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铁舞的十三行:咏诗
简介: 箫鸣,上海出生,五零后。曾任某央企文艺刊物编辑,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曾在《文学报》《萌芽》《上海诗人》《诗歌报》《诗潮》《中国诗人》《解放日报》《中国冶金报》等报刊发表诗歌百余首。两次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奖以及樱花诗节,荷花诗节,农民丰收诗歌节等多种奖项。曾做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寒江夜读”栏目,介绍和朗诵自己的诗歌。一些诗作入选《中国当代城市诗典》《新湖畔诗选》《上海滩诗叶》《大地之声》《风从东方来》等数十种诗集。出版诗文集《奔牛》(两人合著)、个人诗集《钢蓝色的光芒》。上海市宝山区电视台曾拍播箫鸣多部纪录片:《生死诗篇》《寻光》《寻找另一个自己》。
十三行:咏诗
文/TW(铁舞)
何谓诗?
诗也意。
得意忘形,
诗有形意。
有形如远龙,
恍惚得美意。
近愿缘情生发,
远景言志望意。
咏春寸劲看伏手,
太极通灵用无意。
寸土言,
言有根,
虚位生风得妙意。
【箫鸣读诗】
铁舞的十三行“咏诗”,围绕“意”落笔和展开,亦文亦白,层层推进,对“何为诗”,做了独具个性的解答。
首句抛出自问也是他问:“何谓诗?”次句一言以蔽之:”诗也意。”为押“意”字,首句应为“诗者,意也。”开宗明义,诗,即意。直抵本质。
第三句读者会通常这么理解,该句指出诗者易犯的毛病:“得意忘形”。是啊,诗乃形象思维之产物,你的思想再深刻和独特,也别忘了形象思维。或曰,形象思维是写诗的不二法门。这样理解看似不错,其实和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其实只是解释第一句,由“得意忘形”,倒推“诗即意”而已。“得意而忘形”是一读诗的最高境界,既然“得意”可“忘形”,那么诗的本质属性是意,诗之“意”,并非思想和观念,尽于味。
第四句,从表现角度,曰“诗有形意”。“形意”两字是为中国武术“形意拳”之称谓;前说诗的本质,此处说诗的表现,无形如何表意,又如何得意,一首小诗,犹如一套小拳,无形则无意,形为意,意有形;有意,有形,方能得”意”忘”形”。
第五、六句,作者赋予“形”以“远龙”之形象。为什么是“远龙”而非“近龙”呢?“不由想到“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句。若是“近龙“,纤毫毕现,有泥实之嫌。而诗,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惟此,才能获“恍惚得美意”之诗美享受。
七、八两句,对仗工稳,从“近”和“远”入手,进一步阐述对诗歌的理解。所谓“近愿”,是眼前什么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和诗兴;所谓“远景”,也即拉开距离、放宽视野、打开思路地“言志”。何谓“志”?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也。换言之,你的思想、意愿和感情,不宜直说,应该通过描摹和创造具体情景,让读者感受和感悟。这两句的核心词是“缘情”和“言志”,它们将诗歌的生发缘由和写诗目的,尽囊其中。
第九、十两句,曰写诗当用咏春、太极二法也。其二法,一快一慢。前者瞬间迸发,劲道十足;后者柔缓绵密,袖里藏针。我的理解,无论是一挥而就的快写,还是沉吟再三的吟唱,凡体现出“寸劲”和“通灵”之妙者,皆可为诗所用。进一步说,“快”与“慢”,应当彼此结合而互补。当灵感袭来,有妙句佳构,須及时捕捉和记录;而诗成之后,不妨冷处理一下,搁几天再审阅,或能发现问题和不足。此时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反复打磨,才有可能出精品。
第十一、二句,“寸土言”,即繁体“詩”字也。“言有根”,提出了一个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诗学理论:我们写诗,其生命力在于“有根”。根者,接地气也;有深度也;藏而不露也;根深才能叶茂也。
作者言:此”十三行”其实不是诗,只是借了”十三行”这个诗的形式,说了一段写诗的口诀。
可贵的是,十三行口诀里的”形意”“咏春”“太极”,都是中国武术的拳种,作者巧借来说诗,说中国诗歌。用中国思维,由拳理到诗理,非西方思维;实乃心血所致。
这是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培训口诀,显示了诗歌写作也须有高深的功夫层次。对于《十三行:咏诗》所阐明的诗理,阅读者一定得有了切身的实际感受,才会有豁然贯通之悟。
本小文经与作者铁舞多次沟通而写成,愿与诗友们共勉,多为中国诗歌繁荣而努力!
2021.4.14于沪上牧风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