生现状的想法。于是,激发了士兵们无穷的战斗力。以致于赵家军的前锋部队大部分战死,用视死如归的气势打垮了郑军。

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启发了商鞅。之后商鞅便以赵鞅的奖惩方法,为秦国制定了军功爵制度,使得秦军一下成为了骁勇善战的虎狼之师,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