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费垄口村:沈村沈氏为沈约后裔

走进费垄口村:沈村沈氏为沈约后裔

费垄口村位于灵洞乡政府驻地北偏西6000米。村民委员会驻婺江路7—11号,村以所辖自然村费垄口为名。地处丘陵,区域面积为2.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93.86亩、山地1800亩。下辖费垄口、广长庵、皂角树下、回龙桥、樟树坞、沈村、樟塘坞、郑山背、应家桥、阮万通、坟安、镜框山脚、西风殿和杨家坞14个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344户,1088人。村民以种植粮食和经商务工为业。

费垄口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南1000米。因村左有费陇(垄)山,山两旁有一条长达1.5 公里的陇道,上通金华,村在山口,故名费垄口,明代曾称瑞垄。有1个村民小组,34户,126人,耕地51.55亩。

广长庵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南200米。明代村前山上有庵院名广长庵,村以庵名。广长庵又名保宁教院,最早建于后汉乾佑元年(948),时名保安教院,原保安埠由此得名。有1个村民小组,30户,108人,耕地31.61亩。

皂角树下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南700米。旧时村中有古皂角树,村建于树下而得名。有村民9户,34人,耕地13.9亩,归属回龙桥自然村村民小组。

回龙桥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南500米。明代以前即有村落,地处回龙桥边,村以桥名。有1个村民小组,31户,106人,耕地37亩。

樟树坞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800米。地处山坞间,坞中多樟树,故坞名樟树坞,村以坞名。有村民小组1个,16户,61人,耕地32亩。

沈村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南1300米。世居吴姓,清代自黄烟溪衍分迁入,建村于昭化寺大井阑口,故村名大井阑头,后谐称大井栏头。有1个村民小组,25户,83人,耕地40亩。

下田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南1200米。世居沈姓,伟花厅沈后裔聚居地,村以姓氏得名。有1个村民小组,17户,74人,耕地26.01亩。

樟塘坞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1300米。始居张姓,为石阜张氏后裔,地处山坞,村中建有张氏祠堂,故原名张堂坞,后张姓外迁,现为赵、舒诸姓杂居,讹称樟塘坞。有2个村民小组,72户,266人,耕地173.54亩。

郑山背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偏南1400米。始居陈姓,建村于山脊背上,故村名陈山背,后张姓迁入,现陈、张诸姓杂居,讹称郑山背。有村民小组1个,11户,37人,耕地17.3亩。

应家桥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1600米。始居应姓,元至正年间由邑城迁入,建桥于村口,名应家桥,村以桥名。后童姓迁入,现以童姓为主姓,村袭旧名。有2个村民小组,41户,116人,耕地85.18亩。

阮万通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2000米。始居阮姓,以阮氏店号阮万通。有村民6户,24人,耕地12.46亩。归属应家桥自然村村民小组。

坟安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偏北500米。旧时为东郊墓葬区,有守坟人家山铺,俗称坟庵,谐称坟安。有村民5户,13人,耕地6.82亩。归属镜框山脚自然村村民小组。

镜框山脚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500米。地处南瓜状山坞中,邑人称南瓜为金瓜,故山名金瓜山,村处山脚,故名金瓜山脚,现谐称镜框山脚。有村民9户,32人,耕地15.72亩。归属西风殿自然村村民小组。

西风殿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600米。原为施姓聚居村落,地处古时西风殿口,村以殿名。有村民小组1个,4户,9人,耕地4.72亩。

杨家坞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600米。始居杨姓,南宋时由后畈迁入费垄山坞中,村以姓氏和地形得名。后杨姓外迁,此处为杂姓居住,村袭旧名。有村民小组1个,12户,33人,耕地12.73亩。村上建有杨家坞水库。

沈村的故地叫花厅沈,花厅沈位于诸葛镇银塘行政村,其之前的村名也叫沈村。现在的沈村,时沿用其始居地的名称,意有不忘故地的含义。

沈村的沈氏是梁东阳太守沈约、北宋宰相沈义伦的直系后裔。沈氏从沈约后成为金华的名门望族,较高成就的还有北宋宰相沈该、文学家沈佺期、南宋左丞相沈誾、科学家沈括等名家。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