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寿丸〗千古名方《仙姑打老儿丸》
/5
千古名方——仙姑打老儿丸镇雄翟建安相传,古时候,一年轻女子手持木条,在路上追打一须发皆白的老翁。路人见之,无不愤然:论相貌,那女子无疑是老者的晚辈;退一步说,即使他们是夫妻关系,年轻妻子在路
上追打老年丈夫也令人难以容忍。于是,大家纷纷上前指责该女子行为太过分。谁知那年轻女子的一席话,竟将路人惊得目瞪口呆。原来,被追打的老者既不是“年轻女子”的丈夫,更不是她的长辈,而是她最小的一个儿子(古称老儿)。所谓“年轻女子”,实际上已逾百岁,因她长年服用家传秘方配制而成的一种药丸,所以容颜不老,虽已一百多岁,仍然身轻如燕,体态姣好。而她的小儿子,因为屡屡不听其劝告,拒服她配制的药丸,结果才 70 来岁,就变得须发皆白,老态龙钟。为此,她十分生气,常常追打儿子,逼迫他服用药丸。听到这里,路人惊诧万分,都将“年轻女子”奉为神仙,纷纷请求赐予药方。“年轻女子”也毫不保守,慷慨将家传秘方告之众人。大家用后果然均收到显著效果,于是,有人将这种药丸称为“神仙训老丸”。此后,“神仙训老丸”名声大振。至汉代,名医华佗嫌该药方尚有缺陷,便在原配方的基础上增减了几味药物,突出了该药方壮阳滋阴的作用,并改名叫“仙姑打老儿丸”。“仙姑打老儿丸”经名医华佗调整处方后,其名声和作用更是不同凡响,被人推荐进宫廷,成为皇帝和皇亲国戚们的专用药品。既然进了宫廷,供“真龙天子”及其身边“贵人”们服用,该药原“打老儿丸”这一不雅名称自然不能再用。于是,它在不同的年代便有了不同的名字。传到明代,太医院把“仙姑打老儿丸”更名“延
年益寿丸”。明代末年中原名医郭敬海将家传的“不老还童挂骨丹”与该药方合并,另改名“延年益寿补肾丸”。二方合并后既能滋养肝肾、健脾益胃,又能填精益髓、滋阴生血。此药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生化无穷。郭敬海经常服用该药丸,年逾 90 岁仍然须发乌黑,齿固不落,耳聪目明,身体健实。他一直活到 103 岁方谢世——故人们称其为“长生不老翁”。经过了千余年的流传,这个方子到后来有很多版本。方子的药物种类与配伍比例也不尽相同。早期流传的方子出于保守的原因,没有留下剂量,到了清代,经过太医院御医们的不断完善和总结,开始有了具体的剂量。本文给网友们推荐的这个方子,记载于《清太医院配方》中的“仙人还少丹”——就是民间所说的“仙姑打老儿丸”。方录如下:熟地黄 120 克;山萸肉 90 克;巴戟天 60 克;牛膝 60 克;五味子 60 克;茯苓 90 克;楮实子 60 克;枸杞子 60 克;小茴香 60 克;肉苁蓉 60 克;杜仲 60 克;远志 60 克;菖蒲 60克。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楮实子滋肾强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五味子敛肺固坚,益智安神;菖蒲、茯苓、远志益智安神健脾。群药相得益彰,实为阴阳双补之良方——既能滋补肾阴,温助肾阳,又能补肝养心健脾胃。本方药性平和,不温不燥、不寒不腻,对神疲乏力、五劳七伤、身体衰
弱、阳事不举、小便无度、眼目昏花、腰膝疼痛、两脚麻冷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尤其适合于中老年人长期服用。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利于身体健康,致使亚健康及老龄化的人群逐年递增。因而通过服用保健药物来调养身体、防病治病,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方法逐渐成为现代人的首选。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医学遗产,可惜现代人知之甚少,运用得远远不够——真是遗憾之至!古有文字记载:该方服用 5 日便觉身轻灵便,精神爽快,20日语言响亮,手足轻健,一年白发转黑,行步如飞;久远服之,百病消除,面如童子。古人的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笔者从用药实践发现,长期服用以上几种药物,的确有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的作用。古代医书云:“两肾为先天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根本,根本有伤,则诸症悉作,故未老而先衰。此药方滋补元阳固根本,则人虽老而可还少矣。”笔者曾经按照这个配方自制服用,收效甚好。本来这个方子的制作及服用方法按规定是将上述药品研为细末,加蜂蜜制成药丸,每丸 9 克,每次服 1 丸,每天早晚各服一次,空腹用谈盐开水送服。但我闲麻烦,改变了制作及服用方法:我是将以上药物用纱布包裹,放入蒸锅内蒸 20 分钟杀菌,倒出放到阳台上晒干;又将糯米、小米、燕麦、黑米、黑芝麻各 150 克炒熟,再加 30 个核桃仁(不炒),然后全部混合
磨成粉和匀备用。早晚各舀两条羹“炒面”倒入碗里,用开水拌湿,再加点蜂蜜调匀食用。吃完后倒点开水洗干净碗,然后把“洗碗水”一口喝进肚便了事——真是要多方便就有多方便,哈哈……去年春节儿女们来昆明陪我们两老过年,他们说他妈脸上气色比往年好得多,又说我的头发越来越黑(我今年 71 岁)。我想肯定是长期服用“仙姑打老儿炒面”的缘故。2015 年 5 月 1 日于昆明市永昌小区(友谊提示:网友若使用该方,请先虚心征求当地老中医的意见或建议。)