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李淳风祠,又见推背图

偶然机缘,使我得以探访李淳风的出生地,走进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东北3公里的风鸣镇李家道淳风祠。

李淳风祖籍山西太原,岐州雍人,生于隋末602年,卒于唐代670年,终年68岁,相对于唐朝平均50岁的年龄,算是高龄了。

最初知道李淳风缘于那本神秘的《推背图》,相传此书是唐太宗时期,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以推算大唐国运。因李淳风某日观天象,得知武后将夺权之事,于是一时兴起,开始推算起来,谁知推上了瘾,一发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即第60像所述,《推背图》由此得名。

此外,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于贞观七年(633),李淳风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最内四游仪,最外六合仪,改为三重,增加中间三辰仪,改制为铜铸浑天黄道仪。

七月的岐山县如常的炎热,在回西安的s104、s107省道,突然看见“李淳风祠”的路牌,就决定去看看。顺着路牌一路驶入村口,村口立着李淳风的塑像,清瘦长须,长袍束带,颇有道家风范,与我想象的一样。

村庄的路并不宽,走到路尽头,是一个丁字路口,路边有一个很大的土包,那就是李淳风墓,墓碑上写着“岐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淳风墓”细看立碑者竟然是“岐山县革命委员会”,据说是72年修缮是所立。看来当时并未将李淳风和《推背图》关联得那么紧密,要不然预测算卦之人,革委会怎么能为他立碑呢。

炎热的中午,村里几乎没人,与李淳风墓一路之隔就是淳风祠,除了路边的红砖院墙上刷着“淳风祠”几个大字,看起来和别家的院落没有大的区别。当我转过去想进入院子时,却吃了个闭门羹,想必来访者太少,平时关着门吧。这时远处一位老者拿着钥匙走了过来,颇为和善地问我们是不是要来看看,我们说是,老者遂打开两扇木门将我们引入。

红墙青瓦的院落不大,看着非常普通,正对着院门就是祠堂,里面供奉着李淳风的塑像和牌位。合掌礼敬后,我们边参观边与老者攀谈。看着挂满四壁的推背图、唐代李淳风历史对应图,听着老者的讲解,想象着隋末幼年的李淳风在岐山读书识字,博览群书,后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最后官拜太史令,他与同母异父的哥哥袁天罡小时候发生的种种趣事,成年后又怎么一起共著《推背图》,如何重铸浑天仪,等等,有种穿越的感觉。

李淳风晚年游历四方,最后定居在四川,估计村里没有将易学传承。老者也谈起了村里和预测相关趣事,说到有趣处我们都笑了起来。实际上村里也有人精通易学,可惜早几年就离开去别处发展了。看来文化的传承与关键的几个人关系甚大。

离开淳风祠,与老者挥手致别,踏上归程。在蔡家坡停留,想在上高速前吃点本地的小吃,巡遍路边小店,看着一间“八亩沟擀面皮”较具特色,就要了面皮和冰峰,坐了下来,翻开从淳风祠拿的一本《大唐太史令李淳风简介——及逸闻趣事》小册子,竟然发现这个八亩沟擀面皮也和李淳风有关,看来陕西这地方处处是文化,一碗小小的擀面皮也能从唐朝说起。

相传唐高宗李治喜欢吃岐山臊子面,天天吃,吃烦了,就找到李淳风,想换换口味,让他给推荐个好吃的。李淳风发愁了,回家后妻子见他满面愁容,得知情况后便找来她在岐山八亩沟的表弟,做了一碗面皮,做成后让李淳风给高宗送去,高宗吃了,连连称赞,就这样,岐山擀面皮就慢慢地传开了,八亩沟面皮也出了名。

吃着面皮,喝着冰峰,这可真赶上皇帝的享受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