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令汤和统兵征蜀,得胜而归,朱元璋为何却数落其怯敌之罪?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朱元璋任命汤和为征西将军,与廖永忠、杨璟等人率舟师溯江伐夏。
果然不出朱元璋所料,夏国派重兵镇守在瞿塘关,用铁索横断关口,听闻明军逼近,又派戴寿、吴友仁等重臣带兵增援,层层布防。
“寿等于铁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凿两崖壁,引缆为飞桥,三平以木板,置炮石、木竿、铁铳其上,傍桥两岸复置炮以拒我师”(《明太祖实录》)。
瞿塘天险历来是夏国的防御重点,当初明玉珍宣布与陈友谅断绝往来时,也曾派重兵扼守瞿塘关。
同年闰三月,杨璟率军达到夔州大溪,兵分三路发起进攻:韦权率兵出赤甲山进逼夔州;指挥李某出白盐山下,逼近夔府南岸,以攻打南城寨;自己带兵出大溪口攻打瞿塘关。但是初战失利,只得退回归州,派去赤甲山、赤甲山的兵力同时撤回。
远在京师的朱元璋,见汤和统兵征蜀三个多月仍未传来捷报,于是又派永嘉侯朱亮祖带兵入川。
同年五月,汤和再次带兵从归州出发进攻瞿塘关,但是赶上江水暴涨,暂时驻扎在大溪口,等江水退了再发兵。
同年六月,朱元璋知道汤和驻兵大溪口后,担心徘徊不前将贻误战机,正好这时傅友德攻下隆州的捷报传来,于是敕谕汤和,令其马上发兵。
“平蜀之机,正在今日,若俟水退然后进师,岂不失机误事?”(《明太祖实录》)。
接到诏令后,廖永忠立即领兵出发,汤和仍在犹豫。
恰在此时,江上漂来傅友德攻克阶州、文州、隆州、绵州等地的木牌。
汤和于是带兵从白盐山出发,伐木开道,经由纸坊溪,直奔夔州。
廖永忠在汤和之前到达夔州,击败夏兵后,挥师进军瞿塘关。
这里山高陡峭、水面湍急,而且夏兵用铁索、飞桥横断关口,明军舟师无法通行。
廖永忠于是暗中派遣数百名壮士,抬着小船爬山度关,以夺取上游。山上草木茂盛,他们穿着青蓑衣作掩护,携带干粮、水筒,鱼贯而出,夏兵没有察觉。
五更时,廖永忠率领精锐从下游出墨叶渡,兵分两路,一路进攻陆寨,另一路进攻水寨。
攻水寨的将士全部以铁裹头,船上装满火器。黎明时,夏兵出动全部精锐抵挡,此时,廖永忠已攻破陆寨。
上游的将士也驾舟顺流而下,喊声震天,夏兵没想到明军竟然出现在上游,顿时惊慌失措,乱了阵脚。
下游的明军舟师也飞舟猛进,火炮、火筒齐发,焚毁三座飞桥,烧断横贯江面的铁索。
在明军的前后夹击下,夏兵大败,廖永忠攻入夔州。
第二天,汤和也率军抵达夔州。
第二天,汤和也率军抵达夔州,然后与廖永忠兵分两路攻取重庆。
六月十八,廖永忠率水军抵达铜锣峡,不久,明升派人向廖永忠表示愿意投降,当时主帅汤和尚未到达,廖永忠没有接受。
四天后,汤和率步兵、骑兵抵达重庆,正式接受明升投降。
同年七月,傅友德领兵攻占成都。
一个月后,除了吴友仁还在抵抗外,夏国各地均被明军占领。
朱元璋闻讯后,派人前去督促汤和立刻发兵保宁。
“今全蜀已下,惟吴友仁尚据保宁,偷旦夕之命,乘机而取之,此破竹之势,无不克者。将军徘徊不进,何也?”(《明太祖实录》)
汤和于是赶紧派周德兴、傅友德带兵进攻保宁。
同年九月,汤和率征蜀大军返回京师。
朱元璋赐予傅友德、廖永忠的赏赐十分丰厚,而且说此次出征傅友德功劳第一,廖永忠功劳第二。而主帅汤和获得的奖赏则少很多。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当面数落他临阵怯敌,犹豫不前。
“朕前者命尔统师伐蜀,尔乃驻兵归州,逗留不进,非頴川侯越关度险,直入剑阁,致戴寿撤瞿塘之兵,还援汉州,德庆侯因得乘虚攻破瞿塘,则西蜀何由可下?后攻保宁又不勇往。”(《明太祖实录》)
汤和连忙磕头谢罪。
后来,汤和屡立战功,终于在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被进封为信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